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渗透心理教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化学课堂渗透心理教育

资源简介

浅谈在化学课堂上渗透心理教育
闵行区纪王学校 李丹
摘要: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是一个可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环境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在课堂渡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合理地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性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以为,名师之所以为名师,不仅仅在于其对所教内容的把握,更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的把握。我们常常说备课既要备教材,又备学生,但到底如何备学生呢?我以为,它既是指对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把握,也是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最具体的就是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课堂心理辅导。“课堂心理辅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识、情感与行为技能。”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是一个可行、有效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而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理论性较强,难以使学生理解的内容。所以活跃化学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上好每一节化学课的必要条件。 一、充分挖掘适合心理教育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初中化学教材相关内容陶冶学生的爱憎情感,引起情感共鸣,把内隐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愉快、乐观、同情等良好的情感激发出来。如:充满热情、自豪、激昂地介绍我国化学发展史上有过的冶金、陶瓷、火药、造纸、酿造等辉煌业绩。义正词严、激愤地抨击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以工业酒精兑水做成假酒,牟取暴利却同时使人们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有些小企业、小工厂、作坊偷排“三废”给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等激发学生对不法之徒、缺乏社会公德的行径的憎恶、愤恨情绪。同时还可以介绍历史上一些著名化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不畏实验过程的危险、实验条件的恶劣、多次实验失败后的打击,不畏“权威”、“智者”的嘲笑、蔑视,坚信自己的能力及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不懈努力最终取得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成就。在元素一节的教学中,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对铀的发现,她对约有四百吨铀沥青、二百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一次一次地分离、一点一点地测量,才最终提取出一克铀。如此繁重的工程是在简陋的棚房里,煤屑飞扬的艰苦条件下完成的,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以上介绍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研究过程中必定会面临诸多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及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实验时逐渐克服畏怯、退缩、盲从等不良品质。
二、激发学习兴趣,排除厌学心理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排除干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用现象变化比较明显的化学实验引入新课。如在上《燃烧与灭火》一节,首先,我图片展示镁工厂发生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就问学生:二氧化碳明明能灭火的,为什么在这不能?学生正在纳闷时,我就可以直接引入。学生面对这化学里面极简单的变化,会表现出兴奋、向往、惊喜、渴求等多种情感,急切地要想知道为什么?我乘机向大家介绍变化中的化学原理。这就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充分调动
2.利用课外知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青少年的求知欲如不再次激发,难已维持长久。因此一节课不可能全是“高潮”,而应该有节奏。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穿插介绍科技新成就、化学家趣事等,既可调节节奏,又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打下基础。 三、建立相容点,排除逆反心理   初三学生正处在自我思维形成的过程,刚刚进入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烦恼等等,很容易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形象,“把微笑带给他们”,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到集体和老师真诚的关怀,从而努力去学习。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而化学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决定了教学双方都必须投入自己的真情,方能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教师要由衷地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在课堂上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给学生。另外,作为一位教师要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要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材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而产生学习兴趣,发生共鸣。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影响下,化学学习成为他们向往的活动,进入化学的乐学状态。学生在教学程序引导下学习活动便顺利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信任、体谅、积极主动,使学生如沐春风。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在一个年轻人由于在某一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显示了自己,从而体验到自豪感的地方,我们方能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看到可以称之为思想的力量的东西。” 四、激励勤奋点,排除惰性心理   惰性应该说每个人都有,一旦在某一方面有了惰性心理,通常就象吸毒一样。而作为学生学习上的惰性是学习的最大敌人。学习上的惰性有两种:一是懒于学习;二是学习上懒于动脑思考。对于前者往往是没有兴趣和信心引起,而后者是一种学习的习惯或说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种惰性心理,都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学习成绩下降。我们的学困生中,多数学生并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由于学习中的惰性造成的。   1、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又是促进学生思考、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为真理的追求”。因为人性中最深层的需求是被人赏识和渴望,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例如,在上《碱的性质》一节时,怎么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学生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可以像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一样。我马上给予肯定,然后说“现在,你能否说一下原因?”学生总解释的很好。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的装置。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设计出了很多方案,很多学生的设计图原理正确,设计新颖。通过这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也来了。另外,通过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做题联想法,让学生能体会勤于思考,用利于知识的联系,用助于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应用。
2、托兰斯研究工作表明,创造性学生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罗杰斯也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有高度创造性的偏离常规的思想常常受到压抑。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肯定的语言如“有进步!” “说得很好!” “不错,你真行!”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或退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意和期望,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预防厌学、惰性心理的滋生。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才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得到激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做精神。 所以在初中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将一些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当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化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探索和运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教化,充分发挥这种教学的内在的无穷的魅力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红.浅议化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7,(7).  [2]李静艳.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