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一、课程标准内容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通过实验了解氯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对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5.实验:溶液中Cl—等离子的检验,氯气的漂白性。6.查阅资料:日常生活中含氯化合物。二、教学要求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基本要求①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氯、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的原理,初步掌握氯气的重要性质,了解溴、碘单质的性质,知道氯、溴、碘的性质差异,认识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②知道如何区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反应中发生了电子转移,能简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③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认识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培养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发展要求①实地参观盐场、氯碱厂或利用海水资源的企业,了解其生产原理,让学生从实际社会生活中了解海水中主要物质的提取过程,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②理解可逆反应概念。③了解Br—、I—多种方法的检验。④增补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说明①只局限于认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以及阴、阳极的产物,其它电解质溶液的电解、以及电极产物的分析不宜拓展。电解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等将在《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详细学习。②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会分析简单氧化还原反应,会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单线桥表示方法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步溶化,不宜拓展复杂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有关计算。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基本要求①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理解钠的重要性质,了解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通过实验对比研究来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②了解钠的制取和海水中镁的提取。③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发生的条件,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④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发展要求①简单氧化还原反应型的离子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②镁与水的反应。说明①不宜拓展钠与硫的反应。②不宜拓展过氧化钠的有关性质。③只要求了解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事实,不宜用水解原理作解释,《化学反应原理》中专门研究。④外界条件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在本专题学习不宜拓展,《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专门学习。⑤仅限于讨论复分解反应型的离子反应条件,不宜拓展复杂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如酸式盐与碱反应;不宜过多拓展氧化还原反应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⑥合金的概念在初中已作介绍。三、本专题教学建议课时分配建议:本专题共有两个单元,建议第一单元安排5课时,第二单元安排4课时,专题回顾与小结1课时。单元名称内容建议课时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氯气的生产原理1.5氯气的性质1.5溴、碘的提取1氧化还原反应1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1碳酸钠的性质及其应用1离子反应1镁的提取及应用1专题回顾和小结1合计10教学方法建议:(1)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实验探究这一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的方法,引导探究氯、溴、碘、钠、镁及其化合物性质。(2)通过卤素单质及其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中微粒结构发生变化,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以碳酸钠性质探究为载体,帮助学生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的,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分别判断。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要求了解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法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简单物质间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有关计算不宜拓展。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只要求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宜拓展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型和有关量的变化类型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教学建议本专题共安排9个实验来帮助学生初步学习从海水中获得物质的化学性质。其中电解饱和食盐水和氯气的性质宜教师演示为主,另外氯水的性质、溴和碘的提取、钠的性质、碳酸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和镁的性质实验建议以学生探究为主。有条件的学校部分可以采用微型实验。①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初步掌握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以及会写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电极的产物。其它电解质溶液的电解以及电极产物的分析不宜拓展。②化学史话中的“氯气制取”实验,建议教师在实验室里做好演示,它是继学生初中学习实验室制气装置后,高中学习实验室制气体开始的新装置,我们只要讲清实验器材的连接、尾气处理和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即可,实验操作技能和原理方面都不宜拓展。③氯水的性质探究实验有一定难度,我们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师生共同完成,只要求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认识卤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④溴、碘的提取原理探究实验,认识从海水中提取溴和从海带等海洋植物中提取碘的化学反应原理,让学生从实际社会生活中了解海水中主要物质的提取过程,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⑤金属钠的性质探究实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实验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感受实验中的物质变化,体验实验过程和乐趣,通过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认识钠的性质。不要增加钠和盐溶液的反应实验。⑥碳酸钠的性质实验探究,经历实验过程,学会溶液pH的测定及试管和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尝试通过对比实验,观察现象,获得实验结果,加深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了解。⑧电解质溶液导电性探究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感受实验中灯泡亮度差异,来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形成对溶液导电性差异的正确认识,因为是对照实验,实验中除电解质不同外,其它条件要尽可能相同,所以对四组电解质溶液进行并联同时实验,但不要进行量化比较,提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⑨镁的性质实验探究,是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体验实验过程,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学会去除金属表面氧化物的方法。实验中不增加镁和冷水和热水中的反应,Mg和N2的反应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