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章 溶解现象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知识梳理一、实验及基本概念实验:在1~5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食盐、蔗糖、粉笔灰、食用油。振荡后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被分散物质原有状态振荡后实验现象分散微粒静止后现象分散特征共同点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K+、MnO4-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食盐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Na+、Cl-蔗糖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蔗糖分子粉笔灰白色固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不稳定食用油黄色液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液体小液滴产生分层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概念4: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概念5: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3)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二、物质溶解的现象(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解释:(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2、溶液和纯净水的性质比较:凝固点下降和沸点升高。 例:厨房里有体积相同的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较浓的食盐水,请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分析:该题是开放性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根据味道不同,尝味道:有咸味的是食盐水,无味的是蒸馏水;(2)根据密度不同,测密度:密度大的是食盐水,密度小的是蒸馏水。用相同体积的木块分别浸入两种液体里,浸入木块的体积小的是食盐水,浸入木块体积较大的是蒸馏水;(3)分别取少量的两种液体,放在蒸发皿中进行加热,蒸干后有白色晶体出现的是食盐水,无残留物的是蒸馏水;(4)根据导电性不同:能导电的是食盐水,不能导电的是蒸馏水;(5)根据凝固点不同:凝固点高的是蒸馏水,凝固点低的是食盐水;(6)根据沸点不同:沸点高的是食盐水,沸点低的是蒸馏水。第6章 溶解现象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知识梳理一、溶液的组成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溶质的物质叫溶剂。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3、溶质、溶剂的状态:固、液、气均可,溶质可以不止一种。(如合金也是溶液)4、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此外还有酒精、汽油、二硫化碳等,若不特别说明,就是指以水为溶剂的溶液。5、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如:NaCl 固体溶于水中后形成氯化钠溶液,溶质为NaCl,溶剂为H2O;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溶质为HCl,溶剂为H2O;(2)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将90mL的汽油与10mL的植物油混合形成的溶液,汽油为溶剂,植物油为溶质。(3)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把水看成溶剂,其他物质为溶质。如:将90mL的酒精与10mL的水相互混合而形成的溶液中,溶剂为水,溶质为酒精。(4)当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反应时,要以生成物为溶质。如:将CO2气体通入水中后得到的溶液,溶剂是水,溶质应该为碳酸。(5)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都是水溶液(四氯化碳、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cm3)×溶液的密度(g﹒cm-3)注意:(1)质量分数一般是百分数;(2)分子分母中单位应该相同;(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也有体积分数。第6章 溶解现象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知识梳理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1)不同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有所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有所不同;(3)同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性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为: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3、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浓溶液是指一定质量的溶剂里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稀溶液则是指一定质量的溶剂中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常温下的熟石灰饱和溶液,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Ca(OH)2为0.17g,为稀溶液。),不饱和溶液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但是,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1.固体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溶解度是为了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强弱。公式:(2)理解定义中的注意点:a.定温:一定要指明温度。因为某种固体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度有所不溶,故只有指明温度的溶解度才有具体的意义b.定剂,溶剂为了100克。c. 不再溶,即达到饱和 d.有单位为克(3)溶解度的意义如:20℃时,NaCl固体的溶解度为36g。表示在20℃时,每36gNaCl固体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其饱和溶液;也可表示在20℃时,每100g水中最多溶解NaCl的质量为36g。2.溶解度曲线(1)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a.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的是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即每一点都代表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或者说是相应的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b.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某一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未达到最大值,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c.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某一点,表示过饱和溶液d.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具有相同的溶解度。3.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a.大多数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的,如KNO3等属于“陡升型”;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如NaCl等属于“缓升型”;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的,如Ca(OH)2等属于“下降型”。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a.查找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b.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c.了解温度变化对某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及变化趋势;d.根据曲线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注:溶解度曲线中隐含条件为:溶剂质量为100g)5.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除了与气体和水的性质有关之外,还与压强及温度有关。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三.结晶1、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2、晶体:是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结晶的方法:(1)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溶剂质量不变)。(2)蒸发结晶: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的固体溶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