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钻研 积极备考 提高效率----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深入钻研 积极备考 提高效率----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资源简介

深入钻研 积极备考 提高效率
----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永定县培丰中学 赖天浪
实验考查是化学中考的重要内容。但实验部分,特别是综合性的探究型试题因情景较复杂,涉及的物质比较多,且试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不少考生在答题时都会有畏惧心理。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实验复习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关注的重点。下面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研究课标和考纲,认清中考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主题内容和学习目标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分别是: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且课标中还明确指出“科学探究......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显然,中考对科学探究的考查也要通过与不同主题间知识的融合而进行。
考试大纲是命题的重要依据,考纲中将“探究与实验”分为“初步学习”和“初步学会”二个层次。其中“初步学习”包括:1.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2.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3.化学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和过程。“初步学会”包括:1.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2.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4.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5.溶液酸碱性、pH的测定;6.常见物质的检验。
对于上述内容,我们市编的《复习指导丛书》(下称《丛书》)有更为具体和明确的考试要求,《丛书》“主题一.科学探究”分成四个单元,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科学探究
考试要求
备注(含例题、习题中的拓展)
常见化学仪器及实验基本操作
1.识别常见仪器并熟悉仪器的主要用途,能正确使用和连接仪器;
2.能进行药品取用、加热、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
3.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仪器,并进行安全操作;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常见仪器重点掌握:试管、酒精灯、量筒、天平、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联系药品的性质与类属,能进行药品的存放;
3.习题中换的溶液配制题(P4,第8题),应引起重视。
几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1.掌握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实验室制取的原理和收集原理;
2.了解实验室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
3.能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需要选择药品和简单仪器,并进行安全操作。
1.装置选择,含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等(气体的净化装置在例题中有拓展,注意“万能瓶”的使用);
2.装置气密性检查是进行实验的前提,要重点掌握,理解其原理和处理办法;
3.能进行常见气体的验满与检验。
应用物质性质开展实验
1.能够利用物质的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盐酸和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碳酸盐等)
2.能够利用物质的某些性质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3.能够根据物质性质和实验现象进行未知物质组成的推断。
1.根据物质的特性进行物质的检验,掌握其一般步骤:取样-操作-观察-结论;且突出物质检验,不以离子检验的形式出现(《丛书》换的9、10题);
2.理解物质除杂的原理和一般思路和原则。
3.框图题的推断,一般不出现。
开展实验探究
1.认识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
2.能够依据探究情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
3.知道科学探究的常用手段和常用方法;
4.能够根据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5.能够对探究方案及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并根据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评价: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和安全性,并注重“绿色化”;
2.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要能结合过程对条件进行全面分析;
3.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简单综合更具化学味道,是命题的新趋势。
显然,《丛书》不仅更为详细、具体地指出了有关实验与科学探究的考查内容和范围,还给出了更多的、典型的例题和习题,可作为我们复习的重要参考。大家在复习过程中不要迷信外地的中考“真题”而随意地拔高,否则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 研究近年中考试题,把握试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近年来,我们市中考试题的题型、题量和难度都保持相对稳定。从形式来看,主要是以选择题(1~2小题)和实验题(2小题)的形式出现,分值约为30分。
其中,选择题因受题型限制,主要是用来考查常用的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或重要的基本操作与安全,或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或典型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等。
“实验与探究”通常含2小题。第1题(考卷中的第16题)是利用简单装置考查常见气体(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含气体发生的原理--发生装置的选择;气体的性质特点--收集装置(方法)的选择;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检验或验满等具体操作。从这几年考试来看,我们的试题在这方面是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和省颁考试大纲的要求--“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初步学习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从05年开始,一直都保持了这种风格和特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充分体现了我市中考命题人员对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透彻理解,更展示了命题人员的智慧与能力。希望今后能继续保持这一风格,或在此基础上能有新的突破。
“实验与探究”的第2题(考卷中的第17题),是综合性较强的探究与实践型试题,从试题形式来看,可看作是《丛书》主题一的第三单元“应用物质性质开展实验”和第四单元“开展实验探究”的整合。从涉及的内容来看,可以看作是“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各个主题间内容的综合。因此,这一试题当然是整套试卷的压轴题,是最出彩的地方。如06年的铝片、锌片与酸的反应及其过程的探究;07年的(浓)盐酸、硫酸的性质特点与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评价与判断;08年的还原性铁粉的锈蚀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些试题具有较强的情景的真实性和问题的可探究性,是不可多得的好题!当然,从考试结果来看,此类有着浓厚的“探究味”的试题也有一定的区分度,在考查中拉开了不同学习能力(实验能力)考生间的距离。
剖析此类综合探究题就可发现,从试题内容来看此类考题一般都取材于课本,涉及的物质是学生学习(或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所涉及的实验过程和实验能力符合学生的能力层次,不仅保证了所有的考生对试题情景都较熟悉,体现了考查的公平性,也保证了对今后教学的正确导向性。如此命题,还体现了试题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命题人不以考生为敌的命题理念。从命题技术来看,此类试题注重了“加法”的应用,如05年的是“微粒性质实验”+“中和反应实验”;07年的是“(浓)盐酸的性质实验”+“二氧化碳的发生与性质实验”;08年的是“铁的锈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从能力要求来看,此类考题依托常见的化学物质,针对学生的能力现状,突出对探究要素的核心内容的考查,如提出问题或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06年17题的金属与酸反应异常现象的分析);对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分析与探究(05年的17题对物质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对实验方案的全面分析,实验细节的深入探究,或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06年的17题和07年17题)。
在备考过程中,教师深入研究近年我市中考试题和外地的优秀试题,把握综合探究型试题的特点和命题趋势,就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认清此类试题的形式、试题的情景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和常用方法进行问题的探究,这对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备考,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注重基础,回归课本实验
回归课本就是要注意课本上的实验,要组织学生从现象、原理、操作等不同角度深入进行理解。在复习教学中,或是组织学生重进实验室,或是充分利用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用途和相关演示实验(不适合学生做的、有危险的,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这些化学实验仪器的作用、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现象等。
如前所述,综合探究型的实验试题的考查内容就是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与仪器使用知识及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的总和。此类考题的内容一般来源于课本内容,又不拘泥于课本,通过命题人的智慧对课本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所以在总复习过程中我们也要挖掘课本实验,组织学生对重要物质的典型的实验进行全面分析与实践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与问题的生长点,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
2.依托《丛书》,全面归纳整理
任何知识如果不加以归纳、整理就会零星、杂乱。实验知识也不例外。九年级化学涉及的实验多,若只是简单地回归课本,复习课就会成为“炒旧饭”。对此,我们的做法是用好《丛书》进行复习教学。《丛书》中的科学探究部分归纳成了四个单元。我们先进行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和主题三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复习。在学生累积了大量的学科基础知识后,我们才进行主题一科学探究的复习。
如对于第三单元物质的性质实验,我们先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了解《丛书》的考试要求,再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体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组织学生对“生石灰干燥剂是否变质”的问题进行活动与探究,在生动的活动过程学生不仅感受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第四单元开展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我们提出“三会”--会提问、会分析、会探究,在课上先是展示有关的复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对《丛书》复习要点进行阅读,初步认识探究的手段和常用方法,然后通过典型的例题进行能力的提升,并通过习题进行及时反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探究就在身边,科学探究是“实实在在”,更是“有章可循”的!(详细案例见附件)
3.关注细节,抓语言表达能力
考试只认白底黑字,得分才是硬道理!历年来实验题易失分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欠准确。复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会以为“反正我懂了”而犯动脑不动手的毛病,进而影响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特别是对一些细节性的回答更是容易出错。如中考答题时常出现“长劲漏斗”、“高猛酸钾”、“饱合溶液”等错别字,或“将带火星木条伸入瓶口”等不规范的操作描述。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抓好学生对实验题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训练。我们的做法是:重做经典考题,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对比,找差距,从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实验思想方面去找差距,让学生自己评价或同桌间互相评价,体会自己的答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互评,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在思维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
总之,我们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是入门阶段的普及性的基础教育。中考“二考合一”,总体难度不大。总复习时我们要注重:基础性、拓展性、应用性和规范性。若我们复习时要求过高、过难,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实在是没有必要,且还可能因为要求过高而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最后阶段,我们一定要用好适应性考题和近年本地的中考试题等材料,指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发现考题在课本中的“原型”,帮助学生确实、有效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附:本校总复习导学案
《主题一第四单元开展实验探究》导学案
一.科学探究的考试要求:
1.认识探究的八个要素; 2.能够依据探究情景,提出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3.知道探究的常用手段和方法,注意掌握控制变量法、对比方法等。 4.能根据问题情景,设计方案,或进行方案的分析和评价,并能结合探究获取实验结论。
二.典例分析与课堂练习
能力要求1:会提(出)问(题)
题型一:会根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或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质疑是探究的起点)
例题1:丛书P13,第8题,对“Na2......”的探究;
练习1:丛书P17,第6题--考查的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力要求2:会分析
题型二:能结合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进行探究,注意原理与现象的分析与推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
例2:丛书P43,第10题,涉及的是常见酸、碱、盐的性质与变化。
例3:丛书P115,第17题,涉及的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综合。
练习2:07年中考探究题(对物质变化现象与原理的深入分析)。
能力要求3:会探究
题型三:关注实验方法,注重实验条件(即变量)的控制,能应用控制变量法、实验对比等方法进行探究。
例4:丛书P18,第8题,检测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条件和目的。
练习3:06中考探究题(金属与酸反应时现象与条件分析)。
三.课堂小结:会提问--会分析--会探究
1.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掌握物质变化的规律,如金属活动性、质量守恒定律等;
3.注重结合情景,全面分析实验条件及其变化,注重现象与原理间的联系;
4.回归课本,剖析考题与课本中的简单实验间的关系(加法)。
四.作业布置
1.05年中考第17题(注意其中的问题组合:溶液酸碱性、中和反应与微粒运动影响因素的综合)。
2.08年中考第17题(注意其中铁生锈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综合)。
3.《丛书》相关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