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会考复习-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化学会考复习-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资源简介

高二化学会考复习——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北京24中学 王君、刘朝晖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考试要求]
了解物质的量及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定律、反应热的含义。
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及相关内容。
[复习建议]
认真阅读2003年会考考试说明,领会说明中对知识、能力有哪些要求。
认真阅读说明中对考试内容涉及的各个知识点是如何要求的,尤其对要求的层次:了解、理解、掌握要深刻领会其涵义。
按照考试说明中对考试内容的要求及各知识点,认真阅读、仔细领会教材中相关各章节内容,同时要会做、会分析书中相应习题。
以下是考试说明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化学必修课本的相应内容。
物质的量及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 摩尔质量——第一册第36—42页
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第一册第42—48页
物质的量浓度、反应热——第一册第48—56页
(2)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册第84—89页
(3)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部分——第一册第16—20页
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第一册第185—187页
[重点内容及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
理解概念
1.   (具有)  (本身)  (发生)   (变为)
氧化剂————氧化性————被还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具有)   (本身) (发生)   (变为)
还原剂————还原性————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例题1:氢化钠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它可以跟水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H2O=NaOH+H2 ↑ ,此反应的氧化剂是( )
A.NaH      B.H2O      C.NaOH     D.H2
答案:B
例题2:下列各组物质之间反应时,水作氧化剂的是( )
    A.Na和 H2O    B.O2和 H2O    C.Fe和H2O    D.Cl2 和H2O
答案:A、C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3.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的得失(或转移)。
4.氧化还原反应与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的关系: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一定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原则:化合价升高总数(失电子总数)= 化合价降低总数(得电子总数)
练习 1) I2 + HNO3 —— HIO3 + NO + H2O
2) S + KOH —— K2S + K2SO3 + H2O
3) NH3 + Cl2 —— N2 + NH4Cl
4) KMnO4 + HCl —— KCl + MnCl2 + Cl2↑ + H2O
5) CuS + HNO3 —— Cu(NO3)2 + H2SO4 + NO↑ + H2O
6) FeS + HNO3 —— Fe(NO3)3 + S + NO↑ + H2O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法:根据化合价反应前后是否有变化。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能力(或还原能力)强弱
例题:根据下列反应 H2SO3 + I2 + H2O = 2HI + H2SO4
2FeCl3 + 2HI =2FeCl2 + 2HCl + I2
3FeCl2 + 4H NO3 = 2FeCl3 + NO↑+ Fe(NO3)3 + 2H2O
判断氧化剂的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 还原剂的还原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 。[分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能力: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还原剂>还原产物
H2SO3 + I2 + H2O = 2HI + H2SO4 氧化性:I2 >H2SO4 还原性:H2SO3 >HI
2FeCl3 + 2HI =2FeCl2 + 2HCl + I2 + H2SO4 氧化性:FeCl3>I2 还原性: HI> FeCl2
3FeCl2 + 4H NO3 = 2FeCl3 + NO↑+ Fe(NO3)3 + 2H2O
氧化性:H NO3 > FeCl3 还原性:FeCl2> NO
答案:氧化剂的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H NO3 > FeCl3> I2 >H2SO4
还原剂的还原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H2SO3 >HI> FeCl2> NO
常见氧化剂氧化能力顺序,相应还原剂还原能力顺序:
氧化能力:KMnO4 > Cl2 > Br2 > F e3+ > I2 >S
还原能力:Mn2+ < Cl- < Br- < Fe2+ < I- < H2S
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相遇可反生氧化还原反应;反之,不反应。
例如:Cl2与Br- 、Fe2+ 等可反应,F e3+ 与I- 、H2S等可反应;
I2与Br- 、Fe2+等不可反应,Br2与Mn2+、Cl-等不可反应。
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法及有关计算
例题:写出铜与浓硝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关系和数目,若有4摩硝酸被还原时,有 摩 被氧化。若转移1摩电子时,未被还原的硝酸 摩,参加反应的硝酸 克。

[分析]化学方程式为:Cu +4 H NO3== Cu(NO3)2 + 2NO2↑+ 2H2O,其中铜是还原剂被氧化,硝酸是氧化剂,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相应关系:
未被还原 —— 参加反应—— 电子 被还原 —— 被氧化
2 H NO3 —— 4 H NO3 ——2e 2 H NO3 —— Cu
2mol 4×63g 2mol 2mol 1mol
y z 1mol 4mol x
x=2mol y=1mol z=126g
化学量


条件:气体、标况

例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2.4升氧气中,一定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
B.80克氢氧化钠溶解在1升水中,得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摩尔/升
C.18克水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占22.4升。
D.标准状况下,20毫升氨气跟60毫升氧气所含分子个数比为1:3
[分析] A.无标准状况条件
B.80克氢氧化钠溶解在1升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1升
C.标况下水为液体,所以体积不为22.4升
D.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正确
[补充]1.标准状况的含义。
2.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浓度的相互换算。


3.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例如:2H2(气)+O2(气)=2H2O(液)+571.6KJ
2H2(气)+O2(气)=2H2O(气)+483.6KJ
热量多少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热量多少与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计量有一一对应关系
例如:H2(气)+1/2O2(气)=H2O(液)+285.8KJ
离子反应
1.本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的浓度迅速降低。
2.反应发生的条件:能发生氧化还原、能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发生络合等。
3.离子反应的规律
①与H+反应:
氢氧根:OH-
弱酸根:CO32-、SO32-、S2-、ClO-、SiO32-、CH3COO-、F-、PO43-、AlO2-等
弱酸的酸式酸根:HCO3-、HSO3-、HS-、H2PO4-、HPO42-等
②与OH-反应:
金属阳离子:Al 3+、Cu2+、Mg 2+、Fe 2+、Fe 3+ 、NH4+、H +等
酸式酸根:HCO3-、HSO3-、HS-、H2PO4-、HPO42-等
③产生沉淀: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⑤发生络合:Fe3+与SCN- Ag+与NH3·H2O
⑥其它: Al 3+ 与AlO2-反应 Al 3+ + 3AlO2- + 6H2O = 4Al(OH)3 ↓
4.离子方程式:
含义:
a.代表某一个具体反应,如: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Ba2+ + SO42- = BaSO4↓
b.代表一类反应,可溶性钡盐与可溶性硫酸盐反应,生成难溶的硫酸钡和可溶性盐。
Ba2+ + SO42- = BaSO4↓
②书写步骤:
写:根据事实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拆:可拆——可溶性碱、可溶性盐、强酸。
不拆——单质、氧化物、难溶性物质、气体、难电离的物质(水、氨水、弱酸)
删:删去等号两边相同离子或物质。
查:电荷守恒、电子守恒、质量守恒。
[练习]
⑴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
⑵氢氧化钾溶液和醋酸反应
⑶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铵溶液混合
⑷ 碳酸钙溶于盐酸
⑸ 实验室制氯气
⑹氯气溶于水
⑺氯气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⑻金属钠投入水中
⑼向氯化铁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气体
⑽铁与稀硫酸反应
⑾硫化亚铁与盐酸反应
⑿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
⒀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钙溶液
⒁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显碱性
⒂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显中性
⒃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
⒄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⒅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⒆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
[答案]
⑴ Ba2+ + 2OH- + 2H+ + SO42- = BaSO4 ↓+ 2H2O
⑵ OH- + CH3COOH = CH3COO- + H2O
⑶ Ba2+ + 2OH- + 2NH4+ + SO42- = BaSO4 ↓+ 2NH3·H2O
⑷ CaCO3 + 2H+ = Ca2+ + CO2 ↑+ H2O
⑸ MnO2 + 4H+ + 2Cl- = Mn2+ + Cl2↑ + 2H2O
⑹ Cl2 + H2O = H+ + Cl- + HClO
⑺ Cl2 +2OH- = Cl- + ClO- + H2O
⑻ 2Na + 2H2O = 2Na+ + 2OH- + H2 ↑
⑼ 2Fe3+ + H2S = 2Fe2+ + S + 2H+
⑽ Fe + 2H+ = Fe2+ + H2↑
⑾ FeS + 2H+ = Fe2+ + H2S ↑
⑿ HCO3- + Ca2+ + OH- = CaCO3 ↓ + H2O
⒀ 2HCO3- + Ca2+ + 2OH- = CaCO3↓ + CO32- + 2H2O
⒁ H+ + SO42- + Ba2+ + OH- = BaSO4 ↓+ H2O
⒂ 2H+ + SO42- + Ba2+ + 2OH- = BaSO4 ↓+ 2H2O
⒃ 2Fe2+ + Cl2 = 2Cl- + 2Fe3+
⒄ OH- + CO2 = HCO3-
⒅ 2OH- + CO2 = CO32- + H2O
⒆ 2Fe2+ + 4Br- + 3Cl2 = 2Fe3+ + 6Cl- + 2Br2
四、常见题型
一种试剂检验多种物质
例题:能鉴别氯化铵、硫酸钾、硫酸铵、氯化钠四瓶无色溶液的试剂是( )
A.氢氧化钡溶液 B.硝酸钡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A
离子共存问题
例题1:下列各组离子中,在溶液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 、Fe3+、Cl-    B.Al3+、OH-、SO42-
       C.Na+、NO3-、HCO3-   D.Na+、I-、NO3-
答案:B
例题2:在强酸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为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K+ 、Na+、AlO2-、NO3-    B.Al3+、SO42-、NO3-、NH4+
C.K+ 、SO42-、NH4+、MnO4- D.K+ 、Na+、S2—、SO32-
[分析]此类型题一定要看清楚题设条件,如 :溶液是否为酸性、碱性溶液;无色或有色溶液;离子间反应是否有反应类型上的限定(例如:由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不共存)。根据各项中给出的具体离子,按离子反应规律找出答案。
答案:B
例题3:无色溶液含有下列五种离子中的几种:K+、Ba2+、 Cl-、CO32-、SO42-,取少量 此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沉淀量不减少;向滤液中加入硝
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由此判断:
原溶液中有 和 离子,不能确定的有 离子。
[分析]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沉淀量不减少,说明有 SO42-,无Ba2+、CO32-;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有Cl-,可能是原溶液中含有的或是引入的。
答案:原溶液中有K+、SO42-,不能确定的是 Cl-。
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
方法:①符合客观事实 ②电子得失守恒 ③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④注意反应物间的量比关系
注意:落实前面的有关离子方程式。
第二部分 基础理论
[考试要求]
了解原子的组成、同位素的概念,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以第三周期为例理解元素性质及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会写常见分子或物质的电子式。
了解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及其典型代表物。
[复习建议]同基本概念1——4,以下是考试说明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1)原子组成、同位素概念——第一册第118—122页
(2)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第一册第125—129页
(3)元素周期律——第一册第129—132页
以第三周期为例,分析元素性质及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第一册第134—139页
(4)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第一册第143—147页
(5)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概念、典型代表物与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第一册第154—159
(6)电子式——第一册第144、149页
[重点内容及分析]
物质结构
原子的组成


相互关系:
质量: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电量:原子中: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离子中: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n- 电子数 = Z + n
阳离子: n+ 电子数 = Z - n
三微粒的性质及作用
质子
中子
电子
电性
相对质量
作用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要求: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必须熟记。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 族序数 = 最高正价数
电子层数 = 周期序号
|最高正价数| + |最低负价数| = 8
离子结构
阳离子
阴离子
与H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
Li+、Be2+
H-
与N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
Na+、Mg2+、Al3+
O2-、F-
与Ar电子层结构相同的
K+、Ca2+
S2-、Cl-
[小结]1.离子的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的关系:同周期阳离子比阴离子电子层数少1; 上一周期阳离子比下一周期阴离子电子层数少2。
2.“阴上阳下”的关系:下一周期阳离子与上一周期阴离子电子层数相同。
化合价变化规律
以第三周期为例:
注意:金属无负价,氟无正价。
④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变化规律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一族从上到下
不同周期不同族
原子半径
离子半径
二.元素周期律及性质递变规律
性质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原子序数
原子半径
失电子能力
得电子能力
金属性
非金属性
单质的还原性
单质的氧化性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
与氢气化合难易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注:①不同周期不同族 ②位、构、性相互推导
例题1:下列叙述中,可以用来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是( )
A.一个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多少
B.1mol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的多少
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D.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答案:C、D
例题2:下列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C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C.单质的化学活动性:Cl2>F2>I2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LiOH答案:A、D
例题3:对于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的主族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B.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C.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
D.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增高
答案:B、D
例题4:现有A、B、C三种元素,他们都是短周期元素。A元素是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主 族元素;化合物AB中阴离子和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C元素的原子比B元素的原子少 两个电子。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A B C 。
答案:A.Na B.F C.N

三.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四.化学键与晶体结构、晶型与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晶型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构成晶体的微粒种类
阴、阳离子
原子
分子
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熔沸点、硬度
导电性
溶解性
举例
[小结]
1.物质的组成、分类
微观 宏观
分子 单质
2.物质 原子
离子 化合物
3.各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题:判断正误: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 √ )
离子化合物只含有离子键 ( × )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 ( √ )
如何判断物质的晶体类型
活泼金属(ⅠA、ⅡA)与活泼非金属(卤族、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盐、碱以离子键结合,固态时为离子晶体。
常见原子晶体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
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气态氢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固态为分子晶体。
10电子分子:CH4、NH3、H2O、HF、Ne
例题:下列微粒中,与氢氧根离子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
A.Cl- B.F- C.NH3 D.NH4+
答案:B
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
会正确书写下列分子或物质的电子式:N2、HCl、Cl2、CO2、NH3、H2O、Na2O2、NaCl、NaOH、HClO、NH4Cl、CH4、C2H4、C2H2、C2H5OH、CH3COOH、CH3CHO
晶型与熔沸点的关系
例题:下列晶体中,熔点最高、硬度最大的是( )
A.氯化钠 B.干冰 C.金刚石 D.碘
答案:C
8.化学式 
组成式:不存在分子的,化学式即组成式.
分子式 :存在分子的,化学式即分子式(只有分子晶体是此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