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最新科学培优提高竞赛训练卷(七)---对环境的察觉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火炬在希腊奥林匹亚古体育场取圣火(如右图所示),点燃奥运会火炬过程中利用了( )A.凹面镜 B.凸面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2.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光的折射引起的色散3.“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其方法是演唱者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音(类似于吹口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4.如图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照射时,观察到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 )A.光照射到了像上,所以像会比原来亮 B.光反射到物上,物变亮,所以像也变亮 C.镜子比原来亮,所以像也比原来亮 D.有光照射,更便于观察,所以觉得像比原来亮5.从科学角度看,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而且噪音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观察下列波形,属于噪声的是( )A. B. C. D. 6.甲、乙、丙三名士兵并排站在鱼塘边同时正对着前方水下的鱼瞄准射击。结果甲未击中鱼,射在鱼的上方;乙也未击中鱼,射在鱼的下方;丙刚好射中鱼。由此可以推断( )A.甲、乙均未瞄准鱼 B.乙、丙均未瞄准鱼C.甲、丙均未瞄准鱼 D.只有丙一个人瞄准了鱼7.晚上,当你从路灯正下方经过并沿地面向前移动时,在相同时间里( )A.人移动的距离大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B.人移动的距离小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C.人移动的距离等于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8.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种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O可能是入射光线 B.OB可能是折射光线C.OC必定是反射光线 D.BO必定是入射光线9.以下图片分别反映了飞机以三种不同速度在空中(不考虑空气的流动)水平飞行时产生声波的情况。图中一系列圆表示声波的传播情况,A点表示飞机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飞机飞行速度最大的是图aB.图中飞机飞行速度最大的是图bC.如果已知空气中的声速,能直接从b图中得出飞机飞行的速度D.如果已知空气中的声速,都能直接从各图中得出飞机的飞行速度10.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B.拍摄时,两镜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7厘米C.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11.将两根筷子竖直插入一个注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插入水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最后看到的情况是( )12.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由于凸透镜对红外线的会聚能力比可见光弱,故同一透镜在红外线射入时的焦距比可见光射入时长。有一种感光胶片叫红外线胶片,它对可见光不敏感,而红外线却能使它感光。这种胶片可用普通相机进行红外摄影。现有一幅书上的图片用普通胶片摄影时刚好成等大的像,现换成红外线胶片,若仍要成等大的像,则应该( )A.增大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B.减小物距,缩短暗箱长度C.减小物距,增加暗箱长度 D.增大物距,缩短暗箱长度13.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14. 小昊同学的写字台上有一盏台灯。晚上在灯前学习的时候,铺在台面上的玻璃“发出”刺眼的亮光,影响小昊学习。在下面的解决方法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是( )A.把台灯换为吊灯 B.把台灯放到正前方 C.把台灯移到左臂外侧 D.把台灯移到右臂外侧 15.在游泳池底部有一个奥运五环的图案,站在岸上的人用普通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要得到清晰的像,若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则有水时暗箱应所得的像( )A.暗箱应略长些,所得的像略大些 B.暗箱应略长些,所得的像略小些C.暗箱应略短些,所得的像略小些 D.暗箱不用作改变,所得的像一样16.小明在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A.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景物B.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C.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D.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出来了17.如图17所示,位于凸透镜主光轴上某发光点P发出红、黄、绿三色复光,当用与主光轴相垂直的毛玻璃屏从透镜附近沿轴方向向远移动时,在屏上将依次看到( )A.黄、红、绿亮点B.红、绿、黄亮点C.红、黄、绿亮点D.绿、黄、红亮点18.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竖直在水平面上放置,且相互垂直,点光源在平面镜内成三个像,现让点光源S在水平面内沿圆周顺时针运动,则可以观察到镜子内的三个像( )A.都做顺时针运动 B.全都做逆时针运动C.一个顺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逆时针运动D.一个逆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顺时针运动。19.把一块薄玻璃板按如图所示方式以球形割面切开,成为2个薄透镜,然后沿主轴分开一定的距离,如果1束平行光沿主轴投射到1个透镜上,则( )A.无论平行光是从哪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仍是平行光 B.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一定是会聚光束 C.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 D.平行光从右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20.如图所示是迈克尔逊用转动八面镜法测光速的实验示意图,图中P为可旋转的八面镜,S为发光点,T是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八面镜距反射系统的距离为AB=L(L可长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和T到八面镜的距离。现使八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其转速,当每秒转动次数达到n0时,恰能在望远镜中第一次看见发光点S,由此迈克尔逊测出光速。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一次光A点开始经一系列的反射再到达望远镜所用的时间为 B.八面镜从图示位置转四分之一圈过程中,能在望远镜中看见四次发光点S C.测出光速C=16Ln0 D.如果改八面镜为六面镜,且六面镜距反射系统的距离为AB=时,缓慢增大其转速,当每秒转动次数达到,六面镜从图示位置转六分之一圈时,恰能在望远镜中第一次看见发光点S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34分)21.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张老师上课时,观察远处的同学时要摘下眼镜,而看近处的课本时,又要戴上眼镜。这样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非常不方便。张老师的眼睛属于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如图所示是现在比较常见的眼镜,这种眼镜的镜片分A、B两个区,A区厚薄均匀,B区可以矫正视力。张老师戴上这种眼镜就可以通过 区看远处同学(填“A”或“B”),再不需要频繁地戴上摘下眼镜了。22.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0+a(t-t0),其中:v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α为温度系数。液体丙酮水甘油水银酒精t0(℃)2025202020v0(m/s)11921500192314511180α[m/(s?℃)]-5.52.5-1.8-0.46-3.6可见,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 。如图所示是酒精、水和水银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其中 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 23.小明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某一根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判断,当琴弦发音频率为440 Hz时,它的弦长为 ; 当音名是B时,琴弦发音频率为 。小明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音名中央C1D2E3F4G5A6B7Cī唱名(C调)DoReMiFaSolLaSiDo′频率/Hz264297330352396440528弦长24.把两块厚度不计且足够大的平面镜 OM、ON 垂直粘合在一起,并竖立在地面上,俯视图如图。当小李站立在 A 位置时,他通过平面镜所成像的个数为 个,看到自己完整像的个数为 个。25.光源S经平面镜MN成像于S′,人眼位于P点可以观察到S′,今在S和MN间放一不太大的遮光板AB,如图所示,则人眼观察到的像S′的亮度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若将遮光板从上往下慢慢移动,通过作图确定人眼从能看到像S′到恰好不能看到像S′时遮光板位置(画在答题卷中,保留作图痕迹)。26.在我国古代学者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有如下记载:“若鸢飞空中,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意思说,若鹞鹰在空中飞翔,鹞鹰和影子中间被窗户孔隙所约束,影子与鹞鹰就作相反方向移动,鹞鹰向东则影子向西移,鹞鹰向西则影子向东移动。这里描述了光的什么现象? 。27.1999年某国际小组利用一种超低温原子云为媒介,成功的使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降低为真空的2000万分之一,这种光速度近于普通自行车的速度,此成果在光计算机、光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科学家正努力将光速降低到40m/h左右,慢到几乎与乌龟爬行的速度相当;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从第一句话可知,光在超低温原子云中的传播速度为 m/s;(2)本材料说明光在不同的 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28.小李同学在学习了平面镜的知识后,回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支铅笔和一块平面镜平行并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平面镜PN高30厘米,铅笔AB长20厘米,它们之间相距15厘米。(1)若铅笔绕B点逆时针转过90°,则其像转过的角度为 。(2)若铅笔不动,小李把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则B点在平 面镜中的像B〞与之前的像B′相距 米。 29.如图,一束平行光垂直照射在直径为a的圆孔上,圆孔中有一凹透镜,在距离圆孔为L的光屏上得到直径为b的圆形亮斑,则这个凹透镜的焦距为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6分。)30. 为了探究声音的发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的现象进行研究。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丙:在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用力敲响钟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你认为,能证明物体的振动能产生声音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 ,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但分别说明了什么? 。3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有一位同学在光屏上形成了烛焰清晰的像以后,用不透明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这时光屏上( )21·世纪*教育网A.像全部消失 B.像的上半部分消失 C.像的下半部消失 D.仍有整个像,但比原来暗一些做完实验后,又有一人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3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时,某同学让光沿着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射到直边上,光在直边上发生入射与折射现象,逐渐增大入射角,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如下数据。实验次数12345678入射角10.0°20.0°30.0°40.0°41.8°50.0°60.0°70.0°反射角10.0°20.0°30.0°40.0°41.8°50.0°60.0°70.0°折射角15.0°30.9°48.6°74.7°90.0°------注:表中“--”表示无此角从上表数据中,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光若从空气射入玻璃会出现上述现象吗? 。33.如图所示,两端开口的圆筒内嵌有一凸透镜,透镜主光轴恰好与圆筒中轴线重合。为了测出该透镜的焦距以及透镜在圆筒内的位置,小李同学做如下实验:在圆筒左侧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置一点光源S,在圆筒右侧垂直凸透镜的主光轴固定一光屏,点光源S与光屏的距离为L。左右移动圆筒,当圆筒左端面距离点光源S为a时,恰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将圆筒向右水平移动距离b,光屏上又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则凸透镜和圆筒左端面的距离x为_____,该透镜的焦距f为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利剑科学工作室四、分析计算题(34题3分,35题7分,共10分。)34.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请设计一个测老花镜度数的最简单的方法。要求写出所用器材、操作步骤和计算公式。35.照相时,选择不同的“光圈”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面积;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以控制镜头的进光时间。两者结合的目的是使底片受到的光照能量保持一定,光照能量过得到好照片。下面的表格是某种情况下光圈与快门的几种正确组合。在“快门”一行中,“15”表示快门打开的时间是s,依此类推;在“光圈”一行中,“16”表示镜头透光部分的直径等于镜头焦距的,依此类推。请计算光圈一行的最后一格应填的数字。光圈 16 ll 8 5.6 4 2.8?快门 15 30 60 125 250 500 1000最新科学培优提高竞赛训练卷(七)---对环境的察觉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2345678910ACBBCBBDCD11121314151617181920CAACADCCCC19.【解析】解:A、当两个透镜的位置不合适时,平行光不管从哪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都不能得到平行光,故错误;B、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第一个透镜折射后一定是会聚光,当位置合适时,经过第二个凹透镜后,光线也会发散,故错误;C、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由于两个透镜的距离不能确定,所以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故正确;D、平行光从右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一定是会聚光束,故错误;故选:C。20. 【解析】解:(1)若P为可旋转的八面镜:从A点开始经一系列的反射再到达望远镜所通过的距离s=2L,因为八面镜P从现在位置到下次再出现如图形状的状态时需要转八分之一圈。则当转速达到n0时,恰能在望远镜中再一次看见发光点S,故B错误;光A点开始经一系列的反射再到达望远镜所用的时间为t=s,故A错误;c===16Lno故C正确;(2)若P为可旋转的六面镜:从A点开始经一系列的反射再到达望远镜所通过的距离s′=2×=L。所以六面镜P从现在位置到下次再出现如图形状的状态时需要转六分之一圈。则当转速达到n′时,恰能在望远镜中再一次看见发光点S,所以光A点开始经一系列的反射再到达望远镜所用的时间为t=s,因为c===16Lno,所以六面镜P每秒转动次数n′=;故D错误;故选:C。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34分)21.远视眼 A22.增大 C23. 3/5L 495 对于某一根琴弦,弦长越长,频率越低24.1 125.不变 如图所示26.小孔成像27.(1)15 (2)介质(或媒介、物质)28.(1)90° (2)0.3 29.【解析】解: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将图中折射光线反向延长,与主光轴交与点F,则O、F之间的距离就是焦距f,如下图所示:;三角形A′B′F和三角形ABF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则有=,即=,解得:f=。故答案为:。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6分。)30. 乙、丙 能证明物体的振动能产生声音 甲说明真空不能传声31. D D32. 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如果入射角大于某一个角度(41.8°),就会发生全反射现象(或“只发生反射现象,无折射现象”) 不会 33.(L-b-2a) (L-b)解析:由凸透镜成像公式+=,第一次成像时物距u=a+x,相距v=L-a-x,即+=;第二次成像时物距u=a+x+b,相距v=L-a-x-b,即+=;联立解得x=(L-b-2a),f=(L-b)。四、分析计算题(34题3分,35题7分,共10分。)34.测量器材:刻度尺 测量步骤: (1)晴天把镜片放在阳光下,使光线与镜片垂直; (2)调整镜片与地面的距离,使地面上的光点(或光斑)最小、最清楚;(3)以米为单位用刻度尺测量镜面到地面上光点的距离,用 f表示.计算公式:镜片度数3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最新科学培优竞赛提高卷(7)对环境的察觉.doc 最新科学培优竞赛提高卷(7)对环境的察觉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