对九年级化学几个实验的改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对九年级化学几个实验的改进

资源简介

对九年级化学几个实验的改进
长丰县义井中学:张金枝
我使用人教版课改材料<<化学>>仅有1年半,却深感教材内容弹性很大,给了任课教师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因此,从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我对于其中几个实验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与改进。
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改进
在教材第7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对蜡烛燃烧的实验中,有一个步骤是:把罩在火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向烧杯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实验,如果把握不好,实验效果就不明显,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对实验的改进如下:
1,将烧杯移开火焰,倒过来之前,用一块玻璃片先盖住瓶口,在把烧杯正放在桌面上,然后移开一部分玻璃片,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再盖住烧杯,振荡,实验效果很好。
第二种方法是将蜡烛放在集气瓶中燃烧,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半盖在集气瓶上,也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将蜡烛放在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
另取一支内壁蘸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这些方法都可以看到石灰水变浑浊。而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1, 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放个红铜片,见两小块白磷分别放在水中和铜片的一端,取一小块红磷放在铜片的另一端。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里的氧气充分接触又吸热,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因为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而不能燃烧,一些同学曾大胆假设向水中的白磷吹氧气使白磷燃烧,其实这一设想在习题里出现过,但我一直没做过,今年我做了一次,我确实感到什么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我将实验失败次数较少的实验告知同行们,一起讨论。
此实验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水中让氧气与白磷充分的接触,我用一只塑料眼水瓶,表面刺满小孔,底部挖个能放进白磷的小孔,白磷放入其中,瓶口连上导管,然后倒置在热水里,通氧气,由于白磷运动空间狭小,与气泡相遇机会多,时断时续的燃烧了。也可以在试管内加入一小粒白磷,再把试管放入盛热水的烧杯内。通入空气,既可观察的白磷在热水下燃烧,又可控制白磷不致“乱跑”。
2, 红磷、白磷着火点比较:将吸干水的白磷、红磷加入试管内,塞上橡皮塞、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热水中,让白磷在试管内安全的燃烧。红磷不会燃烧。取出盛红磷的试管留待下一班的学生做相同的实验。
此实验中温度高低对实验的影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做了这个改进,在铁盘上涂
少量的蜡油,中间插上一只浸满油的棉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少量的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 熄灭,以此来证明燃烧的条件。
4,利用趣味实验。我在网上看到下面的趣味实验,即演示铜丝灭火实验,学生都知道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黄沙可以灭火,水也可以灭火。你知道吗?铜丝也能灭火!不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试一试。
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点的线圈,圈和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吧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里面,这是空气并没有被隔绝,可是蜡烛的火焰却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铜不但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导热能力。当铜丝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时,火焰的热量大部分被铜丝带走,结果使蜡烛的温度大大降低,当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时,蜡烛当然就不会燃烧了。此实验既有趣又能说明燃烧的条件,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对质量守恒定理几个实验的改进
在“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1中,操作要求过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白磷接触,而且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的过程中,瓶内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做了以下的调整:
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这样既降低操作的难度,又消除了学生的疑问。
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开放体系中,反应后的质量减少了,进而能引发学生对“质量”的质疑,对实验的深入分析。反过来,如果再进一步把实验设计成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封闭的体系在进行的过程,体现质量总和前后不变,形成对“定理”的有力支持,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采用锥形瓶绑气球的形式,往往因气球涨大,所受的浮力增大,而使实验失败。若改用饮料瓶作为反应器,先加碳酸钠粉末,再把盛盐酸的小试管放入瓶中,拧紧瓶盖后,把瓶子稍捏紧一点,然后再把瓶子放在天平上称量。反应后,瓶子虽然也有些膨胀,但因瓶壁较硬,形状变化很小,对天平影响很小,可以作为一个比较理想的实验方案。
对CO2性质实验的改进
1,对二氧化碳倾倒蜡烛实验的改进
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中,有“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使高低不同的蜡烛熄灭”这样的一个实验,实际操作中用集满二氧化碳的大容量集气瓶向烧杯中倾倒时,常出现两支蜡烛都不熄灭或高的先熄灭等现象,标志着实验失败了,还要重来。对此我想可以用稍大的一些饮料瓶代替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并倾倒,效果一般不错,原因有二:(1),饮料瓶一般各种容量都好找都较大,能收集到足够多的集气瓶;(2),饮料瓶的瓶口比集气瓶的要小很多,便于集中倾倒,能有效防止二氧化碳四处扩散。
2,CO2性质之一的“变色小花”实验的改进
在做CO2性质之一的“变色小花”实验时,操作虽然简单但在制作“小花”时,滤纸浸透石蕊的时间长,石蕊的浓度又要较浓,长时间浸过后又要晾干,费时费力。有时还会出现现象不明显,纸的颜色较浅等问题,我做此实验就改用蓝色石蕊试纸。现象明显,简单易行。同时,烘烤“小花”时,稍不注意易使其燃烧,我尝试用吹风机给其加热或将变色后的石蕊试纸放在石棉网或试管中加热,就不会出现其因操作不当而使纸燃烧的现象。
3,对CO2性质实验的改进
在一些实验中可以化繁为简,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四个实验可以一个装置完成,方法是,取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不一会儿,可观察到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不变色,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方,观察到火焰无变化,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下口处,观察到木条立即熄灭,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还证明了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将三通管取下来,把试纸变红的那端用吹风机吹干,很快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快而明显,证明性质更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更加实用。
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实验的改进
此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现象不很明显,观察不到,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我对此进行了以下改进: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实验,将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少量,发现溶液又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又沸腾了。
六, 微型实验
在九年级化学的教材中,涉及了教师必须要做的演示实验31个,学生分组实验19个,其中必须要做的10个,选做的9个,由于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药品短缺,仪器不足,实验室条件有限,为了开设学生实验,学校每个学期都要购买大量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花费一笔不小的经费,实验老师在学生实验前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实验,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学生的实验效果也不明显。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得多,且许多实验还可以采用代用品作实验在仪器上花费也很少,故微型实验大大节省了实验经费。微型仪器来源广泛,可以做到人手一套。可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多年来提倡的“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验。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同时较强的参与意识及微型实验内在的魅力,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
1,液体与液体的反应实验(以碱与指示剂的反应为例)?
实验过程:⑴ 取两块滤纸片,将其分别放置在表面皿的不同位置上,然后在其中间部位分别滴上一滴氢氧化钠溶液。⑵再在两滤纸片上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部位分别滴上一滴石蕊试剂和酚酞试剂,即可观察到滤纸片上的颜色变化。
?2,氧气的性质实验中,用燃烧匙盛硫或红磷进行实验,存在的问题是用量过大,燃烧时间长,做完实验后仍有剩余物质,不易熄灭,因而产生大量的SO2 、P2O5等物质污染环境。对这个实验我将燃烧匙进行改进,取一细玻璃棒的一端烧至半融后用镊子压出一个小凹槽,微型燃烧匙将制成了;
3,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实验中也可以采用微型仪器,方案如下:(这些方案有的是学生提出来的,有的是学习其他教师的,它们都有相似的地方)
总之,微型实验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自觉养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精神。需强调的是指导学生进行微型实验时,应将学生的人身安全摆在首位。
以上有我自己的实验改进方案,也有我在参加比赛时学习到的好方法,在此我将它们都写出来,和同行们一起学习和借鉴,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指出不足之处,总之,虽然我们有许多教师在农村,有许多的实际困难,但只要我们能积极思考,刻苦钻研教材,办法总比困难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