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4.2《氯碱工业》素材(1)(旧人教版选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化学:4.2《氯碱工业》素材(1)(旧人教版选修)

资源简介

我国的氯碱工业
  氯碱工业是生产烧碱、氯气和氢气的基本化学工业。它不仅为化学工业提供原料,其产品还广泛用于农业及冶金、造纸、纺织、印染、食品、电子等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氯碱工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爱国实业家吴蕴初1929年在上海集资创办了天原电化厂,这是我国第一个氯碱厂。天原电化厂一建立,就遭到了外商的打击和排挤。外商为了垄断中国市场,不惜大幅度降价倾销烧碱和漂白粉,企图把这一新生的民族工业扼杀。为此,天原电化厂同外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终于站住了脚。1932年,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在巩县兵工厂引进美国电解槽。1935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筹建了西北电化厂,采用西门子式水平隔膜电解槽。
  新中国成立后,氯碱工业迅速发展。我国的氯碱工业从科研、设计到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1983年,全国有184个氯碱生产厂点,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烧碱的产量从1949年的1.5×104t增加到1988年的3.005×106t。1983年的烧碱产量仅次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居世界第5位;氯产品已有70多种;1983年全国烧碱一天半的产量就相当于旧中国一年的产量。
  1949年,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对有些厂进行改造、扩建,增加了烧碱生产能力。1951年,锦西化工厂新建的水银电解槽投入生产,开创了我国生产高纯度烧碱的历史。与此同时,成立了天津化工厂。1953年,国家决定在山西太原建设一座综合性的化工厂,从苏联引进技术与主要设备,是我国第一项重点工程。1956年后又完成三项工程。同时积极改造和挖掘老厂生产潜力。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试制成功了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与旧电解槽相比,单槽产量可提高10倍,电耗可降低23%。生产技术接近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到1958年已建立了3个氯碱工业的专业科研、设计单位。国家决定建设13个年产规模为0.75×104t至3×104t的氯碱企业。各地相继建设了一批小型氯碱企业。1974年,我国首批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在上海投产,单槽产量可提高一倍。1977年,我国决定逐步以这种电解槽取代石墨阳极隔膜电解槽,使我国氯碱工业技术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1983年,这种电解槽的生产能力已达到80×104t,占烧碱生产总能力的1/3以上。
  在生产烧碱的同时,还利用联产的氯气。解放前,氯产品只有盐酸、漂白粉和液氯。新中国成立后,氯产品有了很大的发展,1983年,生产液氯及盐酸的耗氯量占总耗氯量的44.6%、其他耗氯产品,在农药方面曾有六六六和滴滴涕(在1983年3月底停产前耗氯量占氯气总量的13%)在合成树脂和塑料方面,有聚乙烯、三氯乙醛、氯苯、氯仿等。1983年,聚乙烯耗氯近40×104t,占全年氯总产量的20%左右。改革开放后我国烧碱工业又有很大发展,1995年烧碱产量为5.3182×106t,1996年产量为5.7378×106t。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