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超级化学复习笔记-规律篇1、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按顺序背诵)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①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④混合盐溶液与一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顺序是“先远”“后近”2、金属+酸→盐+H2↑中: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3、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中: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③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4、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5、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6、元素周期表的规律: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7、原子结构知识中的八种决定关系: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8、实验中的规律: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9、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宏观 元素种类不变物质总质量不变五个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微观 原子的数目不变化学反应过程 原子的质量不变两个一定变 宏观:物质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数目可能变10、复分解反应的条件(1)、有水生成或气体生成或沉淀生成;(2)、酸与其他物质反应,其他物质可溶也可不溶;碱和盐、盐和盐反应两者都必须可溶;(3)、复分解反应中化合价不变11、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①温度②反应物的浓度③反应物的接触面积④催化剂12、物质提纯(除杂)的方法(化学方法)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或通过氢氧化钠固体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13、池塘增氧的方法①往池塘中泵入空气②将池塘水喷向空中③在池塘中种植适量的水生植物。14、与生物、物理有关的化学知识考点1、生物中的化学知识A、光合作用:6CO2+6H2O=C6H12O6+6O2(注意条件)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B、呼吸作用:C6H12O6+6O2=6CO2+6H2O(注意条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C、胃酸问题:人体的胃会产生一定量的酸,主要成份是盐酸,有助于人体内食物的消化,但若产生的盐酸过量会造成胃病,甚至胃溃疡一般胃病:降低胃中溶液酸性盐:碳酸盐(不宜治疗胃溃疡因为有气体产生可能会造成胃穿孔)碱:氢氧化铝D、胃镜中的钡餐:(检查胃病的方法)BaSO4,不能误食BaCO3,因为后都与胃中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钡盐从而使人发生重金属中毒BaCO3+2HCl=BaCl2+H2O+CO2↑)E、加碘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碘元素存在KIO3)为防止甲状腺肿大病2、物理中的化学知识A、ρ=m/v的应用 m可以是溶液也可以是纯净物,化学反应前后溶液密度的变化:固态物质溶于溶液中溶液的密度增大,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液的密度变小;固态物质不溶于溶液中时溶液的密度不变。B、压强、温度与气体压强的关系: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升高,温度降低瓶内压强降低。C、化学变化后气体压强的变化:反应后溶液如吸收气体则瓶内压强降低。反应放出气体瓶内压强升高15、反应规律: (一)、初中的置换反应有:(1)金属单质 + 酸 →盐 + 氢气(2)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二)、初中的分解反应有:1、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过氧化氢分解氧气:2H2O2 MnO2 2H2O+O2↑3、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4、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5、锻烧石灰石:CaCO3CaO+CO2↑6、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7、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 2KCl + 3O2 ↑8、加热氧化汞:2HgO 2Hg + O2↑(三)、初中的复分解反应有:①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②碱+酸→盐+H2O③酸+盐→新盐+新酸 ④盐1+盐2→新盐1+新盐2⑤盐+碱→新盐+新碱(四)、有沉淀生成的反应有:① Ba2++SO42-=BaSO4↓ ②Ag++Cl-=AgCl↓③除K+、Na+外的金属离子+CO3-=难溶性碳酸盐↓④除K+、Na+、Ca+、Ba+外的金属离子+OH-=难溶性碱↓16、有关不同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碳原子排列不同。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含碳量不同。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7、氧气的量不同,实验现象也不同。例如:硫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的火焰氧气的量不同,生成物也不同。例如: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生成一氧化碳。17、有关条件:①燃烧的条件:A、可燃物B、与空气(氧气)接触C、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或着火点以上。知识迁移:灭火的原理:A、移走可燃物B、隔绝空气(氧气)C、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②铁生锈的条件: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知识迁移:防止铁生锈的原理:防水、隔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