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化学实验总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年中考化学实验总复习

资源简介

2010年中考化学实验总复习
一.实验基础:
1.元素化合物复习时结合实验复习,但重在“性质与现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是:“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即;通过性质推导反应现象,根据现象推断性质。
2.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及基本操作的结合。
(1)酒精灯——给物质加热。(2)滴管、滴瓶、细口瓶、广口瓶、药匙等——药品取用。
(3)天平、量筒——药品的称量、量取。
3.重要实验的装置、操作(重基本原理)
(1)气体的制备和收集(2)性质实验(3)实验操作——溶液配制、粗盐提纯
二.实验综合:
1.实验失败的原因
例1)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出现下列异常现象:
①事先已经检验证明通入装氧化铜的试管中的氢气是纯净的,但在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铜时却发生了爆鸣。
②试管中有亮红色金属出现时,试管底部破裂。
③试管中的氧化铜粉末全部变红后,有逐渐变黑。
试从操作和装置等方面考虑,简述产生上述三种异常现象可能的原因: 。
2.学科间联系
(1)联系物理:
①体积变化、浮力与化学反应;②做功与化学反应——柴油机工作原理;
③体积变化、压强变化与化学反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④电学、溶液的导电性与化学反应——Ba(OH)2+H2SO4→BaSO4↓+2H2O;
⑤饱和溶液随温度变化后密度的改变;
(2)联系生物:“碳循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联系地理:化工厂的选址、新建城镇的选址、
3.综合提高(1)洗气——检验、除杂(干燥)
(2)定性分析(3)定量分析(4)干扰的考虑——是否除干净
三.综合提高练习:
1.定性分析:
例1.乙醇是以高粱、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制得,属于可再能源。在汽油中假入适量乙醇作为汽油燃料,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2001年4月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并于同年4月15日开始实施。
乙醇(C2H5OH)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 2O。如果氧气不足,乙醇燃烧可生成。现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确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有CO 、CO2和H 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证产物中有H 2O的现象是 ;能确证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 、 。
(2)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B中石灰水变浑浊,D中石灰水无变化。B装置的作用是 ;C装置的作用是 ;D装置的作用是 。
(3)若乙醇燃烧产物中CO和CO2 的总质量为25.2克,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则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 克,产物中H 2O的质量为 克。
(4)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甲烷的水合物。质量相等的甲烷和乙醇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完全燃烧,产生CO2的质量较多的是 。
考查知识点:本题属化学基本实验的综合:①CO的还原性;②CO的检验;③CO2 的检验和吸收;④水蒸气的检验。
能力要求:①能根据同一种物质与不同试剂反应现象的不同,正确认识‘验证和除去该物质的试剂’;②能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能根据实验的目的,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例2.下图为常见的实验装置,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装置可重复使用)
(1)将含水蒸气的氢气干燥后在还原氧化铜,则该气体先要通过 装置;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
(2)如果验证混合气体中有氢气和水蒸气,需连接的仪器顺序是(写序号) 。
(3)如果验证混合气体中有氢气、一氧化碳和水蒸气,需连接的仪器顺序是(写序号) 。
2.理论结合实际:(安全、操作简便、成本低)
例1.NaCl中混有少量的CuSO4杂质,若要除去CuSO4应加入适量的 。
例2.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经测定该废水的PH小于7,这种废水对人、畜和农作物都有害,为除去废水中的硫酸铜和降低其酸性,通常在此废水中加入适量的 。(生石灰、铁粉)
例3.为除去铜粉中少量的氧化铜,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甲:Cu(CuO)+H2SO4 振荡后过滤→Cu 乙:Cu(CuO)+H2 加热→Cu
你认为两个实验方案中哪个较好?为什么?
例4.用废铜屑制取硫酸铜,有人拟定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甲方案:铜屑 + 浓H2SO4△→硫酸铜[Cu+ 2H2SO4(浓)△→CuSO4 +SO2↑+2H2O]
乙:铜屑 空气中加热 →氧化铜 +硫酸→硫酸铜
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方案,理由是 , 。
考查知识点:①物质的性质的应用;
能力要求:①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掌握物质除杂的要求,会选择适当的试剂;③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实际,选择正确的方法。
3.气体制备拓展:例1.过氧化氢溶液(H2O2)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氧化剂、消毒杀菌剂等,俗称双氧水。在加少量MnO2(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若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代替氯酸钾制取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其反应方程式: 。
(2)可选用实验室制取 气体的发生装置。
(3)可采取的收集方法是 。
例2.实验室用3% 的H2O2溶液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MnO2→2H2O+O2↑。甲乙两位同学欲用3% 的H2O2溶液来制取干燥的氧气,甲同学使用的是装置图(1),乙同学使用的是装置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同学使用的是装置是合理的,原因是 。
(2)两装置的B仪器中盛放的物质是 。
(3)两装置的C仪器被用来检验氧气中的水分是否已经完全除尽,C仪器中应盛放的物质是 ,证明氧气已经干燥的现象是 。
考查知识点:①物质的性质的应用;②氧气的收集方法。
能力要求:①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能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推断选择正确的实验装置;③能根据同一种物质与不同试剂反应现象的不同,正确选择‘验证和除去该物质的试剂’;④能根据实际,正确选择气体的收集方法。
例3.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验装用序号表示):
(1)写出编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
(3)硫化氢是一种有毒的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叫氢硫酸。实验室通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硫化氢,制取硫化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气体由 (填导管口代号)导入集气瓶。
(4)收集气体后,对硫化氢尾气要进行特别处理,以防止污染环境。现有如下装置:处理硫化氢尾气的效果最好的装置是 。
4.学科联系:
一木块漂浮于50℃时的KNO3饱和溶液中,如图(1)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2)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断出温度的改变方式是(填“升温”或“降温”) ,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KNO3晶体(填“增多”或“减少”) 。
考查知识点:①KNO3的溶解性随温度变化的关系;②溶液的浓度与密度的关系;③物理学科的浮力知识。
能力要求:
①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具有一定的视图能力,要能以数学的思维模式认识“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与时间之间的关系”;③能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推断正确认识的实验现象的实质;④能结合有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5.定量分析:
例3.将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气体燃料放入足量的氧气中点燃全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下图装置,(气体全部被吸收),实验测得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前
实验后
浓硫酸+广口瓶
301.3克
303.1克
氢氧化钠+U形管
113.0克
15.2克
请根据实验数据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中生成水的质量为 ,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2)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
(3)该气体燃料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该气体燃料的化学式为 。
考查知识点:本题属化学基本实验的综合:①CO2 的检验和吸收;
②根据化学实验的方法,运用实验测得的数据对物质的组成进行定量分析与判断。
能力要求:①能根据同一种物质与不同试剂反应现象的不同,正确认识‘验证和除去该物质的试剂’;②能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能根据实验的目的,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③对化学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数据、实验的结果误差的综合分析评判与计算能力。
补充
一.实验现象及应用:
1.燃烧的火焰现象——‘蓝色’的有 。
2.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
3.鉴别氢气、二氧化碳、空气、氧气和氮气?
4.除杂质——
5.重要物质(离子)的检验
6.推断题——
二.综合实验及应用:1.洗气瓶的用途——(1)洗气(2)排液取气(3)排气取气
用途
装置图
进出口
洗涤剂
被吸收物
备注
1)






NaOH浓
CO2 、HCl 、SO2、NO、NO2
H2SO4浓
H2O、NH3
AgNO3溶液
HCl
检验为主,并吸收;
Ca(OH)2
检验CO2
检验为主,(吸收弱);

HCl、NH3
用途
装置图
进出口
预装剂
被收集物
根据密度、溶解性
2)
排液取气
气短进
液长出

H2、N2、CO、O2、CH4
3)
排气取气
短进
长出
空气
H2 、CH4 NH3、
CO N2;
密度小于空气
长进
短出
O2 、CO2 、HCl、Cl2
密度大于空气
2.干燥管——检验、除去混合气中的水蒸气(一般最后除去混合气中的水蒸气)。
用途
装置图
洗气装置
作用
除水
除水、HCl、CO2
检验水
除水、HCl、CO2
进出口
长进短出
任意
任意
宽进严(细)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