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套]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上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成套]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上教版)

资源简介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上教版)
一、地位和结构
中国人常说 “善始者,事半成。”,初中化学课是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本章是初中化学课的开头一章,它带有绪言的性质。正如章名所写,本章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在学习伊始,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化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化学入门学习做好准备。简而言之,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启明星的作用,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为此本章以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研究什么?”、“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为主题,通过约53幅插图和11个实验介绍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及其应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应用,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事实和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和体内,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
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且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掌握 “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尤为重要。本章第一节以26幅插图、4个《观察与思考》、2个《交流与讨论》和1个《活动与探究》,第二节以27幅插图、1个《观察与思考》、1个《交流与讨论》、1个《联想和启示》和3个《活动与探究》,第三节以1个《交流与讨论》和2个《活动与探究》;力求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的实证性和什么是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教材在《练习与实践》中也安排了相关的训练题。
二、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创设情景,努力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面对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进行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 ----教师,既十分关注又颇感困惑的问题。
作为化学教师,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并付诸实践,是成功进行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
在《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的理念是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总目标又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的。且《标准》在其第二部分进行了如下的概括性论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
纵观《标准》中的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新教材所体现的种种特点(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②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③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④注意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⑤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实验的探究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必须充分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课程总目标。即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应包括下列三个主要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众所周知,素养的本意是指一个人的平日的修养。顾名思义,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在科学方面的修养。而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来自于教育,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必然来自于科学教育。
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就其对自然现象客观规律的探究进程来说,其本质是探究;科学可分为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科学教育应是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的结合。科学教育无疑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的教育。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具体实践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得以形成和提高,我们认为其切入点就是 ----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得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坏习惯是一种势力,好习惯是一种力量。改变坏习惯,习惯好习惯,这才是教育的美好结局。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播种习惯,收获的是命运。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使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无疑是一个好方法,同时也是学科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地具体体现。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在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就是要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以适应未来的化学学习。
鉴于初中化学教育是一个启蒙教育,因此我们以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加强培养具有学科特色的好习惯(如:细心观察、勤于动手、严谨描述等习惯)外,还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四方面的好习惯。
①、阅读交流的习惯
科学知识是由科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组成。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使用)成为最重要的因素。阅读是指通过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有目的、有意义的阅读交流是掌握任何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样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来自于学生有目的、有意义的阅读交流。因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交流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情境和有目的的指导,使学生明确阅读交流不是文科的专利,化学知识的习得离不开自身的阅读量、阅读水平的提高和交流的情况;阅读的内容包括教材、课外参考书、报刊杂志和网页;阅读的方式可以是通读,也可以是有选择的重点阅读或上网查询等;也可以是同学观看电视、同学间、师生间和母(父)子(女)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阅读解疑、思考、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②、科学探究的习惯
达尔文说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的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等。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样也有着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科学研究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因此科学探究的习惯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化学、科学的解决化学问题方法、科学的思考化学问题和科学的进行化学实验的好方法。
由好奇心引发的探究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这种好奇心、探究心不仅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的最佳切入点。我们知道简单内容的学习同样可以具有探究性,而复杂、深奥知识的学习照样可以是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观念和实践。因而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创设具有探究学习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
③、敢于质疑的习惯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真理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本性是拒绝权威、更拒绝权力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的错误,不断更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中相通的一个要素就是敢于质疑。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只是一个入门教育,因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基本切入点,也是完全符合入门学科教育要求的。如教师在进行氧气收集方法的教学时,可以在引导学生探究收集方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类似 “我们该如何到学校操场上收集一定量的空气,用于环保检测?”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实验室中收集氧气方法是否只有两种”,并加以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④、综合运用的习惯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深化地对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变化,依旧浑然一体。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 “学校里的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不分立就无从指导。无从学习。但因为分立的缘故,某种课程往往偏于一种境界,如数学理化偏于逻辑的境界,历史地理偏于记忆得境界,公民训练偏于道德的境界,等等。”“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要使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这一“境界”,并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一“境界”,作为启蒙教育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就应该从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着手,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生活和社会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好习惯。
2、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因校制宜、因班制宜选择能将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融入之中的模式。哪怕是 “旧歌新唱”也可以,因此我校教研组提供了两位教师执笔的教案供各位同行参考。
三、教学建议
第一节课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要用丰富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各种新奇、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从刺激学生感观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地、开放地学习,循序渐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 “跳一跳即可摘到桃子”的愉快心情。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 “学会”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化学知识,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供和创设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用好教科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认真读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要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章中有大量插图,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适用性于一体的彩图。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要运用好插图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立志献身科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爱国情,还要运用彩图要讲国情国策,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并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化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科学,而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中更有很多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一些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研究的内容与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极大;还要引导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由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合作,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提供有利于学生进行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从而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分享,这也有利于弘扬社会人文精神。
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结论,发现不同之处;通过实验学习化学。在实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可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帮助学生学会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课时分配建议: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2-3课时
第二节“化学研究什么” 2课时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2课时
《第三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上教版)
常州实验初级中学/董晓安
?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在学习和探究了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之后,学生了解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及制取和用途,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不同物质为什么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为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本章将带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走入奇妙无比的微观世界,帮助学生用微观粒子的观念去解释宏观现象,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前两章知识的认识,为以后灵活、方便使用化学用语,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做好准备,为后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燃料、金属以及酸、碱、盐知识奠定基础。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分四节,从定性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四个问题概括本章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物质奥秘的?
3、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什么特征?
4、怎样正确地表示物质的组成?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1)由雪花、汞、冰糖、铝、硫酸铜晶体、钻石的图片,展示绚丽多彩的物质,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通过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稀释的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
(3)探究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及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变小;空气易压缩,水难压缩的事实,让学生感知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1)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元素开始,认识元素和元素符号。
(2)根据纯净物中元素的种类,引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的依据。
(3)介绍地壳中、海水中、人体中元素的分布和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1)首先结合水、铁、氧化铜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2)其次,让学生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并学会命名,熟练掌握化学用语。
(3)从量的角度深化对化学式的理解,对物质组成的认识。这些质量关系为①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②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重点、难点]
第一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粒子之间存在空隙。
2、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学会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第二节
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第三节
1、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能根据单质、化合物、纯净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3、了解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第四节
1、能正确书写化学式,知道化学式的含义,并能进行命名。
2、能根据化学式进行各元素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培养定量处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2课时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3课时
课堂练习1课时
第三节,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2课时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3课时
课堂练习1课时
整理归纳1课时
测试,1课时
2、教法设想与建议
①第一节,第1课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建议用多媒体展示绚丽多姿的各种物质(或实物展示),如:铜、铝、胆矾、石墨、金刚石、冰糖、汞、干冰等物质,启发学生探究物质的结构。
学生实验:高锰酸钾溶于水,稀释溶液,便于操作,现象明显
补充学生实验:无色溶液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
补充演示实验:加热,使固体碘升华;致冷,使碘蒸气凝集。
然后,通过交流实验现象,感受、想象、解释现象,建立微粒的观念。
最后,讨论,P58页联想与启示中的问题。
第2课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第58页的活动探究中的实验1:1-2分钟后,现象明显。(建议由4人一组来完成,因为浓氨水的挥发性很强,同时做实验时,刺激性气味太浓。)
实验2:在酚酞溶液中可加入稀氨水,减少浓氨水的挥发。
可以补充学生实验:品红扩散。也可补充演示实验:二氧化氮(或溴蒸汽)的扩散。
第59页的活动探究: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可以用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也可改为5mL水和5mL酒精混合,现象同样明显。)
②第二节,第1课时,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
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
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
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1.66X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1.993X10-26Kg/1.66X10-27Kg=16。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③第三节,第1课时,元素与元素符号
让学生先收集资料,将知道的元素、含该元素的物质、该元素的作用,填入第70页表3-2中,大家相互交流。然后,引出元素的概念,注意讨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符号由于在前面的学习中已出现多次,故学生不陌生,但元素符号的含义要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如:H、2H的含义。另外,离子符号的书写学生有一定困难,建议降低难度。判断纯净物、混合物有些学生尚不熟练,再加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学生会有困难,建议多加练习巩固。
第2课时,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
建议由学生查找资料,相互交流,教师作一些指导补充。
④第四节,第1课时,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化合价
化学式在前面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多次,难点是化合价的引出。建议:淡化化合价的概念,重点应在指导学生记忆常见化合价上。
第2课时,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命名
建议:先写出一些化学式,标上化合价,让学生讨论探究书写化学式的规律,得到一般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和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
然后,由学生根据找到的规律练习书写化学式,反馈矫正,练习巩固。
第3课时,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通过示范、模仿、矫正、变式训练,让学生熟练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建议:注意有效数字,难度不能太大。
3、教学中的注意点
(1)本章内容抽象,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以及学生成绩的分化,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从宏观走进微观世界。
(2)要降低要求,淡化某些概念,控制化学式计算难度。
《第九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材分析
常州市花园中学 蔡留娣
[本章结构]
1. 本章在全书中的结构
本章是初中化学课程的最后一章,通过前面八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具备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对社会发展已作出的贡献,化学的发展必将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章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从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三大支柱——能源、材料、环境的角度出发,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一节通过常见化学能源——化石燃料、电池、氢能的学习与比较,知道电池是一种低污染高效率的能源,而氢能是最理想的能源,了解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对未来社会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美好前景,认识化学能够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做出重要贡献,感悟到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作用。第二节通过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学习了解,知道材料的应用和开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感悟化学的发展与材料发展的密切关系。第三节通过对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及固体废气物污染)的现状的了解,探究治理措施,感悟化学在改善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化学的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激发学生学好化学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热情。
[重点与难点]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
重点:1、制备H2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及氢能源的优点;
2、电能是由化学能转化而成,燃烧化石燃料的缺点,使用化学电源的优
点;
   3、节约能源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增强节能意识。
难点: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
重点:1、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
用;
2、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
措施;
3、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 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第三节:化学与环境
重点:1、实验探究酸雨的成因及危害,知道酸雨的防止措施;
2、水资源在今后可能出现的危机,水污染原因及净水原理;
3、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区分各种固体废弃物,寻找合适的回收、利用处理垃圾的方法。
难点:实验探究净水原理。
[建议课时数]
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本章归纳整理 单元测试:2课时
[教学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 化学与能源
1. 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能源如风能、核能、电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了解可开发的新能源,知道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 精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决能源危机可采取的措施”,“氢能源的优点及开发利用氢能源还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废弃电池”及“生活中从我出发如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问题,增强学生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3. 做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知道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应用及转化后废弃物产生的污染。
4. 学生分组探究氢气的实验室制法。(1)可补充探究镁、锌、铁等这些都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金属中为什么选锌粒比较合适?(2)比较课本P228制备氢气的装置与上册P41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有何不同?P228页的装置有何优点?如何检查其气密性?(3)介绍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以及可燃性气体验纯的必要性(4)引导学生归纳一般气体的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化学与材料
1. 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玻璃)、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复合材料(混凝土、玻璃钢)等材料的相关资料,并观察联想家中有哪些材料,主要了解它们的性能与应用。
2. 根据已有经验讨论比较棉、毛、合成纤维的优缺点;探究棉、毛、合成纤维与酸、碱作用及燃烧时的现象;探究鉴别棉、毛、合成纤维的方法及辨别羊毛制品真伪的方法。
3. 了解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不同用途,探究两者的鉴别方法;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第三节?? 化学与环境
1.通过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以及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趋势和危害,再让学生讨论中国环境标志的创意,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从我做起,为环保作力所能及的工作。
2.实验探究和查阅资料认识酸雨的成因以及危害,加深对酸雨的认识,讨论治理酸雨的措施,增强消除大气污染的紧迫感。
3.过讨论了解水体污染源以及防治方法,实验探究污水净化原理;通过查阅资料并交流讨论了解污染水体的物质了解“赤潮”“水华”的成因和危害,增强学生节约水,爱惜水,保护水的意识(最好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
??? 4.引导学生分析每天自己家中的废弃物,从而联想每天整个社区的固体废弃物,讨论了解这些废弃物将造成的危害;通过讨论“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知道一般垃圾的回收处理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材分析(上教版)
一、本章结构
1 .在全书中的地位
前一章向学生介绍了化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章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四种物质入手,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小问题开始,围绕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方面,展开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是第一章内容的具体化,它也是迈入化学之门的第一步。从本章开始,学生真正接触到比较具体的宏观化学物质,为下一章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了铺垫。
2 .知识结构
本章十分清晰地分为四个部分,围绕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四种物质进行教学。
本章起始提出四个问题:
( 1 )我们时刻都无法离开的空气和水由什么组成?
( 2 )氧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 3 )二氧化碳会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
( 4 )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时紧紧以这四个问题为起点,展开一系列的探讨。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成分及其发现历史,加强氮气和稀有气体用途的内容,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增加了自然界十分重要的“生物固氮”的介绍,扩展了有关目前空气污染的篇幅,结合空气质量日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节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生命活动需要氧气”重要意义的提出,了解自然界的氧循环,引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各以一种非金属、金属、有机物与氧气的反应为例,说明氧化反应以及剧烈和缓慢两种状态的存在。以大量图片展示氧气的用途。对氧气的获得仍从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两个方面介绍,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在练习与实践中还增加了“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
第三节根据学生以往生活、学习中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的了解,简介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对二氧化碳作初步的认识。通过对二氧化碳的三态的描述,结合相关实验,学习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由二氧化碳灭火器引出“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后探讨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可能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四节中的“水”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质,在“已经知道”中提出了四个问题用以提示在学习过程中应考虑的一些内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留下更多的篇幅用以介绍“水的净化、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使学生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了解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知道为什么要防治污染,对人类有何意义;并能为保护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本章特点、重点、难点
1 .特点:
( 1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几种物质,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四种物质的学习,也即对最常见的混合物、纯净物;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化合物有了基本的认识。
( 2 )本章内容多、知识全面,按“物质名称 -- 组成成分 -- 主要性质 -- 主要用途 -- 主要制法 -- 污染及防治”的基本思路学习物质有关知识,为今后化学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 3 )已经涉及到简单的化学用语、文字表达式,最基本的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 4 )与生物学、物理知识结合紧密:植物固氮、温室效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生命活动需氧、二氧化碳、饮用水与健康、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图 2--3 “捕捉”空气实验、氧气、二氧化碳、水的三态变化等。
( 5 )“活动与探究”之后往往根据实验结果的可能,提出实验结果误差的因素分析,或者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使学习的内容很有层次性、趣味性,并为后续的学习作了简单的铺垫。
2 .重点
( 1 )空气的组成
( 2 )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 3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 4 )水的组成、净化
3 .难点
( 1 )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图 2--3 “捕捉”空气实验实验有关的系列问题。
( 2 )初次接触纯净物、混合物,举例说明时可能混淆物质、物体两个概念。
( 3 )氧气、二氧化碳、水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的注意事项。
( 4 )知道有些天然水是硬水,和肥皂作用有白色垢状物生成,了解硬水对生产、生活有影响。
( 5 )初次书写和记忆相对复杂的物质化学式、文字表达式。
( 6 )学习物质有关知识的基本思路(物质名称 -- 组成成分 -- 主要性质 -- 主要用途 -- 主要制法 -- 污染及防治)和方法。
三、建议课时数
第一节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2 课时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2 课时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2 课时
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1 课时
整理与归纳、全章复习 1 课时
四、教学建议
1 .重视化学知识、方法的教学:
( 1 )充分利用每节“已经知道”的内容,以此为起点挖掘学生现有的知识,可以适当添加一些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以便展开后续的学习内容。
( 2 )氧气和二氧化碳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在做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可以碳为例简单讲述物质的量的多少对产物的影响,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准备。
( 3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文字表达式在练习与实践中出现,课堂中只需学生了解反应现象,暂时不必记忆复杂的反应文字表达式。
( 4 )水的分解和生成过程在一个实验中完成,分析水的组成时有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渗透。水的净化分过滤、蒸发、吸附、沉淀等几种方法,要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如,硬水、软水、自来水的生产等。
( 5 )注意几组概念的辩析:混合物、纯净物;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等。
( 6 )按照“物质名称 -- 组成成分 -- 主要性质 -- 主要用途 -- 主要制法 -- 污染及防治”的基本思路学习物质有关知识。
( 7 )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主要以“猜测 -- 设计 -- 实验 -- 结论”的形式展开,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2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 1 )研究空气的组成不再使用原有的“钟罩实验”装置,换以常见“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装置,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简单的原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是此实验的重要意义。
( 2 )练习与实践中“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 p43 页图 2--21 “二氧化碳的性质”、 p54 页“植物光合作用”等实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简单介绍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免学生实验时产生较多的困难。
3 .重视人文精神进入课堂
( 1 )加强化学史的教学,认识化学发展历程,科学创造发明的艰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空气成分的发现。
( 2 )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了解空气、水、土壤等环境的严重污染现状,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生存空间存在的危机,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探寻防治措施,改善环境,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如,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与人体健康。
( 3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培养“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如: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氧气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硬水、自来水的处理等。
4 .重视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 1 )如:氧气、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的比较,培养分析类比的思维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归纳知识的能力,由实验现象推断物质性质,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 2 )寻找适合自身的化学学习方法,通过课堂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不再拘泥于只听老师讲,而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问题讨论
1 .图 2--3 “捕捉”空气实验可以作为探究空气成分的准备实验,可将广口瓶换成其他各种合适的容器。水能把空气从瓶子中“赶出来”,空气又能把水从瓶子里“赶出来”,说明空气有何性质?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添加“( 1 )如果吸入集气瓶的水明显不到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试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2 )如用木炭替代红磷进行实验,结果会怎样?如果红磷燃烧没有剩余,实验结果可靠吗,为什么?”这些问题。
3 .有关氧循环、碳循环可以由学生参照已有的知识以及书上 37 页的图示简述,,最好辅以多媒体教学,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产生、消耗途径。还可进行辩析:空气中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
4 .氧气的性质实验是否可以添加“少量硫磺的燃烧”,用以说明物质的量的多少对反应的影响;氧气的制取实验是否可以在高锰酸钾中添加玻璃纤维、玻璃丝或石棉粉末,用以替代棉花,以减少可能出现的危险;“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可以引进课堂,与“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进行相应的比较。
5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仍旧可以通过演示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 Na2CO3 、 CaCO3 粉末、大理石等反应,比较反应现象从而选出合适的药品。从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实验操作、收集方法、检验方法等与氧气对比、分析,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方法、思路、检验方法等。
6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可以加入问题:“动物骨骼、鸡蛋较长时间浸入醋中会变软,为什么?”,此后完成 p43 页图 2--21 实验时找不到碱面,可用碎鸡蛋壳,选用新鲜食醋,生日小蜡烛来实验的效果比较好。
7 .氢气燃烧实验中不适合用电解水实验产生的氢气点燃验证水的生成,氢气的量太少。氢气燃烧火焰后排学生不易观察,可用一张纸条,将其在火焰上燃着来说明;火焰的淡蓝色可用黑色背景观察。
8 .水电解实验重于对两种产物的验证,并能分析出水的化学组成,由于还未接触元素概念,有必要多举出有关实例,向学生解释何为元素。例如,可对于学生收集的药品、奶粉、营养品等的标签上显示的内容涵义详细解释。
9 .学生对生活中的“过滤”问题了解不多,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用纱布过滤菜汁,以便学生回家实践时有较直观的认识。
10 .对于一些有关生物、物理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由学生回答,教师作些补充及拓展。
11 .进行空气、水污染的教学时,应结合影像资料片,阐述污染物质的来源、形成、危害,加上学生的观察、调查,请学生对污染问题展开课堂交流、讨论,提出减少污染的有效措施,形成小型调查报告。
??? 12 .在课后完成的小实验也可以要求写成简单的实验报告,作为每个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积累的一部分,也是今后考查的内容。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教材分析 (上教版)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金属与矿物”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系统研究和认识金属及其化合物、常见的含钙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存在和用途的内容。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对化学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在此基础上安排本章的学习,学生既能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又能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了铁、铝、铜等重要金属、合金及常见矿石石灰石。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和常见矿石石灰石的利用。从教学目标来讲,涉及到铁、铝、铜等纯金属以及合金的基础知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金属腐蚀条件初步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以及合理利用金属资源、金属材料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认识和合理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大理石、石灰石。
本章具有以下特点:
1、金属和金属材料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涉及的范围很广,但又不缺乏系统性。体现了新课程的倡导的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为高中教材也有密切的联系(工业制玻璃、水泥),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了基础。
2、本章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如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纯金属与合金的性质,以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系的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与氧气以及与盐酸等反应的同与不同,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3、本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注意对一些重点内容(如置换反应、金属腐蚀的条件等)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4、本章注意对学生进行金属资源保护及充分利用意识的教育,注意介绍一些新科技成果如形状记忆合金等,以事实来说明化学学习的价值。
5、本章注意引用列举了许多趣味实验、古代诗歌、古籍科技资料、历史人物故事、物质彩色图片来详细介绍了含钙物质(碳酸钙、氢氧化钙、氧化钙)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和反应现象,使学生通过多种媒介深入了解掌握碳酸钙、氢氧化钙、氧化钙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二)本章结构
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内容: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之间的辨证关系。
3、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5、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用品很多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说明金属材料的用途非常广泛,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金属的用途入手,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教材把重点放在“讨论”及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了解上,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础上,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 +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教材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第三部分则简单介绍了常见的一些金属矿物,使学生对矿物有了一些简单了解,并充分认识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
内容:
1、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部分“铁的冶炼”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教材除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冶炼铁的历史外,主要是通过实验,说明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化学反应原理,并结合炼铁的实际情况,以例题的方式介绍了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这样,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习活动成为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第二部分介绍合金。教材介绍在纯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与纯金属性质不同的合金,如生铁和钢等,这些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从而了解为什么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用途的原因。教材还以列表的方式简略地介绍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
第三节、金属的防护与回收
内容:
1、对过实验探究(对比实验)分析解释铁生锈的原因,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2、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内容 ,该活动与探究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实施、讨论、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应用等多个步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大的价值。铁生锈实验在本章节的所处地位非常重要,而且在短短一节课根本不可能完成实验,建议预先提早进行实验,或者把其转化为学生家庭实验。
关于金属资源的保护,教材中用图片、统计数据等具体资料详实地说明了金属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教材中还简要地介绍了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合理开采矿物等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
内容:
1、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与应用
2、掌握鉴别矿石是不是碳酸盐的方法
3、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4、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培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良好学习思维拓展能力。
【重点难点】
第一节
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常见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第二节
重点: 1、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第三节
重点: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的探究。
难点: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第四节
重点: 1、碳酸盐的检验。
2、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难点: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
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2课时
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 2课时
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1课时
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 3课时
整理与归纳: 1课时
《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机物》教材分析(上教版)
常州市第三中学/杨春文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内容属于教材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二级主题----化学物质与健康;属于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二级主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本着“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作为一种必备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要求学生:能从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知道某些物质(如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糖类、脂肪、蛋白质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本章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
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看,本章有助于学生认识教材上册第4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中许多物质类别,比较全面认识有机物一些特性。同时也是学生对教材下册第7章P188拓展视野中有关蛋白质、油脂性质研究兴趣的一种深层次的延续。
从简单分子到复杂分子,从小分子延续和发展到有机高分子,通过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的学习,为下一章学习合成材料作好铺垫。
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看,本章是联系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和医学的重要纽带,其学习的内容与人的生命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科学”。
(二)本章结构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共有彩色图片12幅,图片可视性强,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命科学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联系紧密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时由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引出学习化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义,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章知识涉及以下几方面:
1、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从组成上区分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又叫糖类)。
3、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
4、淀粉、葡萄糖、油脂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征。
5、淀粉、葡萄糖、油脂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变关系和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6、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物理、化学特性。
7、蛋白质和维生素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8、食物摄取和食物烹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不偏食、不挑食的重要性。
第一节:什么是有机物
1、先以学生已知的具体的实例,抓住化合物组成中含碳的事实和特征,很自然地引出重要概念有机物。
2、简单表述无机化合物的概念,同时列举学生熟悉的一些无机化合物,力图让学生通过比较从组成上区分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接着同样用学生熟悉的一些含碳化合物为例,说明有机物和无机化合物在组成上并没有严格区分标准。
3、通过简述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利用拓展视野图片,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有机物占绝大多数,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原因。
4、通过观察厨房里的有机物和各种各样的食物两幅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物质中大部分也是有机物。同时也了解到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
5、通过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描述,了解什么样的有机物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第二节:淀粉和油脂
1、从人们吃饭时主食的营养成分了解淀粉、葡萄糖、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并且知道食用淀粉的重要性。同时学习葡萄糖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它在体内缓慢氧化为生命活动提供热量和能量的重要意义。
2、通过光合作用的图片和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获得的知识等,了解葡萄糖的来源。
3、由生活、生产知识,了解淀粉和葡萄糖之间的相互转变关系以及应用。
4、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淀粉的特性,懂得用碘水(或碘酒)检验食物或其它植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通过探究活动了解葡萄糖的特性,懂得怎样检验葡萄糖,了解给病人尿检葡萄糖的方法。
6、通过图例和列举了解富含油脂的食物以及常见的油脂。
7、学习油脂的分类方法,了解油脂的组成以及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第三节:蛋白质和维生素
1、通过图例了解常见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了解蛋白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2、学习蛋白质在人体的存在、组成,进而了解人体摄入蛋白质的意义和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3、通过活动探究,了解蛋白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因素。
4、通过活动探究,了解蛋白质的重要化学性质,了解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各因素。
5、通过图例了解常见的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和维生素制剂,了解人体摄入维生素的意义和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6、通过蛋白质、维生素的一些性质的了解,联系日常生活,解答烹调和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品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
第一节:什么是有机物
重点:
1、从物质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
2、知道怎样的有机物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3、认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有机物。了解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
难点:
1、理解有机物和无机化合物在组成上并没有严格区分标准。
2、知道自然界中有机物占绝大多数,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第二节:淀粉和油脂
重点:
1、知道食用淀粉的重要性。
2、了解葡萄糖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它在体内缓慢氧化为生命活动提供热量和能量的重要意义。
3、了解葡萄糖的来源。
4、学会用碘水(或碘酒)检验淀粉。
5、了解葡萄糖的特性,知道检验葡萄糖的方法和现象以及这一方法的应用。
6、认识富含油脂的食物以及常见的油脂。
7、认识油脂的分类方法,油脂的组成以及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难点:
1、了解葡萄糖的生成。
2、认识淀粉或纤维素与葡萄糖之间的相互转化。
3、知道酿酒中物质的转变。
4、认识碳水化合物的概念。
5、学习油脂的提取。
第三节:蛋白质和维生素
重点:
1、认识摄取蛋白质的重要性,初步认识“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
2、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3、认识蛋白质在人体的存在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
4、了解蛋白质的溶解性以及影响因素。
5、了解蛋白质的重要化学性质。
6、了解常见的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和维生素制剂,了解人体摄入维生素的意义和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7、知道某些物质(如甲醛、黄曲霉素、黄米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8、联系日常生活,解答烹调和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品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难点:
1、蛋白质在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
2、知道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3、认识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
【教学建议】
一、课时分配(课前调查活动自行安排)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2课时
本章复习1课时
本章测试1课时
二、教学方法建议
1、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和创设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并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资料收集、调查访问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2、教学中要注意从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结合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的认识。
3、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4、精心准备实验
P214食物中淀粉的检验实验时,碘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是关键,所用的碘酒溶液一定要稀,过浓时产生的是变黑现象而不是变为蓝色。同时建议让学生事先自我准备米饭、马铃薯、芋头、面包、甘薯粉条等生活中常见的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进行丰富的探究活动。
P214检验葡萄糖的实验中,一定要注意保证NaOH的过量。
P218活动与探究中:
①鸡蛋白的提取:建议在新鲜鸡蛋的两端各钻一个小洞,然后把鸡蛋竖直,鸡蛋白就顺利地从下端的小口流出,蛋黄留在蛋壳里。
②实验1:使用饱和硫酸钠溶液实验时,可能会出现现象不明显。建议改用硫酸铵饱和溶液,而且不能加得太少,这样盐析现象明显。同时,加水后析出的蛋白质又能重新溶解。
③实验2中鸡蛋白溶液的配制方法:将鸡蛋清与蒸馏水以1∶4的体积比混合均匀后,用洁净的湿纱布垫在漏斗上过滤,滤液即是鸡蛋白溶液。
④实验2中蛋白质的颜色反应,要求所用的浓硝酸不低于40%。同时建议采用在未稀释的鸡蛋白上滴加浓硝酸8滴~10滴,很快就显现黄色,现象很明显。如果有兴趣,把浓硝酸滴在煮熟的鸡蛋白或白色的羽毛上,也立即显现黄色。
三、教学中的注意点
1、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可适当引入有机物多数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多数熔点较低,多数具有可燃性等特性。
2、应重视厨房里的有机物的探讨。
3、P210拓展视野中的三个图例,可说明不同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可以相差很大,但不足以让学生直接感受有机高分子的含义,可让学生通过P211练习与实践中第3小题的思考结果来理解。
4、不要忽视P211上的交流与讨论,应给以学生足够的时间。
5、酒精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现行教材中除作为酿酒的产物外,只是在P213拓展视野里作些它的性质介绍,同时附带介绍甲醇对人的毒害作用,教学中可适当作些要求。
6、应利用P218上所指出的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对蛋白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事例。
7、知道某些物质(如甲醛、黄曲霉素、黄米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的重要性。
8、为了学生能加深维生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应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教辅材料《教与学2003.2》P6表,了解维生素的种类、来源、功用和缺乏症。
9、认识食用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可参照生手中的教辅材料《伴你学下册》P68表中内容。
10、由于淀粉、葡萄糖、纤维素、蛋白质、油脂等许多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普遍需要各种酶的参与,有不要简单介绍酶的特性。
11、本章内容看似不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现今高二学生化学、生物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下放到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材中,而且单列一章,并不是说明初三学生与高二学生对有机物知识的要求相同,但空前绝后的几乎在教材中每两页就有一个拓展视野内容,足以说明有关有机物的知识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命科学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联系紧密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时由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引出学习化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义,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问题讨论】
1、P218活动与探究文字叙述和P219图8-12不太吻合,特别是图②③④指的是哪些实验的现象有待研究。
2、P219倒数第二节提到的,如果用霉变甘薯喂饲家畜,家畜尤其是牛会中毒致死。这一现象,可能与牛的食量相对较大,并且牛是一种反刍动物,可能对毒素的吸收最充分,吸收量最大有关。
【参考资料】
人体内主要物质的含量:
化合物
占人体的质量分数
蛋白质
15~18%
脂肪
10~15%

1~2%
无机盐
3~4%

55~67%
其他
1%
酶是蛋白质,它们具有蛋白质的特性,如温度稍高或遇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时变性等。酶也有它们自己的特性,酶是生物催化剂,催化许多有机化学反应和生物体中复杂的反应,如氧化还原、水解等。酶脱离生物机体后,仍具有活性。淀粉和纤维素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变为葡萄糖,葡萄糖在微生物作用下变为酒精,都有微生物产生的各种酶的作用。
在人和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中,酶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含有淀粉的食物常常为人们的唾液和胰液中含有的淀粉酶所水解。
用淀粉酶水解淀粉与用强酸水解不同,一是条件温和,即不需加热;二是反应快,效率高。酶催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专一性,如淀粉酶只对淀粉的水解起催化作用。
人们现在已经知道的酶有1000种以上,工业上大量使用的酶,多数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并且已经有许多种酶制成了晶体,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淀粉酶应用于食品、发酵、纺织、制药等工艺;蛋白质用于医药、制革等工艺;脂肪酶用来使脂肪水解、羊毛脱脂等。酶也用于制造多种有机溶剂和试剂,如柠檬酸、丙酮、丁醇等.
《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第六章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的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的知识,几乎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当然也为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做了准备。
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共分三节: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的某些性质和用途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其用途等知识。首先,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分散现象事例和用途出发,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是分散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到分散剂中形成的稳定或较为稳定的分散体系,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后几节知识如溶解度、溶液的组成等的学习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其次,学生通过对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和乳化现象的学习和了解,加深了对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重要应用价值的理解。
第二节溶液的组成的表示,主要内容有:溶液的组成定性表示:溶液=溶质+溶剂,溶液的组成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节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学生将认识到除了水这一种常见的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学生更将认识到,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实验的必要前提。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主要包括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继而认识到可以用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从而找到了用于解释经常遇到的易溶、难溶、微溶等现象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认识理解结晶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点、难点】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1、重点:
(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2)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乳化
第二节溶液的组成的表示
1、重点:
(1)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辨证关系。
(2)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难点:
(1)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
(2)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1、重点:
(1)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4)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2、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2课时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5课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3课时
本章复习1课时
本章测试1课时
二、教法设想与建议:
1、P150页[你已经知道什么],应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节的意义。
2、P151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建议再增加一些常见悬浊液与乳浊液的例子,如把面粉放入水中,动物油脂放入水中,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化学存在;建议对[实验1]中现象的描述加上“静置后观察到的现象”便于学生归纳加深对溶液特点溶液均一性与稳定性的特点的理解,如能把三种液体的形成过程能用简单动画演示其微观产生过程,让学生对其微观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将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溶液的形成。
3.由于学生见到的无色溶液较多,所以很容易把无色也当作是溶液的特征。所以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展示几种有色的溶液,纠正学生的想法,并为以后利用溶液的颜色鉴别物质打下基础。
4.水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建议也可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加强直观性,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5.P157页通过图6--9讲述溶液的组成,宜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称取、量取等)让其感受溶液各组分的“量”,通过计算与操作,感受到溶液各组分的量关系,甚至可以提供体积的量关系比较,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顺理成章的引出质量分数。
6.P158页[活动与探究]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规范教育。
7.P160页[观察与思考]可结合P161页[拓展视野]的无土栽培相关知识,利用综合实践课程或地校课程进行实践,比较水与溶液的“营养价值”,但书中所提供的种子大多冬天难以发芽,建议选择豌豆等。
8.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书上的例题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但是这部分内容考试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里要补充一些内容:1、涉及体积、密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溶液稀释的计算。3、与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9.P164页可以补充有关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以拓宽知识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10.P164页探究活动实验一“量取5毫升水分别溶解食盐、蔗糖、消石灰各5克”,在现在的温度下,5毫升水不能把5克食盐或蔗糖溶解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建议把5克改成3克,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11.P164页“交流与讨论”中,第二题“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可设计成课题,让学生比较干洗与普通洗衣的原理上的差别。
12.P165页[交流与讨论]可通过补充熟石灰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与蔗糖的不饱和溶液是相对而言的浓溶液来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区别联系的理解。
13.作图法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P166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时,应该以学生在数学上已经学习并掌握的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象的绘制为基础。也应通过从图中找几种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来加深学生对用作图法是解决化学问题方法的理解。
14.P168页[活动与探究]增加一个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蒸发结晶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两种方法的区别与适用范围。
【问题讨论】
1.物质分散系中有关乳化中的“乳浊液”的概念是否有必要适时让学生了解。
2.课本P165页“大量实验表明……,使水的沸点……”,此处是否应改为水溶液的沸点,以突出是溶液的某些性质。
3.在讲述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时,是否可提出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为第7章的学习做适当铺垫?
【参考资料】
根据《标准》提供的学习情景素材
胆矾晶体的形成
方法一:用CuO和稀硫酸反应后滤液结晶得到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坩埚钳、玻璃棒、烧杯、量筒、漏斗、滤纸、剪刀、药匙、氧化铜、稀硫酸(1:4)
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15毫升稀硫酸(1:4)倒入一个蒸发皿里,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到将近沸腾(但不要使稀硫酸沸腾)。然后注意保持这个温度,一边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一边慢慢地撒入氧化铜粉末,直到氧化铜不再溶解为止。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装置好漏斗,趁热过滤(过滤时不溶性物质可以留在蒸发皿里,不必转移到滤纸上)。将滤液收集在烧杯里。使滤液逐渐冷却,仔细观察晶体生成时所发生的现象,并记录晶体的颜色和形状。如果滤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没有晶体生成,可以把滤液倒入洗净的蒸发皿里蒸发几分钟,再放置冷却,就会有晶体生成。
方法二:硫酸铜晶体溶解后利用晶种再结晶得到
称取75克硫酸铜晶体放在烧杯里,加水200毫升。当晶体完全溶解后过滤,得到澄清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取一块硫酸铜小晶体作晶种,用细铜丝扎牢后吊入溶液中。每隔2--3天,把上述晶体和溶液转入另一烧杯中,除去烧杯底部析出的小晶粒。一段时间后晶体不断长大,并且从不规则形逐渐变成规则的晶体。晶体长大后从溶液中取出,擦干表面后涂上清漆或其他保护层,以防止表面风化
说明:配置的硫酸铜溶液必须是饱和的。硫酸铜溶解时可以稍加热,然后冷却到室温后过滤。
海水制盐(日晒法)
选择海滨平坦坚实的地方做成的浅池叫盐田。由水沟引海水入储海水池内,静置,使泥沙沉降,再引入二次蒸发池中,利用日光、风力等自然蒸发作用使含盐水浓缩至接近饱和后,导入结晶池,水分继续蒸发,溶液浓缩到1.21g/cm3左右,即有食盐晶体析出。此法适用于气温较高、湿度低、雨量少、多风的近海地区,我国东北及河北的一些盐区,都用此法生产。
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
服装干洗
何谓干洗:干洗是以挥发性有机溶剂清洗织物达到去除污垢的一种洗涤方式。
干洗是利用有机溶剂如石油溶剂或精制烃类物来洗涤衣物,而普通洗涤是以水作溶剂。洗涤时,溶剂中常添加特制洗涤剂,以提高洗涤过程中的去污和除渍能力。此外,现代洗涤剂还可使衣服产生再膨化效应改善其手感。两种洗涤方法相同之处,是在衣服烘干之前,均采用高速离心法甩干衣服中的水或溶剂。而其差异则表现在甩干衣服后之各道工序。
在普通洗衣过程中,洗涤工序完成后,大多数洗衣机需取出潮湿衣服,采用自然蒸发干燥(例如晾干衣服),或滚筒甩干。但在干洗时,“潮湿”的衣服实际上饱浸干洗剂,而不是水。所以,不宜选择室外晾干方式,而是利用干洗机已改进的滚筒甩干法,从衣服中去除剩余的干洗剂,并把它回收再用。
对干洗溶剂的要求:
a:能迅速有效溶解油脂、脂肪等物;
b:不影响织物的染色;
c:不伤害织物的组织结构;
d:洗后不残留气味;
e:便于蒸馏回收;
f:烘干衣物时适当温度下即可蒸发;
g:毒性在允许范围内,不伤害操作者,非易燃;
h:售价合理。
溶剂种类:
石油、四氯乙烯、氟类、二氧化碳。
石油溶剂的特点:
a:密度比水小,为0.78:1
b:沸点:141℃
c:易燃
d:空气中最多含量:350ppm
缘何干洗: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衣服弄脏而需清洗。在大多数服装上,均缝有衣物保养标签,标有如何洗涤本服装等建议。这些建议是制造厂商或它指定的实验室,按照适合的标准,对类似服装进行试验后得出的结果。虽然,精心的手洗和使用某些新型的专用洗衣机可以有效地洗涤标有只能干洗的服装,但是,这种洗涤过程还是应由有关的干洗工负责完成。一般来说,除极少数以外,一些名牌的羊毛、粘胶和丝绸类的服装,不宜选择水洗方式。另外,皮革和羊毛制特殊服装通常也缝有只准干洗的标签。
衣服要求干洗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在普通洗衣机洗涤过程中,水和机械的综合作用会引起服装纤维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导致尺寸收缩或其他损伤;
其二是,水的化学作用同用于这类服装面料的大多数染料不相容,导致染料扩散或褪色等。
干洗所用的各种干洗剂不是水基溶剂,它们不会“浸湿”衣服,故其纤维很少甚至不发生膨胀。这就是“干洗”一词的由来。此外,这些干洗剂通常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因此对服装的尺寸稳定性和颜色性能影响很小。
衣服要求干洗还有一个原因是,有机干洗剂的除污能力比水强。例如,工程行业的工作服装遭受严重的油和油脂污染,加之,它们通常是全棉织品,为避免普通水洗的收缩问题,故常采用干洗方法。
干洗原理:衣物上的脏物大多是空气中尘埃附着油或油脂后粘附在纤维上形成的。油或油脂主要来自人体分泌脂肪、烹调油和汽车排气等。干洗所用干洗剂的功能是可迅速溶解使灰尘粘着于纤维的油或油脂。干洗剂中添加特选干洗助剂则可使灰尘悬浮出来并防止其再次沉积在衣物上。然后,通过过滤或蒸馏处理,可把游离的污垢从干洗剂中分离出来。
水溶性的污垢如污泥、食品和饮料的污渍,只使用干洗剂不易除掉。为增强这方面的去污能力,通常在干洗过程中,加入少量的水与干洗助剂的混合液。而现代的干洗助剂配方一般都含有足够的水分,故毋须另加水。
干洗助剂与水的混合物,也可在干洗之前,直接用来刷洗衣物上的污渍。这样,少量的水就以乳化液形式引入干洗剂系统。这种工艺方法通常称之为前去污。由于加水量很少,所以干洗机内基本上还是保持“干洗”条件,缩水、褪色、变形以及所有通过干洗剂可避免的其他问题均可减至最低程度。
去垢原理:
污垢四大类及对应去除方法:
a:溶于有机剂--溶剂溶性污垢,如油脂,用溶剂去除;
b:溶于水的污垢--水溶性污垢,如盐、糖,用加枧油去除;
c:不溶于溶剂,也不溶于水--非溶性污垢,如粉尘、金属氧化物,用机械力去除;
d:需特殊处理的局部污垢--污渍、墨水,用特殊化学品在去渍台上去除
一般衣物的干洗工艺(石油溶剂干洗机)
预处理:小心地对污渍和醒目处进行处理(10--20分钟后洗涤)
  溶剂量:滚筒1/3高度时为最佳。溶剂进入洗涤室时间为30秒。
  溶剂:良好状态的石油洗净液
  洗涤方法:过滤器循环洗涤
  洗涤剂浓度:配溶剂2%,配合方法:中性亲油洗涤剂/水/石油系干洗溶剂
  洗涤时间:20-30分钟
  洗涤温度:20-30℃
  脱液时间:3-4分钟
干燥温度:出口温度在60℃时20分钟左右(实际45℃以内)
 溶剂的酸碱性:尽量保持碱性
干洗时间、烘干时间、脱液时间根据不同衣物而定
干洗流程:干洗流程收衣--分类--预处理--洗衣--烘干--熨烫--包装--出衣
洗衣流程上液--洗涤--脱液--烘干回收--开门取衣
干洗前准备:
(1)衣物分类:
a:颜色:红、蓝绿、橘黄、玫瑰红、橡胶色,要小心;
b:脏净程度:先洗浅色和不太脏的衣物,再洗深色和较脏的衣物;
c:装袋:羊毛衫、针织品、领带,要装在袋中洗,否则熨不平。
(2)验扣:易溶解的扣子拆,金属扣易发萎用锡纸包起来,合成革扣子拆下,装饰物要注意。
(3)掏袋:检查口袋内可有异物
(4)预处理:洗前去污、洗后去污均可
《第四章 燃料燃烧》教材分析(上教版)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通过对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本章的“活动与探究”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让学生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再设计实验去检验自己的假设,这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都有了提高,也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也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学习了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知识后,学生对于化学反应中质量为什么会守恒很容易理解,学习这个定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从本章开始,学生又开始学习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科学地认识物质。用定性和定量的不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方程式的出现,使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对物质的结构、化学式的书写、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比较扎实的学习之后,才能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较为容易接受;而化学方程式又是化学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化学用语,学好化学方程式是做好化学计算的前提,也是定量研究物质变化的手段。本章有关“化石燃料的利用”部分,相对于前面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更密切相关,容易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充分利用这一节,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注环境、关注社会,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使命感,激发学生为解决能源危机而刻苦学习的斗志。
(二)本章结构
第一节:( 1 )说明火是燃烧时的一种现象,给出三幅彩图,均为有火的画面,其中有造福于人类的,也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说明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2 )通过回顾第 1 、 2 章有关内容(燃烧现象),总结燃烧的概念。( 3 )通过三组探究实验,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三组实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和整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于“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知识”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认识。( 4 )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以及爆炸的现象,培养安全意识,认识燃料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生产、运输、使用、贮存易燃、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5 )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各种灭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灭火原理,认识防火的意义。在调查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二节:( 1 )从火柴燃烧和酒精燃烧两个现象引起对物质反应过程中质量变化的思考,而后进行“活动与探究”:设计实验 ---- 猜想质量变化 ---- 进行实验论证 ---- 得出正确结论。( 2 )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意义,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运算,是全书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在这一节里,要让学生规范使用化学用语,明确计算格式,尝试多种解题途径。
第三节:( 1 )介绍什么是化石燃料,使学生对“化石”两个字有深刻的理解,产生危机感,激发学生为寻找新能源而努力学好化学的奋斗精神。( 2 )介绍化石燃料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使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3 )介绍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加工常识,对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初步的印象。
【重点、难点】
第一节:重点
( 1 )燃烧概念( 2 )燃烧条件( 3 )灭火方法难点( 1 )通过探究活动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 2 ) P89 “联想与启示”的问题回答( 3 )“面粉爆炸”实验( 4 ) P93 “练习与实践”问题回答
第二节:重点
( 1 )质量守恒定律( 2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运算难点( 1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2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第三节:( 1 )了解哪些属于化石燃料( 2 )化石燃料与污染的关系( 3 )合理利用资源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3 课时;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5 课时;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 1 课时(课前调查活动自行安排);本章复习 1 课时;本章测试 1 课时
(二)教法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本节知识与第 2 章中“氧气的性质”有紧密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帮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呈现旧知识,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程序化、网络化。( 1 )“火”不等于“燃烧”,火只是燃烧的一种现象。火焰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让学生完成 P87 表格的同时,注意各种物质燃烧时火光的不同,还可举出其它颜色的火焰的例子。〈补充实验〉用铂丝蘸取硫酸铜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2 ) P88 “活动与探究”的〔实验 1 〕中,用棉花球蘸酒精和水燃烧的实验会引起部分学生误解,将注意点放在棉花球上,而非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可以改成用燃烧匙装少量水和酒精分别点燃,或将水、酒精分别置于两个蒸发皿中,投入一根燃着的火柴,观察现象。( 3 )总结燃烧的条件,还可补充如下实验(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白磷放入水中。烧杯口放一铜片,铜片一端放少量红磷,另一短放一小块白磷。观察现象。然后拿去铜片,给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4 ) P89 “观察与思考”的实验较简单,可改成“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备蜡烛和一只白瓷碗,人人动手,增强趣味性、直观性。( 5 )讲解“爆炸”现象时,可以举出锅炉爆炸、自行车胎爆炸等例子与火药爆炸做对比,将爆炸分为化学反应引发的爆炸、物理膨胀引发的爆炸、核物理爆炸等类型,然后再详细讲述化学反应中的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和后果。( 6 ) P91 “面粉爆炸”实验不易做出,可采用让 2--3 位学生同时演示的方法,成功几率大一些,也增强了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 7 )〈补充实验〉如图,点燃不纯的氢气,小筒高高掀起。第 2 章“水的生成实验”中,教师在讲课时已指明纯净的氢气才能安静地燃烧,这里补充这一实验,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爆炸”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前后呼应。( 8 )讲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查和交流,这一段内容采用互教、互学的方式,结合人防知识,发挥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9 )补充一些安全标志让学生辨认、识记。(采用投影片等方式)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一节内容多,重点难点突出, 5 课时,可按如下方法分配:
一、质量守恒定律 1 课时;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1 课时;三、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 2 课时;四、本节练习 1 课时。
教法设想:( 1 )将 P95 “活动与探究”中的两个实验顺序颠倒一下,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较为简单,先做这个实验,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2 )可补充一个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如图,锥形瓶内装有稀硫酸,小试管里有氯化钡溶液,先称量该装置的质量;然后将锥形瓶倒置,反应后再称量,对比反应前后的质量。( 3 ) P95 “活动与探究”中的第一个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实际涉及到两个反应,在课本上补充“ CO 2 +Ca(OH) 2 → CaCO3 +H2O ”,并告知学生这两个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 )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中,有一部分学生会操作失败,可指导学生看阅 P96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进行教育和鼓励,使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正确观点。( 5 ) P97 解释质量为什么会守恒时,课本上给出“ 2Mg+O2 → 2MgO ”,要对系数 2 的来历加以解释,为后面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奠定基础。( 6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难点,要多讲、多练;会读化学方程式,了解意义,并能与前面的化学反应表达式加以区分。( 7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要明确,有的题目可一题多解,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开扩思路;补充练习题,训练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 8 )本节内容可让学生自己编一些习题,与同学交流、讨论。
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本节是一个很好的调查研究的素材,建议学习重点放在课外。( 1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调查,调查地点可选择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煤炭研究所、炼焦厂、加油站等。为使学生的调查范围更广、调查内容更全,可将学生分组,有选择、有目的地调查。( 2 )课堂上,由学生做主讲,相互交流,归纳总结;教师做好串联的工作。
【问题讨论】
1 、燃烧概念: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没有强调是氧化反应,而燃烧的条件里却强调氧气必不可少。是否需要补充讲解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2 、课本上只描述了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我认为应该补充讲解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因为这类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常见。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教材分析(上教版)
常州市同济中学/叶蕾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之前学生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金属矿物并对溶液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基本化学知识,具备了一些化学技能。在此基础上,第七章仍延续了前几章的特点,从与生活相关的、大家熟悉的物质出发,教学内容分“活动与探究”和“交流和讨论”对酸、碱、盐的知识进行了弹性处理,让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把握教学分寸,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从知识体系角度看,本章是全书中内容较系统化的一章,它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又是化学知识的延续、发展、深化。要求学生对单质、化合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大致了解,理解掌握典型的酸、碱、盐的性质及运用,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本章结构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学习呈酸性的一类物质----酸,掌握常见酸的性质,初步认识酸的性质与氢离子的关系。
学习呈碱性的一类物质----碱,掌握常见碱的性质,初步认识碱的性质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
学习中和反应,在认识中和反应的产物时,进一步认识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的关系和初步认识盐,然后学习盐的性质。
学习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三、本章的重点难点
第一节
重点:溶液酸碱性、酸碱度的判断和测定。
难点: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重点:常见酸(硫酸、盐酸)、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判断。
难点:从溶液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难点: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第四节
重点: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碱、盐的正确使用。
难点:铵态氮肥的检验。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2课时
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3课时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3课时
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2课时
整理与归纳1课时
测试1课时
二、教学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
本章虽然减低了难度,但仍然是初三化学中最难的一章。这一节从生活常识引入,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课外动手实验的积极性。让本节成为第七章学习的良好开端,继续保持学化学的热情。
1、建议在上本节课之前简单预习,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家中的液体(例如:饮料、洗发水等)或周围能收集到的河水等并带进实验室,指导学生把实验内容列成表格。在实验室里把教师准备好的包括自带的液体测试结果填入表格。
2、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出指示剂变色情况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3、课后可指导学生用富含色素的物质(如红椰菜的菜汁)测试家中液体并记录色素变化的颜色,有明显变化的可带到课堂上表演。
4、学习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时,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人的体液pH的正常范围以及非正常范围引起的疾病和酸雨的危害及测定,把收集到的内容在课堂上交流汇报,教师再加以补充。这些内容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1、在这部分中酸、碱、盐都出现了,但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的酸,再通过实验体现物理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同时学会利用探究归纳。在“交流与讨论”中结合溶液导电性的实验对“酸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即酸溶于水后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决定了酸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对碱的水溶液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作出解释:碱溶于水后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决定了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2、第五章学生已经学过稀硫酸与金属的反应,在这基础上“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稀硫酸(盐酸)→盐+氢气”这条性质基本上可通过学生实验,小组交流,自己书写方程式的形式归纳出来。有了归纳该条性质的经验,另一条“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盐酸)→盐+水”也就较容易归纳出来了。
3、学习常见的碱时,学生已了解了一些有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从上节盐酸、硫酸的学习中有了相似结构会有相似性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再经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归纳出常见的碱的性质。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用烧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上面放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然后往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鸡蛋会较快地进入瓶中。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围绕这个实验并联系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教师可设计许多问题。这个较难的化学反应会变得容易被学生接受。
5、本节课后的知识拓展“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建议可放在课堂上做。制作叶脉书签的实验可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
第三节酸与碱的反应
1、在学习了酸与碱的性质后很自然的就引出一个问题“把酸与碱放在一起,它们的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学习中和反应,从生成物水的角度再进一步理解酸与氢离子,碱与氢氧根离子的关系,学习中和反应过程中酸、碱性的变化和pH的变化。
2、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在接近滴定终点时,强调学生滴加的方法,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同学蒸发溶液时会有刺鼻的气味”
3、学会设计实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提出问题、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从实验中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4、“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部分内容还是要学习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讲解的深度。
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可让学生思考〔实验1〕与〔实验2〕实验操作上的区别,思考“为什么铵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需要加热”。
2、酸、碱、盐的用途及化学肥料,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交流,观看录象等形式进行。
【问题讨论】
1、书中未出现酸、碱、盐的定义,这对学生判断酸、碱、盐是否又增加了难度?
2、在第二节的活动与探究中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但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讨论盐酸、硫酸还有硝酸的共性,其中跨度太大,教师补充的内容要达到的深度难以把握。
3、在第三节盐的交流与讨论中要学生从已学的内容或课外了解到的事实举例说明盐与酸、碱的反应,对大多数学生该任务很难完成。在这之前教师是否还需补充一些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