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化学:2009高考理综化学部分阅卷感悟 河北省冀州市中学 白素宁 本人有幸参加了2009年河北省高考理综化学部分的阅卷工作。这次的阅卷经历让我切身体验了高考阅卷过程,直接看到了考生答卷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也让我明确了今后教学改进的方向。下面我分三个部分向大家介绍:一、阅卷的过程,二、评分细则,三、阅卷感悟。 一、阅卷过程科学严密,评分结果客观公正2009年高考河北省所有学科都实行网上阅卷。其中化学主观题由省考试院组织河北师大的教师、部分中学教师及在读研究生在网上阅卷。阅卷前阅卷组确定答题卷上的试题切割方案,本次的切割模式是4个主观题每题切割成1个评分块,每块由一个评分组评分。题组组长、副组长都由大学教授担任。组长在调阅部分答卷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标准(国标)初步制定出细化的评分细则、给分点,并确定评分允许误差。在正式阅卷前,题组组长先带领本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国标和细化的评分细则,再开始试评,试评时的评分不会记录,该过程是让阅卷人员熟悉评分细则、掌握评分尺度,发现新的情况。在试评后题组组长会结合试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确定最终的评分细则(省标)。在正式阅卷过程中实行的是“四评”模式,即每份试卷由两位阅卷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地按评分细则评出分数(2评);若两位阅卷人员所评分数差值在事先制定的评分误差内,则取二者分数平均值作为该卷实际得分;若二者分差超过了评分误差则该试卷由计算机随机发送到第三位阅卷人员(3审);若第三位评出的分数和前两者中某位评出的分数差在评分误差内,则取这两位的分数的平均值作为该卷实际得分;若三人的评分找不到两个分数在评分误差内的,则该卷由计算机自动传送到题组组长那里(4仲裁);由题组组长直接判定该卷最终得分。除了上述科学的阅卷流程对阅卷质量有根本保证外,在阅卷过程中电脑软件对阅卷质量的全面统计又能进一步保证评分的客观公正。在阅卷过程中电脑软件会统计每位阅卷人员的阅卷数量、阅卷速度、吻合指数(自己的评分和别人评分的一致性)、有效度(自己所评分数作为最终得分的比例)、自评指数(同一份试卷自己两次评分的吻合情况),所评出的分数中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这些指标完全公开,能很好地控制阅卷速度、和一致性,若其中的吻合指数、有效度、自评指数,所评出的分数中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有一项或几项与其他人有出入则题组组长会及时通知阅卷人员加以注意。二、主观题共4道,27-30题,没有偏题、怪题,每道题特点各异。 下面向大家介绍每个题的评分细则: 27题是一道实验题。题目给出浓硫酸和木炭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求考生从题目所罗列的化学仪器中选择几种(可重复),组成一套该化学反应的反应装置并检验其产物。本题共15分,涉及5个给分点,得分只能为0,3,6,9,12,15。按以下原则结合试卷的答案给分: 1.每行3分,每行中错一个地方即为0分。 2.书写要规范:(1)仪器符号以本题给定为准,出现小写不得分。(2)仪器,试剂,作用,应相符。(3)硫酸不带“浓”字不给分,“硫酸铜晶体”不得分。 3.没有株连性质,仪器若顺序有误,按答案出现先后为准,逐项类推得分如:若在仪器试剂作用对应正确的前提下若顺序为CAABA则认为检验水不得分,可得12分。 4.未列入的其他合理方法给分。如二氧化硫吸收并检验是否吸收完全一步中选用的试剂只要有颜色或沉淀如高锰酸钾,溴水,氯水,三氯化铁溶液,硝酸钡等明显现象即可,但品红不得分。 28题考查的是电化学中的电解问题,考的都是基础知识,一般而言,只要是脚踏实地复习过来的考生,拿11分或满分的把握较大。本题共15分。(1)写“正”或“+”得1分。 (2) 电极反应正确得2分,配平成整数倍得1分,不配平不得分。式子中的等号或箭头,气体符号不作要求。(3)计算涉及2个式子和最后的得数,共3分,水的减少的质量式子列出给1分,生成氧气的体积式子列出给1分,最后得数,单位正确得1分。没列式子只是得数正确1分。式子错误,得数正确不得分。得数在2.79到2.8升之间即为正确。(4)得数在15.9到16之间的一个数即为正确,可得1分。以上两问都不考虑数字的保留位数。(5)此部中涉及3问,每问2分,其中结论1分,理由1分。结论错误,理由不再看。结论正确,理由不对得1分.(1)中结论可以为“碱性增大”“酸性减小”“PH值增大”“是”“会”“变化”“发生”均给1分,理由可以为“电解水”或“OH-浓度增大”或写出两个电极反应均正确。.(2)中结论可以为“酸性增大”“碱性减小”“PH值增小”“是”“会”“变化”“发生”均给1分,理由可以为“电解水和硫酸铜”或“生成了硫酸”或写出两个电极反应均正确。(3)结论“不变”1分,理由“电解水”或“硫酸钾为强酸强碱盐”就可得1分。(6)结论1分,理由1分。 29题是一道元素推断题。相比27、28题来说,这道题略有难度。这是因为,考生们在平时练兵时所接触的题目,以及历年的真题,一般都把要推断的元素"圈定"在短周期内,而这道题"圈定"的范围却是元素周期表。范围的扩大,对考生的答题能力要求提高,不少考生也为此捏了一把汗。在最终推断出的5种元素当中,有一种元素是砷,它不在短周期内,一些考生因为平时不重点记忆,一时不会写它的元素符号As,自然就影响了作答。另外,有一小题要求考生对5种元素的氢化物沸点进行排序,并分析原因。在我看来,这一小题是最难的,对考生的区分度最大,考生出错率最高。本题共15分:(1)“原子晶体”必须有这4个字,2分。少字,错字,别字不得分。(2)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各1分。出现其他物质不扣分,汉字,化学式均可。(3)必须为正确的化学式,2分。(4)结论,理由,各2分。共4分。结论中有一个化学式错误4分均不给。其中H3N 为错, H3AS H3P因中学不常见可给分。理由中“氢键”1分,“相对分子量大”1分。还可能的情况是:NH3>PH3> ASH3,不给结论分,理由若正确给一分,若排序为:PH3> ASH3 >NH3不给结论分,理由若正确给一分,若排序中氨气在中间,则不给分。第二问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对应正确每个1分,共3分。其中多些物质不扣分,汉字叙述正确给分,画出结构模型正确也给分。SiH4 分子式必须这样写,结构为“正四面体”,H3P(正)三棱锥,(正)三角锥,均给分。 H2S结构为“V型”“^型”“角形”“折线形”“平面角形”均给分。(5)每个方程式1分,共2分。只要物种正确,配平即可。 30题是一道有机化学题。对于这类题目,考生会把题目给出的信息运用起来,去一步步解答。在该题中,"已知"显示的化学反应物中,左侧双键碳上连着一个"R-"(烃基),以及一个"H-",这样,考生误以为在以下的推断中,应该遵循左侧双键碳只能连一个"R-"(烃基)、一个"H-"这样的规律。实际上,根据命题人提供的答案,这道题中左侧双键碳连着两个"R-"(烃基)。简单来讲,这道题目给出的信息,存在理解上的歧义。我认为,命题人给出信息的正确表达方式应该是:左侧双键碳连着一个"R-"(烃基),以及一个"R(H)-"。如果考生被题目所给信息"误导",第一小题得分虽不会受影响,但第2和5小题将会丢分。本题共15分。(1)"C4H10"2分,结构式,结构简式不给分。(2)2-甲基-1-氯(代)丙烷和2-甲基-2-氯(代)丙烷。各1分。或者“1-氯-2-甲基丙烷和2-氯-2-甲基丙烷”或“1-氯丁烷和2-氯丁烷”也给分。(3)2分 (4) 1分 (5)共3分,没条件扣一分,箭头等号不要求。(6)共5分,对1个给一分,4个全部正确给5分。多余物质不扣分。(3)至(6)完全按照答案看。三、部分答卷凌乱随便,卷面失分惨痛可惜。教学过程应规范严谨,对学生要求要严格。 在阅卷过程中感觉失分较多的试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表述不准确。在解答填空题和问答题时,对问题的要求不敏感,答案不能紧扣问题,甚至答非所问。如28题,其中第五问问到甲乙丙溶液电解前后溶液的酸碱性是否发生变化,简述其原因。应先回答结论,在说明理由。可是部分考生先回答理由最后才跟着结论,或者理由的叙述抓不住重点,二是书写不规范。主要是化学式、单位没有按题目或教材要求书写,计算题字母数字混杂在一起,有机物结构简式不按常规模式书写,方程式不注意条件等。三是字迹潦草。有部分试卷字迹过于潦草,以致阅卷老师要几个人共同猜测书写内容,在辨别不清的情况下失分可想而知。四是审题失误造成失分,如29题第4问问到“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若写成从低到高则不得分。 反思失分考生的答卷,感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提供给学生的练习和试题应该力求严谨,在讲解化学问题时应注意讲清分析思路和答题思路,不能相互取代,或缺失,以便让学生既能分析,又会表达。二是提供给学生的答案必须规范,使得学生有范例可效仿;同时要在课中以身作则,规范板书,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如29题第一问是晶体类型的判断,应回答为“原子晶体”4个字一个也不能错,出现错字别字不给分,有部分学生因原子的“原”简写或别字而不得分。三是严格训练,自始至终不弃。平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要从严要求,真正做到有错必纠,并指出原因。而且要摈弃平时随便,到考前强化的做法,其实这种短期训练得到的规范意识,认真审题的意识在高考的压力中会被学生抛到九霄云外,动笔就回到了平时最习惯的“随心所欲”的状态。所以规范应该应成为由长期不懈的练习而形成的习惯,认真审题也不应该是靠几次的说教而留下的一点意识。最后,一还是要提醒考生,在理综考试当中,一旦遇到难题,一定不要"纠缠不清",应当尽量统筹考虑,为后面的容易题留出足够的作答时间。因为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未作答卷,而我所看的28题应为“送分题目”,即使化学成绩不理想的的学生见到此题的问答也应拿到2~5分。二是还要敢写,不要留有空白。写皆有可能得分。 以上就是本人在2009年高考阅卷中的一点体会,以供参考。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