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化学复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江西省南昌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年中考化学复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江西省南昌市)

资源简介

2009年中考复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时间过的真快,一年一度的中考又将来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初三化学复习研讨会,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复习工作,为迎接中考做好充分准备。本人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以这种方式与大家交流,在此我要感谢领导和大家对我的信任,另外因为本人水平有限,难免会有耽误大家宝贵时间的感觉,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包涵,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受教研室委托我在这里谈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谈谈我对《考试说明》的几点认识;第二,谈谈我对实验操作考试的几点体会。
下面我先谈谈我对《考试说明》的几点认识。
目前许多学校的新课教学已经结束,南昌市的中考化学考试说明也即将下发,我个人认为我们初三一线教师当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认真研读中考化学考试说明。但是有的学校的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发下来以后就被丢在一边的事也时有发生,实在是太可惜了。大家要知道,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可是每年中考命题教师必备的资料,也是命题教师命题的主要依据。其实,只要你认真研读了《考试说明》,你就会发现我们可以通过《考试说明》掌握今年化学中考的考试重点和考试范围,也可以认识中考化学试卷的形式,通过《考试说明》中的样题还可以把握今年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从而更好地把握中考方向,帮助我们提高复习效率。
我已经认真阅读了今年的《考试说明》,并与去年的《考试说明》作了比较,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太大变化。《考试说明》依然是由命题的原则、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及试题范例四部分所组成。考试内容有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其中笔试的满分为60分,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计算题四大类,知识点归纳为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大块,《考试说明》还对这五大块知识列表进行了细分,明确了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层次要求,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对于今年的中考命题趋势,我个人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考重视基础。《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2009年的中考试题的编制要紧扣《化学课程标准》;坚持启蒙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试题要注重基础知识,注意创设情景,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明确了容易题、较容易题的分值占70%。我对中考命题的本意理解为,只要平常的学习习惯培养好,把课本的知识掌握好,得四十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每次考试的成绩并不是我们所预期的那样理想,我们的学生在做这类题时也经常容易失分。从去年冶建学校的杨书记在中考分析会上的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达到36分的人数还不足考生数的50%。我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命题趋势发生了太大的改变,以往的化学试卷命题的方式是考什么就问什么,问什么就答什么,非常直观,学生看到题目以后,只要不粗心学过的就会做,没学过就不会做,特别是容易题根本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而现在的试题死记硬背的概念性的直观题越来越少,中考命题的能力立意越来越突出。现在的试卷文字特别多,图文并茂,学生在考试期间的阅读量明显增大,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在这些基础的考点中,试题也常常带有“情景”或含有“新信息”,把题目读清楚以后你会发现解这类题目的“落脚点”其实还是很低的,有时“情景”、“新信息”只不过是一件美丽的外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体现了人文精神、是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需要。有时“情景”、和“新信息”对答题本身并没有实质的意义,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例如:
08(1).“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碾米 B.淘米 C.洗菜 D.酿酒
这个题的关键是选项中哪个是化学变化。
08(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汽车是常用的交通工具,但汽车尾气会造成空气污染。下列能源的使用最有利于防止空气污染的是
A.太阳能 B.天然气 C.汽油 D.柴油
这个题的关键是选项中哪种能源的使用最有利于防止空气污染。
08(17).请将下列短文中带点的部分,用恰当的化学用语填写在横线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全国人民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卫生部门用优氯剂(含氯元素 )、漂白粉对饮用水等进行消毒。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带点元素的化合价是 。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氯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就解决问题了。
08黄冈调研试题:“探险队员”--硫酸,不小心走进了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小山,逃生线路有多种,但有一种线路是完全行不通,处处为陷阱,即为入口→③→⑤→⑦→⑨→出口,则该线路涉及的物质为( )
A.Na2CO3、Fe(OH)3、Zn、Fe2O3 B.SO3、Cu、BaCl2、HCl
C.Zn、Fe(OH)3、KNO3、CuO D.SO3、Cu、NaCl、CuO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选项中哪组物质都能够与硫酸发生反应。
再就是有的同学读题习惯不好、粗心大意,还没有审清题意就开始做题,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常常会把“对”与“不对”、“是”与“不是”’、“正确”与“错误”等等搞错;把名称写成符号,把元素写成原素、化合价不标正负号;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忘了配平;计算题由于式量计算错误而导致结果错误等等。学生考完满心欢喜,结果不尽人意的现象我们在座的肯定都有过体会。例如:
08(3).“安居乐业”。建筑材料有砖、钢筋、水泥、生石灰、大理石、PVC塑料(聚氯乙烯)等。对上述一些建筑材料主要成分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铁—单质 B.氧化钙—氧化物
C.碳酸钙—酸 D.聚氯乙烯—有机物
题目问的是不正确的是,同学往往看到第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加思索就将它选定了。
08(5).2008年5月11日,南昌市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办公室向全体市民发出节约用水倡议。下列做法或建议错误的是
A.洗澡擦肥皂时不关喷头 B.刷牙少用一口水,洗脸少用一杯水
C.选用节水型器具 D.发现水管漏水及时向物业管理或供水部门反映
这考的是常识性的知识,不学化学的老太太都能回答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中还会出错,这完全是阅读习惯不好、粗心大意所造成的。
08(18)、(1)2008年5月16日,奥运火炬在英雄城南昌传递。“祥云”火炬中的燃料含有C3H8,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某化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氢氟酸(HF),技术人员用熟石灰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其达标排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是(1) C3H8 + 5O2 3CO2+4H2O (2) Ca(OH)2+ 2HF= CaF2↓+ 2H2O
考生中由于方程式没有配平、没有写反应条件或“↑”“↓”没标或标错而失分的比例有点大。当然考生可能会觉得这个题目有点难,甚至觉得是超了纲,初三课本中根本不存在的方程式,怎么可以拿来考大家呢?这就是新课程的“新”之处,要求学生不可以把课本知识学死,要学会归纳总结,要学会知识的迁移,要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可以把知识学活。第一问中C3H8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课本上是没有,我们可以将知识迁移到甲烷,甲烷的燃烧是我们学习过的,C3H8与甲烷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完全燃烧的产物也就相同,再则同学们都知道碳完全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氢完全燃烧产物是水,那么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的产物就应该是二氧化碳和水;还有第二问中氢氟酸(HF)是酸,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H)2, Ca(OH)2是碱,酸和碱发生的是中和反应,这样去分析的话这个题目就一点不难了。
第二,中考关注探究。《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2009年的中考要体现学科特点,突出活动与探究;试题注重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在中考试题中有专门的实验与探究的题型,分值占了27%。这类试题以其区分度好、考查考生的能力性强而倍受命题者青睐,通过列举资料、思维辨析等方式考查同学们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目前的探究性试题大多数是让同学们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该类问题貌似复杂,有的知识还比较陌生,乍一看觉得很难下手,但事实上解答该类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都是已学过的或题目有所暗示的,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读懂题意就感觉难度其实并不大。但是该类题型更是学生比较容易失分的题型。容易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1、粗心大意肯定是存在的;2、学生平常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不习惯以这种方式进行思维;3、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读题缺乏耐心,看到这类题型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题意理解不清; 4、答题时语言表述不够规范,有的学生是心明口不明,不能将所想的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得答案似是而非。
例1: 08广东(13分)松花皮蛋是我们喜爱的食品。某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制皮蛋料泥的原料主要是:生石灰、纯碱、草木灰(含K2CO3)等。同学们对料泥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猜想I:料泥的主要成份是Ca(OH)2、NaOH、KOH、Ca CO3、灰份;
猜想Ⅱ:料泥的主要成份是NaOH、KOH、Na2CO3、CaCO3、灰份。
【实验与现象】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图:

【问题与讨论】
(1)步骤②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玻璃棒在步骤②中的一种作用 。
(2)步骤③的现象说明滤渣中含有: (写化学式)。
(3)请写出步骤①发生的任意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猜想 是正确的,其理由是 。
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化学实验探究题,展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渗透着“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思路。在好几个省市的中考题中都出现过与这个题非常相似的考题,说明了这个题目很有代表性,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考生在遇到此类题型时,往往先被题干中诸多文字和图示所威慑,觉得难度肯定很大,甚至有的考生根本就动笔算了,这样白白地把分数丢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其实只要认真把题目读清楚,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问题也不算太难解决。
答案:(1) (3分)玻璃棒 (1分) 搅拌,加速溶解(或引流,防止溶液外溅,2分)
(2) (1分) CaCO3
(3 )(4分) CaO+H2O==Ca(OH)2,Na2CO3+Ca(OH)2=Ca CO3↓+2NaOH
或K2CO3+ Ca(OH)2=Ca CO3↓+2KOH(任意两个均给分)
(4) (5分) I (1分) 步骤⑤无明显现象(1分),说明料泥中无Na2CO3 (1分)步骤⑥白色浑浊(1分),说明料泥中有Ca(OH)2(1分)
08(22).(7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这样—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生成了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难道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已知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是 ;
(2)若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应从 (选填“b”或“c”)
端管口通入;
(3)对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 。
(4)请你对猜想二进行探究:
操作方法
现象
结论
(5)其实红热的铁遇到水蒸气,在生成气体的同时,还会生成一种黑色固体。你认为生成的黑色固体可能是 。
第三,中考联系实际。《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2009年的中考要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学以致用。试题将继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社会生产应用和新闻报道的社会热点问题中提取素材,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时代性,突出学科的应用性,通过信息题向高中和课外知识延伸,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进行了有效的测试。这类题型虽然在《考试说明》中没有明确指出所占分值,但是从去年的中考试题的统计情况来看,比例还是不小,08年的中考卷全卷有1、2、3、4、5、8、13、16、17、18、19、23、24等共计13题(分值达18分),不同程度运用社会生活背景为线索编制化学试题,注重考察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亲身的感受中学习化学,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理解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死读课本知识,要拓宽知识面,特别是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各种时事。如“两会”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节能话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化学污染事件等等。总之在2009年中考之前所发生的新闻、社会热点都要留意,特别是与本省、本市有关的新闻更要留意,并且要学会从化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思考和评价。例如:
08(23).(6分)2008年春节前夕,我省遭遇冰雪灾害。为了清除道路上的冰雪,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工业盐融雪剂用于除冰。同学们从资料中得知:①使用工业盐融雪剂后,道路两旁树木、农作物大量死亡;②桥梁路面除冰不得使用工业盐融雪剂。
[提出问题]工业盐融雪剂对树木、农作物和桥梁为什么会造成危害?
[查找资料](1)工业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和NaNO2; (2)土壤盐碱化会造成树木、农作物死亡。
[作出猜想]猜想一:工业盐溶液可能显碱性;
猜想二:工业盐溶液对钢铁可能有更强的腐蚀性。
[实验探究]请你填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工业盐溶液显碱性,会造成道路两旁的土壤盐碱化。
猜想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①:6—7天后明显生锈
实验②: 2—3天后明显生锈
[反思与应用]
对于道路除冰,请你提出更好的建议 。
答案:23.(6分)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配成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

铁在工业用盐的溶液中生锈的速率比在水中更快
又如: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液
pH
3
9
7
10
13
蚊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内注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应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液 D.食醋
总而言之,新课程要求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就是中考试题所要力图体现的。无论是容易题还是较难题,无论试题所使用的背景如何生活化、社会化,命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学生所学过的化学知识。问题的关键是要将试题中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给挖掘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做题的关键是审题,审题的前提是读题,读题时一定要手脑并用,要设法找出关键词语,划出已知数据,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删除无效信息,防止干扰信息,找出题干中的“已知、可知、未知”,还要联想“需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清理解题思路和方法。
接下来谈我对实验操作考试的几点建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行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无疑对学校的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验操作考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是来自对《考试说明》的理解问题,《考试说明》中对每个实验都列出了A、B、C、D、E五个要求,并明确了一项操作正确得1分,二项操作正确得2分,五次操作正确得满分。但就每个实验而言在可操作性上还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例如:1、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及验满的得分点中没有装置的气密性的检查,是不是就不要检查了;2、有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就是清洗仪器,整理桌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实验这都应该是得分点,可是在粗盐的提纯与硬水检验及软化这两个实验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是不是就可以不清理了呢?我想在坐的都不会同意,哪个学生要是做完实验后,桌面乱七八糟没有整理就匆匆离去,肯定是要扣分的。3、量筒的使用,课本19页文字是这样叙述的: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而图示是拿在手上倾倒液体至接近刻度时再放到桌面。我想如果学生直接将量筒放在桌面倾倒液体可不可以呢? 4、PH值的检测,我理解《考试说明》的要求是用试管取出被测液,再用玻璃棒蘸取被测液到试纸上;课本61页的测定方法是,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PH值。既然可以是滴,可不可以直接用滴管滴呢?等等这些没有培训是很难统一的,再则实验操作本身就没有绝对的一致,如果这样实验还怎么改进,怎么创新呀。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这么一些问题:1、考点学校所准备仪器和药品与《考试说明》的要求不一致,桌面上摆放了不需要的仪器和药品而误导那些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2、监考老师没有做统一的培训,对得分点的把握不一致;3、指导老师的指导与考点学校的准备不一致。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教师之间要多沟通、多教研,同学校、同学区的同学科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研读考试说明中对实验的要求,去把握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基本得分点,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再就是来自学生方面的的一些问题:1、有的学生的基本操作没有过关;2、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实验习惯,缺乏节约意识,药品用量过大,随意浪费,缺乏环保意识,废夜直接进入下水道,根本不考虑由此带来的管道堵塞或被腐蚀,实验完毕后不清理台面就离开;3、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还没进实验室就开始发抖,实验操作时就很可能出现手忙脚乱,动作不协调,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脑子一片空白,使本来可以正常进行的操作变得不正常,甚至出现一些不应该发生的错误;4、个别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根本不守规矩,进实验室像进菜市场一样,畜着长发,衣着不整,给监考老师的第一印象就不好等等。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要教育学生严肃认真地对待实验操作考试,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提供训练机会,可精心挑选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和一些动手能力较差的结对子,以强带弱,互帮互助;也可以在考试前期对考生开发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实验室按照教师指导的实验方案反复训练,弥补自己的不足。
下面我就结合五个具体的实验说说几个注意事项。
实验一 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及验满
这个实验从标题就清楚地知道该实验的目的,《考试说明》中对这个实验是这样要求的:
实验器材:集气瓶(带玻片)、镊子、试管、试管架、铁架台(带铁夹)、单孔橡皮塞及导管、火柴、试管刷、废液缸、抹布。
实验药品:块状大理石、稀盐酸、
要求:a.固体药品的取用正确。
b.液体药品的取用正确。
c.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操作正确。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操作正确。
e.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评分意见:一项操作正确得1分,二项操作正确得2分,五次操作正确得满分
我建议这个实验的得分点和操作过程可以参考如下要求:
查:即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先装固体,再装液体,固定装置;
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验: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
理:清洗仪器,整理桌面。
实验二 粗盐水的过滤
这个实验其实就是课本上的粗盐提纯实验的一部分,《考试说明》对这个实验是这样要求的:
实验器材:漏斗、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烧杯、废液缸、抹布。
实验药品:粗盐水、蒸馏水、
要求: a.滤纸的折叠及摆放正确。
b.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c.倒液体时,玻璃棒下端要轻触三层滤纸的那端。
d.倒入的粗盐水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e.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
评分意见:同实验一
我建议这个实验的得分点和操作过程可以参考如下要求:
1、折:取一张圆形的滤纸,对折再对折;
2、贴:将折好的滤纸放入漏斗,用少量水湿润。使滤纸与漏斗内壁紧贴;
3、低: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4、靠:漏斗下端要紧靠接液烧杯内壁,玻璃棒要紧靠滤纸三层部位,滤液要紧靠玻璃棒流下;
5、理:清洗仪器,整理桌面。
实验三 用5%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g1%的氯化钠溶液
该实验是溶液配制的基本操作,《考试说明》对这个实验是这样要求的:
实验器材:烧杯、量筒(10mL、50mL)、胶头滴管、玻璃棒、废液缸、抹布。
实验药品:5%氯化钠溶液、
要求:a.量筒的选择正确。
b.量筒的使用正确。
c.滴管的使用正确。
d.玻璃棒使用正确。
e.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评分意见:同实验一。
我建议这个实验的得分点和操作过程可以参考如下要求:
1、算:算出5%的氯化钠溶液以及水的体积;
2、量:用10mL的量筒量取10mL5%的氯化钠溶液;用50mL的量筒量取40mL的水;
3、滴:量液时,当液面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
4、搅:将所量液体转移至烧杯中,并搅拌均匀;
5、理:清洗仪器,整理桌面。
实验四 硬水检验及软化
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小烧杯(50mL)、玻璃棒、试管架、废液缸、抹布。
实验药品:肥皂水(装在滴瓶内)、软水、硬水(装在细口瓶内)
要求:a.液体药品使用正确。
b.玻璃棒使用正确。
c.酒精灯使用正确。
d.试管夹使用正确。
e.液体加热方法正确。
我建议这个实验的得分点和操作过程可以参考如下要求:
1、取:分别取等量软水与硬水于两个烧杯中;
2、搅:滴加少量肥皂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区别软水和硬水
3、取:取少量硬水于试管,用试管夹自下而上夹持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4、热: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使其沸腾,千万不要把试管口对人;
5、理:清洗仪器,整理桌面。
实验五 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这个实验看起来简单,其实涵盖的内容、程序都很多,它包括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酸与指示剂的反应及PH值的测定。《考试说明》对这个实验是这样要求的:
实验器材:玻璃棒、试管、试管架、试管刷、废液缸、抹布。
实验药品:pH试纸、紫色石蕊溶液、生锈铁钉、稀盐酸(用试剂瓶装)、
要求:a.固体药品的取用正确。
b.液体药品的取用正确。
c.滴管的使用正确。
d.pH试纸的使用正确。
e.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评分意见:同实验一。
我建议这个实验的得分点和操作过程可以参考如下要求:
1、取: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滴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其颜色变化;
2、铁钉: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取生锈铁钉于试管口,使其缓缓滑下,再滴加少量稀盐酸,观察变化;
3、试纸: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试管中的稀盐酸到试纸上,
4、比: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PH值。
5、理:清洗仪器,整理桌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