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典例1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精卫词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既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又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典例2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早上五盘岭①岑 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的评价;(2)对思想感情的评价;(3)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一)提问方式1.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的观点呢?2.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你同事哪种看法?(二)答题步骤1.研读诗歌和某人的评价;2.弄清诗歌的主旨;3.亮明自己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历史地、辩证地);4.找出诗歌中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语句,分条具体作答。(三)答题模板1.我认为……,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态度。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江 村杜 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事事幽”体现在那些方面?请结合前三联具体分析。 2.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全诗做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月陂程 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注)程颢(hào)(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月陂(bēi)月形的池塘;中天:天空;无端:没有头绪。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秋天一来,万物都变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举杯畅饮。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悲凉痛苦的心境。B.“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C.“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的手法,淙淙的泉声突出了月夜的寂静。D.诗人认为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本诗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枕上作陆 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5.诗的前两联是如何写诗人枕不成眠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对尾联,有人说是超脱之语,有人说是愤激之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一1.①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②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③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2.答案示例一:认同幸词。因为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的休闲栖身之所,物情幽静,人事幽趣,又有亲友故旧的资助,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和满足。答案示例二:认同苦情,正是因为诗人居悠闲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却正说明其无所作为,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而依靠旧友的支助,说明自己生活上的窘迫,“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吐露的是悲酸的情感。【解析】题干问的是“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全诗做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表明观点,然后通过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来分析情感。分析时要紧密结合诗句内容,抓住关键词“但有”“更何求”等。二3.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综合赏析能力。A项,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悲凉痛苦的心境。无中生有,文章中没有依据。根据注释:程颢(hào),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从诗人的身份看没有进入仕途。另外从诗歌内容中也没有体现仕途失意。故答案选A。 4.①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等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秋夜图景。②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三5.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或从听觉的角度),通过写诗人听到漏报三更、鼠出犬行等声音,从侧面描写出枕不成眠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解析】题干“诗的前两联是如何写诗人枕不成眠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赏析时可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等分析。答题关键词“枕不成眠”“如何写”。诗前两联通过写诗人听到漏报三更、鼠出犬行等声音,从侧面描写出枕不成眠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答题时,首先点明手法,接着结合诗句分析。6.这是诗人的愤激之语。全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孤夜无眠的情景,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但联系全诗,这不过是诗人的激愤之语罢了,意在抒发暮年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激愤。【解析】题干问的是“对尾联,有人说是超脱之语,有人说是愤激之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表明态度,然后结合全诗谈。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要有看法有分析,如认为是超脱之语,言之成理即可。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