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独立检测卷 12.12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2. 下列有关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古代埃及创制的七天一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B. 百家争鸣促进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 C. 西汉开通丝绸之路标志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D. 新航路开辟标志着整体世界最终形成3. 世界史学家吴于廑指出“(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伊斯兰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实际是伊斯兰教传播所及的世界。”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势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开辟 D.启蒙运动4.上课时,老师呈现三个关键词:雕塑大卫、卢梭、《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关键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共同作用是( )A.促进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C.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5.《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哪些议论符合史实: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②英国:我们可以在东交民巷设大使馆了。③法国:我们的机器也可以搬到中国去了。④德国:我们的军队可以驻扎山海关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6.中国历代疆域的沿革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下列四幅示意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正确的是(? ?)A.图一、图三、图二、图四 B.图四、图二、图一、图三 C.图一、图三、图四、图二 D.图四、图一、图二、图三 7.某次音乐会的节目单如下:《告别》《突破封锁线》《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该次音乐会的主题最可能是( ) A.?建党伟业?? B.?长征精神?????C.?抗日烽火??????D.?解放岁月8. 朱德曾称赞某段历史“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与此诗相符合的史实是(??? ) A.?武昌起义——吹响中国革命的号角????B.?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广泛传播革命思想C.?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D.?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9.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键词示意图有利于我们了解(??? )A.?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历程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C.?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D.?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历程 10. 1943年初,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从材料中不可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B.这一战役使苏联迅速转入反攻,开始收复沦陷领土C.第二战场开辟,德国法西斯陷入盟军的两面夹击之中D.这一仗给德国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11.《经典人文地理》介绍蒋介石时称,“他崛起于乱世,居于历史前台却终与伟大擦肩而过,……”以下史实可以佐证他“终与伟大擦肩而过”是 ( ) ① 北伐战争期间,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② 七七事变后,进行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 抗日战争中,由坚决抗日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防共④ 抗战胜利后,为实现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积极发动内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国民大革命 ?B.“工农武装割据” C.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新民主主义革命13.1948年底,著名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尽可能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官、颐和园等.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 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14.毛泽东在1938年5月写成的《论持久战》中指出:“在他们(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在作战上讲,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史实依据是( )①平型关大捷 ②西安事变 ③百团大战 ④台儿庄战役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5、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管理的举措有 ( )①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②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③清政府在该地区实施改土归流 ④清朝平定天山北路的回部贵族叛乱A.①④ B.①③ C. ②④ D.①②1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朝杜甫的诗句说的是哪个时期的事 ( )A.唐朝时期 B.两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三国时期17、“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8、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相同的历史影响时,列出了以下四点内容,其中正确的是( ) A.摧毁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赢得了国家的独立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废除了黑人奴隶制19、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一生都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得以熊熊燃烧的原因是 ( )A.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国共双方都信仰共产主义思想 D.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援助20、下列各项中事件对应的影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独立战争:美国成为共和制国家C.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得到开辟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0分)21.材料一:(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文化的发展:材料三: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梁启超 (1)请结合材料一说说造成秦文化发展受挫的原因。从唐诗到宋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逐步达到高峰,请结合所学内容说说这一时期文化的兴盛与统治者的哪些举措有关?(3分)(2)请运用西汉的史实论证材料一中“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3分)(3)中华文化从兴起到兴盛重要的纽带是什么?(2分)文化复兴,人人有责。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能为此做些什么呢?(2分)22、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制度文化篇:(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孙中山 (2)材料中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请简述其在中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作用。(5分)经济科技篇:(3)从魏晋时期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南迁的人们给南方农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请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中提到的生产工具可能是什么?(1分)(4)据史料记载,当时南宋海外贸易的税收,在11世纪末是50万贯,到了12世纪初就猛增到了100万贯,到12世纪中叶达到了200万贯。请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南宋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哪一科技成就有关?这一成就对西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2分)23.(10分)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历史节点令人难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后,北京的王公大臣“狼狈恐惧之状达到了极点,犹如风声鹤唳使其胆寒。……”《英国画报》评论说,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统。《美洲亚洲协会杂志》将辛亥革命看做“中国复兴过程中一个必然事件。”(1)说说材料一中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关系(1分)从材料一中可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2分)材料二:“我曾宣言志在辅导青年之思想,之修养,不议时政……这些话说错了……我现在所谈的政治,乃是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存亡的根本问题。……” ——摘自1919年3月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陈独秀的革命主张发生了变化。请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分) 材料三:(3)如何理解“一船红天下”?请说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实行的与右图内容相关的史实。(2分)材料四:“国民改为人民,中间用意深深。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黄炎培《天安门歌》(4)材料四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归纳中国人民实现材料四目标的原因。(3分)2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小王同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学习笔记: 笔记一 笔记二(1)“笔记一”中有一处记错,请找出并改正。“笔记二”的顺序记乱了,请你按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帮他重新排列(写序号)。(2分)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力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5万敌军——大约是日军总军力的一半…… ———摘编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1年后材料二中“中国独力抗战”局面改变的原因。(2分)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4分)(4)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的感悟。(2分)25.材料一: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落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末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1)请例举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相关的史实各一例。这“旷古末有的变局”指的是什么?(3分)材料二: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道可走:算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则有我们的中国。……这亲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一一摘编自陈衝哲《西洋史》(1924年)(2)材料二中“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以武力自救”各指什么历史事件?最终中国共产党“凭着自己的天才“创造了一条怎样的新道路?(4分)(3)1931—1945年,日本为转嫁危机再次”以武力自救“,请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争取光明前途的。(3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独立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 DBCBD 6-10 BBCAC 11-15 CDBDD 16-20 DDCAC 二.非选择题: 21. (1)焚书坑儒 完善了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如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如考虑也可适当给分) (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在地方设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 (3)统一文字;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做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言之有理即可) 22、(1)(2分)秦:郡县制;元:行省制度(2)(5分)科举制度(1分);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人才(2分);到清朝时期,主要形式为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分)(3)(1分)筒车或曲辕犁(4)(2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西方新航路的开辟23.(1)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辛亥革命推翻了了清朝统治;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2)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4)新中国成立。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等。(根据材料任写两点2分)24.(1)中国抗战的起点:九一八事变或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3.5.2.1.4(2)1942年1月,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各国合作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或: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战争)(3)政治上: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两个战场相互配合。(4)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团结就是力量等等(写出一点即可)25.(1)、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明治维新、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3)九一八事变后,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将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组织了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等。(写出两点即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独立检测答题卷2018.12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20题,总分3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5题,总分50分)21、(1)(3分)(2)(3分)(3)(4分)22、(1)(2分)(2)(5分)(3)(1分)(4)(2分)23、(1)(3分)(2)(2分)(3)(2分)(4)(3分)24、(1)(2分)(2)(2分)(3)(4分)(4)(2分)25、(1)(3分)(2)(4分)(3)(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