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实施在元素周期律教学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科学探究实施在元素周期律教学中

资源简介

科学探究实施在元素周期律教学中
一 科学探究的涵义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 元素周期律中值得探究的知识点
元素周期律涉及的知识点有:①原子结构;②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③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笔者认为②③两部分内容值得探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习了金属Na、Mg、Al、Fe、Cu等性质和非金属元素Cl、S、N等性质的知识后,有自己的思维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有了这样的知识体验,自然就需要有一个规律加以升华,自然就会对元素周期律有一个想认识的欲望。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也正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对于这样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规律问题就有探究的价值。
三 元素周期律知识探究的过程
1、简述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可概括为:
笔者对图上的探究过程作一个自己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证据和检验是关键,体现了探究的过程。对于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先引出的问题是:“对元素的新的认识?”问题提出后,建议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理论证据做为解释,在寻找证据过程中自然就会体会到探究的过程。在解释之后,需要用实验来检验,这又进入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从已有的钠和氯的实验中可以探究相关物质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能自己设计实验条件及物质的选择。这样的探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在进行了以上图示的探究过程后,学生会得到一些结论,这些结论也正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习得的知识和能力,这比教师讲解要有意义得多。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探究过程,能得到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一些具体的用途,这也需要学生自己探究才能把习得的知识与实验生活和生产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把学生在学校习得的知识应用到社会中去。
当探究了碱金属和卤族元素后,学生自然就会发生自己的疑问:“现有的100多种元素是怎样发现的?”从这个问题出发,自然就引出元素周期律。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对知识与能力以及物质应用等各个层面的提高。
2、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第二个阶段是课堂上的资料归总及问题的提出与探讨;第三个阶段是课后的延续学习。
课前提出问题
问题1:对元素的新的认识;问题2:不同元素的异同点;问题3:探求元素之间的规律;问题4:元素的规律的用处。
事先发放下去相关要求:1、查阅关于元素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资料;2、收集关于钠与氯的相关原子结构的信息;3、查找与钠有相似结构的元素的原子;4、查找与氯有相似的原子结构的元素的原子。5、总结元素的异同点,并结合实际提出本次查找的资料与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当学生做到以上几个要求后,就会对元素及原子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层次高的学生很可能对于元素的性质产生一些想法或疑问,这样就进入了探究的一个层面,从这个层面入手,在课堂上教师做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相关的探究的问题进行下去。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及课后的延续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大面积传授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对于知识的培养是很有效的,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当不利,在本节课上,笔者就放弃了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收集的资料为载体,进行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
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同学们收集资料,是否对元素有一个新的认识?”学生分组讨论大约3分钟,然后每个组有一名学生到前面来陈述他们组的讨论结果。这样一共用去大约15分钟。
其次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元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是否发现不同元素之间的异同呢?”学生分组讨论大约3分钟,然后每个组有一名学生到前面来陈述他们组的讨论结果。这样一共用去大约15分钟。
再次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探求元素之间的规律?”学生分组讨论大约五分钟,然后每个组有一名学生到前面来陈述他们组的讨论结果。这样一共用去大约25分钟。
最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发现了元素的规律有什么用?”学生分组讨论大约3分钟,然后每个组有一名学生到前面来陈述他们组的讨论结果。这样一共用去大约15分钟。
本次课的探究活动进行了70分钟结束了,在这样近于两节课的时间里,学生用自己的收集的资料进行地相关知识的认识,看起来没有一定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但学生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并有成功的感觉。最后教师做了一个总结:“本节内容进行的是元素周期律的学习,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知识,通过对钠和氯两种我们学习过的元素进行分析,得到了关于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得出了元素周期律,课后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科书上的内容,把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做一个巩固,并完成这样的论题:‘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做设想’,要有足够的资料作为铺垫。”
四 结语
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知识教授得怎样,而是要看学生是否学习到了一定的知识、能力、方法,并能通过学习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有效的教学,不一定非得探究,但要做到教得有效,学得快乐,考得自在与满意。
郑长龙 关于科学探究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化学教育 2006年第8期 6
 本图示的原引图为郑长龙在《关于科学探究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的文章中的图示。化学教育 2006年第8期 8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有元素的知识学习,在这里是引导学生在初中基础上是否有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