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有效利用生成资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化学课堂有效利用生成资源

资源简介

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李丹
(上海市闵行区纪王学校,201107)
摘要: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充满活力,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让堂课更加有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成;利用
教学的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机械地按照原先设定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是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根据教学情况,将课堂上的各种因素有机结合,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生成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事先也有设计,但是随时准备修改自己的讲课内容与思路,只以学生是否有所思、有所得为准,而不企求必须完成教学任务,更不把自己原来的设计强加给学生。所谓生成性资源,本文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探究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是指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而生成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包括学生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等。学生是丰富多彩的个体,教师可挖掘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差异以及能够发现的信息,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怎样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呢?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略带贬义的“插嘴”是意外,是败笔,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最忌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因为插嘴即容易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又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往往对插嘴的学生轻则加以制止,重则严厉训斥。殊不知,插嘴中可能隐藏着意外的收获,蕴含着教育的良机。
例如:教学“燃烧与灭火”一课中,有一位学生进行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时,并没有按教材设计的方法实验分别蘸水,酒精的棉球是否能点燃;而是用一只棉球先后蘸水,酒精,用另一只棉球先后蘸酒精和水,实验它们可否被点燃。我发现后没有批评他,而是询问他为何会这样实验。他说他早就知道蘸水棉球烧不着,蘸酒精棉球烧得着,就不想做了。而他想知道的是既蘸了水又蘸了酒精的棉球能否点燃。教师认可了他的想法,请他自己先预想可能的结果,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并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在实验后的交流讨论中,又请他向全班同学报告自己的想法和实验的结果。课堂讨论和教师的补充说明,增添了这个教学设计之外的实验,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更深刻了。这堂课虽然没有完成预先的教学设想,但及时对学生别样的声音进行回应与引导,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收到了始料未及的好效果。这正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
在化学课堂上,常有学生得出不同于教材的实验现象或结论,但常因课时的原因教师不予理会或轻描淡写,就失去了课堂生成的可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善于捕捉学生的“不同声音”,发掘其背后蕴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和探究,这就有利于个体认识的深化、方法的获得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捕捉学生的“节外生枝”,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在具体实施教案时,课堂经常会被学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疑问所打断。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例如:在上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的学生分组实验课时,在实验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未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口,木条仍可复燃,实验事实怎么与课本上的说法不一致?”教师当时一怔,这可是上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就抓住了这个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和学生们共同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大家得出结论:只要集气瓶里的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就可以复燃,不一定要盛满氧气。这样就推翻了课本上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科学精神。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
课堂上的错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误,但是这些错误如果能被老师灵活机智的加以捕捉和运用,因势利导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
学“二氧化碳制取”时,各小组用给定的几组不同器材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组装装置,制取、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生:我们小组组装好仪器后,一开始很长时间也没收集到二氧化碳,大家很着急。我走过去看了一下没有立即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实验失败的学生把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向全班同学复述一遍,然后让大家帮助他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把长颈漏斗的下端浸入到酸液下面,气体就会很快收集满了!
这样一来,不但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而且使其他的学生也受到了启发,也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往往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善于捕捉学生出现的错误。有些具普遍指导意义的错误或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错误,让学生通过充分思考、讨论,有效地合理利用,会使课堂更成功。生成式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错误,运用老师的智慧和耐心去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这比教师的过多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四、直面实验失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失败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的过程。老师也可以把这种失败看作一种生成,并加以正确引导。课堂中的许多突发事件,是课程的资源。尤其是在化学实验课上,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除了常有的“异常现象”、稍纵即逝的“短暂现象”等出现之外,失败的几率相对也比较高。教师直面实验失败,把实验的失败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教学中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
如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准备用燃烧白磷的演示实验来验证。但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把切好的小粒白磷刚放入锥形瓶,还未来得及称量反应物的总质量,白磷就自然起来。学生们非常惊讶,这个意外打乱了原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怎么办?
教师必须迅速冷静下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就进行了如下设计。“同学们一定非常想知道本实验发生意外的原因吧?下面就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一是造成刚才实验意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二是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让其顺利进行?”应该说学生们这个时候都处于疑惑的兴奋状态,所以我的话一结束,他们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并很快积极举手发言:学生们对于第一个讨论题的解释是,由于气温较高所以就导致白磷很快发生自染,产生了实验的意外现象。学生的解释是合理的。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则说出了不同的方法:换另外一只锥形瓶,把瓶内的沙子换掉,用水冷却锥形瓶等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由于气温偏高,换锥形瓶和沙子的办法都不行,否则白磷还会自燃。所以选择了冷却锥形瓶的办法。于是教师就把锥形瓶放在水中冷却,然后再用冷却的锥形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结果一次成功。
本节课利用了这个偶然的意外现象,随机应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本节课课堂教学获得意外收获。课后同学们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感。此教学案例给我以这样的启发,课堂中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意外事件,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从而使化学课堂富有“动态生成性”,充满活力。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生成性课堂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后反思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仔细梳理、深刻反思、认真剖析、不断完善,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的弹性预设。教师专业化成长是自身不断学习,回顾、总结、诊断和自我监控中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教师要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意见,乃至错误的回答都应是完善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方案,应根据教学现场,灵活弹性地接纳、吸收、处理,激活课堂,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即时增补教学环节,使不曾预约的精彩服务于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祖浩《走进课堂—初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出版社
2.张长江主编.《中学化学教学技术指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
3.亦挺.课堂教学中的美丽生成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5(1,2):3-4
4.傅国亮.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