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湖北省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 马桂林 邮政编码 443600 电话号码 13545838860高中化学新课程与原有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的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的人,完整健康的人。以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强调记知识和用知识等,而现在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加进来。新课程的目的是减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新课程教学对所有的老师来说都有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老教师来说,需要补充新知识,对原有知识进行整合,需要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学节奏和教学深广度都要发生变化。作为教师首先是要有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重点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以实际行动来应对这种挑战。多数时候我们听到一个共同的声音:“课时不够呀!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认为新课程教学更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以备“教和学”为主线,进行“教学案一体化”本学期我们根据我校学生实际,以备“教和学”为主线,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首先是每一章的每一节我们都有一位老师作为主备人进行初备课,这一阶段主要是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的深广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只有结合教材、学习课程标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我在主备《氧化还原反应》时根据教材和课标确定本节教学内容要求如下: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会用化合价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简单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中学阶段常见反应),知道双线桥能直观说明、帮助判断化合价的变化;单线桥能说明本质,认识氧化剂、还原剂。其次是提前一周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先由主备人提出教学思路,学案、练习等,再由小组讨论下周的教学方案,课时划分,教学重难点,学案设计,课时练习的编写等。集体备课特别注意研究教材,正确处理教材,也就是始终把用教材教放在首位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如何进行细化,怎么设计学案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设计哪些课堂作业和相关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最后由主备人进行细化,拿出适合学生的教案、学案和相关练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我们计划用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从化合价的角度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并在基础上弄清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教学目标细化为: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会从化合价的角度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会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知道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3、归纳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类型的反应之间的关系,并能列举反应实例。4、学会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归纳能力、推理能力。第二课时侧重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双线桥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细化为:1、通过实验室制备氯化钠方程式的对比,理解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可以从有无电子转移进行分类,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化合价升降的变化、被氧化或还原等。第三课时侧重学习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学会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哪些物质可作氧化剂或还原剂,知道单线桥可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学目标细化为:1、通过对化学反应和元素化合价的分析,使学生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并与氧化性、还原性产生联系。2、了解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3、通过实验,初步认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研究方法。4、会用单线桥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5、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根据细化的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案,在教案的基础上编写学案和课堂练习供学生课堂使用,编写相应练习供学生自习完成。以“学和教”为主线,精心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要使课堂有效,作为老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为基石来施教。教学的第一阶段是让学生自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已阅读课本,查阅资料等来完成我们下发的学案,老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督导和检查,及时发现学生自学中知识点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让老师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第二阶段是老师授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是讲授重点,二是重在教授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就是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这一阶段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对于个别学生没有掌握的问题一般在晚自习进行个别辅导。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我们通过学案来设计思考。思考1:实验室中可通过哪些不同的反应原理(类型)得到氯化钠呢?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思考2: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思考3: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转移具体关系如何呢?思考4:以反应H2+Cl2===2HCl为例分析,是不是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有电子的得失呢?让学生讨论交流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最后通过演示将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原电池装置中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让学生再次体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且一并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第三阶段是课堂练习,我们一般会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两到三个题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老师一节课下来也会通过课堂练习中学生反馈的情况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习题设计和教学。精心编写课时同步习题,巩固教学内容课时同步习题对教学有导向作用,同时课时同步习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延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反馈和调整作用,学生能够通过课时同步习题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其后续学习有一个导向。因此老师在编写课时同步习题时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二要体现出对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具体在编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选题要精: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就必须避免简单重夏,命题要注意一个“精”字。注意层次:命题要有层次。一般来说,新课教学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的训练,即注重“双基”的教学。而复习尤其是总复习则面临着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关系、理解知识结构、掌握思维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等诸多问题,因此在选题上必须考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不宜过难:新课程教学中尤其要选题不宜太难,一是要和课程标准相适应,二是要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相适应,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不管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盲目编制难度太大,内容艰深的题目,劳神费时,势必会更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其学习积极性,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中我们编写了这样一题习题——请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既属于分解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一种单质还原一种化合物;一种单质氧化另一种单质;一种非金属还原一种氧化物;同一物质中一种元素氧化另一种元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类型反应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书写限制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明确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与被氧化、被还原之间的关系。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课堂,课堂教学中老师始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我校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不够好,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营造学生积极情绪的氛围,将激情、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课堂上要善于用眼神、语调等鼓励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者简介:马桂林,女,现年39岁,从教18年,长期担任高三化学教学,现任化学教研组长和县中心学科组副组长。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和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