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第一节 放眼看世界1.地球村的形成与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密不可分。2.信息网络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②使世界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③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多,关系更密切。 (2)消极影响:网络产生了新问题:如网络诈骗、隐私泄露。3.应对网络陷阱的方法:(1)对信息网络化产生的新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2)自觉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3)坚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4.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1)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2)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优化了生产要素,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4)使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国际化。5.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6.世界多极化的积极作用:(1)改变了由一个强权国家主宰他国命运和左右世界形势的局面;(2)有利于各国和各国人民平等地表达意愿和争取自己的利益;(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与世界1.世界繁荣需要中国的原因:(1)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3)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原因:(1)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联结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主动全方位融入世界,才能谋求自身的发展。(2)开放是繁荣的必经之路,开放则进步,封闭必落后。(3)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4)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我国的发展。3.中国应积极走向(融入)世界的措施:(1)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第三节 树立全球观念1.我们需要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2.怎样树立全球观念?(1)在开放的世界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民族意识的提高,还要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2)世界各国平等交往、彼此尊重,尊重每个国家的自主选择、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3)接纳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奉献我国的优秀文化成果;(4)以积极参与的心态,关注世界、关注和平、关注全人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共同的问题 共同的选择1.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关注人类命运就必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2.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1)根本原因:人类过度开发自然、掠夺式地利用自然。(2)直接原因: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3.当前全球生态危机主要表现: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淡水危机、酸雨蔓延、海洋危机、气候变化、垃圾成灾、能源危机、物种危机等。 第二节 我国的环境压力1.我国环境压力巨大的原因: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形势严峻,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2.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 、人口素质偏低3.人口过多的影响:(1)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3)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4.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及目的:对策: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的:适当控制人口,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5.我国资源现状:优势: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比较齐全(资源大国)劣势: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开发难度大,损失浪费严重(资源小国)建设两型社会的原因:(1)我国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2)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3)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4)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5)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7.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严重。8.环境问题的危害:①威胁生态平衡 ②危害人类健康 ③直接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知道我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国策和战略。国策: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可持续发展战略:(1)含义: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2)要求:①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②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3)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2.建设美丽中国的措施(国家、企业、个人):国家(政府):(1)国家重视立法建制;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2)各级政府部门要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应当承担起自身的环境责任,不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造者,要做保护环境的主体。 个人:(1)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2)落实环保行动:具体:①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②积极向公众宣传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③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④针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向有关部门举报);(提建议)第三单元 第一节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的作用:(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发展和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2)对生产:科技改变生产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3)对生活:科技提升生活品质,使生活丰富多彩。影响着、改变着、创造着人们的生活。3.对待科技的正确态度: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带来灾难。我们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4.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状况:①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②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④进入21世纪后,一些尖端科技水平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5.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对策:(1)现状:我国科技发展迅速,成就瞩目,但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高科技人才缺乏。我国科技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2)面对我国科技的现状,国家采取的对策有哪些?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②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第二节 教育改变世界1.教育的重要作用:①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国家振兴具有决定性的事业。③教育是人们在知识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2.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的成败、人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②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我国教育形势严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④我国教育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第三节 科教兴国的重托1.创新的重要意义: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没有创新思维, 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关键。2.青少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①善于观察是创新的基础 ②善于思考 ③想象是创造的先导 ④实践出真知3.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同时又是公民的一项义务。4.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①按时入学 ②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③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第四单元 第一节 多彩的人类文化1.人类具有两栖属性:人类是具有“两栖属性”的存在物。意思是人类栖居于自然界中,受到自然界的哺育,又生活在文化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熏陶。2.文化的构成部分: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它们都是文化世界的构成部分。3.文化对人的作用:(1)文化伴随我们成长,帮助我们成长,见证我们成长;(2)文化时时刻刻滋养着人、塑造着人。第二节 做中华文化的传人1.中华文化的重要性:(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2)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社会的发展稳定。(3)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4)中华文化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中华文化的构成: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②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 中华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表现形式也多姿多彩,生动感人。如:书法、绘画、中国式的建筑、中国古代的园林、中国象棋、中国音乐、中国戏曲等4.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如何传承中华文化:(1)首先要学习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2)要努力保护中华文化遗产 (3)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4)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着。第三节 做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世界各国的文化各具特色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3.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树立开放的文化心态,加强文化交流,既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第五单元 第一节 和谐之美1.和谐的价值:(1)和谐无处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社会“和衷共济”、国与国“和睦相处”;(2)和谐是一种美,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幸福,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3)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促进和谐,人人有责。2.追求创造和谐,中学生怎么做?(1)人与自我和谐:努力学习,全面发展;(2)人与自然和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3)家庭和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 (4)学校和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5)社会和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第二节 和谐中国1.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因:(1)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2)建设和谐中国是21世纪的主旋律,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4)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具体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 知道公平社会的含义:一个公平的社会意味着参与社会生活是平等的,发展机会是相对均等的,上升的渠道是通畅无阻的。4.为什么要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1)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2)正义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3)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5.稳定和发展的关系:(1)稳定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支撑。(2)稳定是发展的提前和基础 (3)发展是稳定的保障。第三节 和谐世界1.怎样建设和谐世界?(1)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2)要坚持合作共赢2.当今时代的主题与潮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3.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霸权主义;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各种分裂主义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