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陕西省中考化学试题评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0年年陕西省中考化学试题评价

资源简介

2010年年陕西省中考化学试题评价
2010年陕西省初中毕业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题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陕西省2010年中考说明》的《化学学科说明》的内容要求。2010年中考化学试题继承了近几年陕西省中考化学命题的基本思路,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体现了“重视基础、突出能力、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试题的设置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试题结构稳定、合理、情景素材真实,大多数以生产、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为题设情境,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试题语言更加规范、简洁,减少阅读难点,突出化学核心知识和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考查。既注重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同时又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既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和评价性。对我省初中化学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卷预估难度0.65,试题难易适中,比较平稳,没有偏、难、怪的试题,难易比例符合中考说明给定的容易、较易题、较难题、难题比例4:3:2:1。考察的范围基本涵盖了初中化学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考察了学生的主要基本技能和思维水平。符合课程标准及陕西省《2009年中考说明》化学学科的要求。
试卷结构分析
化学试题延续往年的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与分析题四种题型(见表1)。
表1?? 化学试题结构
题型
选择题
填空及简答题
实验探究题
计算与分析题
题号
9—15
16—20
21—22
23
题数
7
5
2
1
分值
14
19
12
5
比例
28%
38%
24%
10%
以上四种题型具有不同的考查功能。选择题每个小题四个选项可综合多个知识点,增大了整套试题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对全体考生从知识点掌握情况上有一定的区分。填空及简答题比较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够把中上水平的学生区分出来。而实验探究题和计算应用题对能力要求较高,能够把双基扎实,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拔出来。
四种题型是《2010年考试说明·化学部分》题型示例中所给出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对全体学生公平、公正;同一题型中的化学试题以及同一试题中各问之间的设置均本着由易到难排列,利于学生答题。这样的试卷结构避免了学生因题型不确定而造成的答题障碍,能更好的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差异。
试题特点分析
1.知识考查全面,学科重点突出
试题涵盖了《2010年考试说明·化学部分》中的5个一级主题和16个二级主题,对考生进行了较全面地考查,试题知识结构见表2。
???????????????? 表2??? 化学部分知识结构统计表
知识结构
题?号
分值
比例(%)
科学探究
11、13、19、21、22
20
40
身边的化学物质
10、16、17、
8
16
物质构成的奥秘
12、15
4
8
物质的化学变化
9、14、20、
9
18
化学与社会发展
18、23
9
18
试题重点考查了《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初步学会、初步形成层次的全部内容,如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金属与矿物、溶液的有关知识、微粒构成物质、基本的实验技能、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化学计算等,突出了对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考查。具体知识点考察见表3
表3.试题考察的知识点和能力分析评价表
题号
知识点
能力
难度
分值
9
物质的变化
识图、阅读、判断
A
2
10
氧气的性质、制取原理、化合价判断
识记、判断
A
2
11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识图、阅读、判断
A
2
12
化学式的意义、计算、有机物
理解、计算
A
2
13
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比较、分析、判断
C
2
14
元素化合物的反应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原理
识记、识图、理解
B
2
15
元素守恒、分子、离子、溶液酸碱度、
理解
B
2
16
I
营养素、塑料分类、白色污染
简单识记、
A
3
II
水的净化、硬水鉴别、温室效应
简单识记、
A
3
17
空气污染物、化石能源、原子结构
识记能力、判断
A
3
18
常见金属判断、金属性质、铝的抗氧化性、金属活动性判断
识记能力、分析
C
4
19
碳的化学性质、CO的性质、CO和H2的鉴别
识记能力、分析能力
B
4
20
酸的化学通性、物质的分类
分析能力
B
5
21
典型气体的制备、燃烧条件
识别典型实验装置图、分析、逻辑推理
C/D
5
21
氧化钙性质的探究
科学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C/D
7
22
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
分析比较能力
C
5
*16题第I和II小题任选一个
*以上评价标中A B C D分别代表易、较易、较难、难
由以上知识点与能力分析表可以看出:化学试题虽然题量小、总分少,但是命题人力求每个题目的设置考察较多的知识点。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来考察学生的识记、比较、分析、归纳等《说明上》提到的各种能力。试题重点、难点的把握准确到位。同时在试题设计上又有一定的创新,将重点知识赋予新的情景予以考察,更加注重学生运用化学核心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出能力考查,体现科学思想
突出能力考查是今年中考化学试题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试题知识内涵丰富、答案具有开放性、多样性,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0年第9题】下列现象和做法,仅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D】
A.绿色植物 B.世博会开幕 C.电解水探究 D.相互划刻
光合作用 燃放烟花 水的组成 比较硬度
此题以图像的形式通过四个实验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同时配有文字叙述说明。在突出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考查的同时,也考查全面分析问题能力;阅读文字也可以解决问题。最好是文字图像能相互结合作答。
【2010年20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l分,共5分)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右图是盐酸与不同类别物质之间反应的知识网络。
(1)图中M应为 盐 类物质。
(2)写出一种能与盐酸反应的金属 Zn或锌(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
(3)盐酸能与碱反应的实质是盐酸中的 H+ (写离子
符号)与碱中的0H反应生成H2O。
(4)用盐酸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6HCl==2FeCl3+3H2O(未配乎扣l分,化学式错误扣2分) 。
本题以框图形式将盐酸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分类、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等多个知识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思维容量较大,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2010年22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l分,共7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CaO)
干燥剂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们对这包干燥剂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这包干燥剂是否变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全部是CaO; 猜想二:是CaO和Ca(OH)2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Ca(OH)2; 猜想四:是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1)取部分该干燥剂于试管中,加水后无放热现象,说明这包干燥剂中
不含 CaO或氧化钙 。
(2)继续向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出现,说明这包干燥剂中含有CaCO3或碳酸钙。
(3)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包干燥剂中有无其他成分,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
另取部分干燥剂于烧杯中,加水并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3支试管中。请你参与实验,并填写表中的空白:
写出方案二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无“↓”符号扣1分,化学式错误扣2分) 。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猜想 四 成立。
【拓展迁移】小组同学反思了生石灰干燥剂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保存氧化钙应注
意 密封保存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
本题延续往年的形式,呈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描述现象、总结结论、反思与评价等科学探究的要素,题目较好的考查了学生描述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比较得出实验结论、运用实验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实验进行反思与评价以及文字表达等能力。
试题在注重对知识考查的同时,又突出了对化学思想的考查。如试题14注重了守恒思想的考查,试题20注重了知识建构思想的考查,试题18注重了性质决定用途思想的考查。
试题注重化学学习方法的考查,如试题15的推理方法,试题14的对比实验方法,试题22的实验探究方法。
3.强调实验基础,注重实验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整个试卷涉及化学实验题目比重较大,充分体现实验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1、14、21、22题均为实验题,共16分,占化学部分的32%。考查内容包括:实验基本操作、常见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分析、实验推理、实验的设计和评价等。试题22是探究干燥剂,题设情景巧妙且能解决实验中的具体问题,考查角度新颖、立意深刻,起点虽不高,但有一定的综合性,思维容量较大,对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科学性、严密性都进行了考查。
4. 强化知识迁移,注重联系实际
试题体现了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科技领域里的应用。试题背景材料能与现在最新的国际热点事件相连,涉及生化知识光合作用(9题)、世博会燃放烟花(9题)、酒精灯失火处理方法(11题)、杀菌的大蒜素(12题)、蛋奶工程(16题)、我国西南的大旱(16题)、我市蓝天天数增加(17题)、台灯(18题)、陕西榆林的能源基地(19题)、我国是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23题)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5.回归教材,指导教学
回归教材是今年中考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试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全部在教材中,且是个版本教材共有的核心的、学生后续化学学习所必须的知识,保证使用各个版本教材学生的公平性。
大多试题的立意来自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家庭小实验等,如第9题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黄铜和铜相互刻划比硬度;第10题氧气的性质用途等,11题的实验基本操作,14题镁带的燃烧、16题水的净化和软化,18题金属活动性验证实验的设计,21题将双氧水制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结合等。
有些试题基于对教材单元知识的归纳总结性考查,力争将本章的知识点覆盖全面。如18题通过台灯这一背景,将材料分类、金属性质、金属铝的抗腐蚀性、活动性设计进行了归纳考查,21题将两种气体的制备、收集、性质实验归纳考查。几乎所有的试题是对教材中的实验、图表、装置、定律等进行了精加工,对教材的又一次创造、升华。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基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考试结果分析
1.西安市考试结果统计分析
表4 I卷考试结果统计
题号
a
b
c
d
无选
满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难度
9A
7.4
3.4
4
84.3
0.8
2
2
0
1.7
0.84
9B
85.7
3.3
3.6
6.7
0.8
2
2
0
1.7
0.86
10A
85.1
5.9
3.4
4.6
0.9
2
2
0
1.7
0.85
10B
2.1
5.3
88.5
3.4
0.8
2
2
0
1.8
0.88
11A
2.7
79.5
10.7
6.3
0.8
2
2
0
1.6
0.8
11B
2.4
6.6
9.3
80.8
0.8
2
2
0
1.6
0.81
12A
5.9
5.8
75
12.4
0.9
2
2
0
1.5
0.75
12B
6.2
73.9
7.2
11.7
0.9
2
2
0
1.5
0.74
13A
6.7
10
67
15.4
1
2
2
0
1.3
0.67
13B
61.6
9.3
11.3
16.9
0.9
2
2
0
1.2
0.62
14A
14.8
60.2
14.9
9
1.1
2
2
0
1.2
0.6
14B
14.7
10.4
61.6
12.3
1
2
2
0
1.2
0.62
15A
47.6
10.9
31.7
8.8
1.1
2
2
0
1
0.48
15B
7.6
52
31
8.5
1
2
2
0
1
0.52
从结果来看试题的难易梯度设计符合由易到难,比较合理。对学生而言感觉困难的是溶解度;质量守恒定律验证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的反应,装置分析的思路;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等。
表5 二卷结果分析
题号
满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难度
二(16)
3
3
0
2.4
0.82
二(17.19)
7
7
0
4.5
0.65
二(18)
4
4
0
2.2
0.54
二(20)
5
5
0
2.7
0.55
三(21)
5
5
0
3.1
0.62
三(22)
7
7
0
3.6
0.52
四(23)
5
5
0
2.6
0.51
从二卷的结果分析看出:涉及金属性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典型气体的制备、实验探究、化学计算题等得分率较低,而以上知识均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在教学中应该继续加强。
整卷难度:0.68基本符合中考说明的要求。
2.学生答卷中的问题
学生答卷中的问题和往年一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用语不规范。化学式书写不规范,方程式缺少条件、不配平等。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语言叙述不规范,、错别字多。明矾写成“明帆”蛋白质写成“蛋白脂”过滤写成“过绿” 等
计算题格式不正确。和往年一样,计算题的格式问题较多,学生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如不设未知量、不写答案、直接在已知量和未知量上列比例、对已知量的意义不理解,带错数据、相对分子质量带错、少乘100%、问此答彼等。
审题不仔细,不按题目要求作答。这是每届学生都会出现的通病。如:18题的第二问错误答案有:可塑性、柔韧性、反光、硬度、氧化、导电、光泽、导热(有关铝的物理性质几乎全出现)18题的第4问,丢分情况严重,大部分属于审题不清,题目给了铁单质,就只能选铜或者铝盐溶液,而选取酸溶液的情况特别多。还有少数答选取对应的碱,还有部分是化学式写错。“致密”的“致”错误特别多:“质”“制”。。。。
(5)概念不清,知识含糊。置换反应的概念记不准,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答错。
四、教学中的建议
1.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说明》,用好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科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而教材又是对二者最好的诠释,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根本。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学科说明》,明确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学科能力要求,避免教学中出现的“省、偏、难、怪”。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除对主干知识要让学生搞懂吃透外,还要注意到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各种小资料,乃至课后练习中出现的实验、调查报告等板块。教学中对待这些板块不应是走马观花,而应深入体会理解其涵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切实转变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考试题不仅考查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情况,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要正确解答这些题目,仅靠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灵活掌握多种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学习。在课堂上应杜绝教师以讲为教和学生听讲为会模式,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以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放开手脚,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解决化学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的主要途径。
3.夯实基础、发展能力,形成科学的学科思想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注重灵活多样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根本上动摇了大题量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化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双基是学习化学的根本,是发展能力的前提,离开双基,任何有关提高学生能力、素质都无从谈起。中考考核的能力有多种,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考查,已不再是简单的模仿、重复,而是注重了思维的多元化,因此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去建构,促进学生的自我“解惑”,促进能力的提高。教学中还要注意渗透学科思想,中学化学常涉及的学科思想有守恒、理论联系实际、性质-用途、辨正统一等思想,树立这些学科思想,有利于抓住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促使学科内综合,全面建构知识体系,逐步使课本知识得到活化和升华。
4.重视实验教学,体现学科特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特有的学习兴趣和形成一定的实验科学素养。加强实验教学应从基础抓起,我们要认真对待课本上出现的实验,切忌将课本实验程式化,用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实验的原理、熟悉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束缚住学生的思维,应敞开实验的大门,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在学生多角度多视野的观察与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惧怕实验的失败,恰恰相反,这样更能注意实验的干扰因素、成败的关键,这也往往是实验的创新点。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应低估学生的能力,使化学实验教学成为纸上谈兵,要让学生真正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化学实验原理与实验设计、安全操作、思维方法结合起来,从本质上了解、体会和掌握化学实验的规律性。对有发散余地的、有创新点的实验多花费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向更深更广的方面探究。
5.加强学法指导,重视学科能力培养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能力,也是中考重点考查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使他们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真正理解化学的精髓。教师要做到不仅关注知识内容的设计,更要注重能力、情感的设计,做到以教材上的双基为载体,注重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对知识不能生搬硬套,要能进行迁移,要能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结论
1.命题指导思想正确,命题原则准确到位。紧扣课程标准,注重了对教学的指导性、基础性、科学性,充分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重视学科科学素养的考察。学生普遍感到难易适中,广大教师也认为符合教学的实际,抓住了初中化学的主干知识。
2.网上阅卷阅卷工作组织严密,教师态度认真负责,分数统计科学严谨,数据准确。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原则。
3.从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试题的难度比与预估的难度稍低(0.03),没有偏、难怪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符合课程改革和中考改革要求,是一套成功的试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