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重难点分析邓 彬一.重点分析 1.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二月革命后,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各级行政机关,主张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企图消灭苏维埃。工兵代表苏维埃主张退出一战,得到了工农群众和大多数士兵的支持。列宁根据当时武器在人民手中的实际情况,认为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提出俄国革命必须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主张。1917年7月,临时政府在一战前线冒险进攻、遭到惨败,激起彼得格勒工人、士兵的游行示威,但惨遭临时政府血腥镇压。至此,革命再无和平发展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推翻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11月6日晚,起义爆发,列宁亲自来到斯莫尔尼宫指挥。11月7日,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攻占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利胜利。当晚,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选举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诞生。此后,苏俄果断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取消了旧法院和旧警察,解散了旧军队,建立起人民法院、工人民警和红军,并实行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世界1/6的土地上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既激励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也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它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同中国革命相结合,使中国人民找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二.难点分析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的影响 第一,在国内,战争拖垮了俄国,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导致俄国生产萎缩、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粮食奇缺、物价飞涨,而一战全部负担却临时政府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不断恶化,饥饿席卷全国。这些情况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使人民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孕育了俄国革命的发生。 第二,在国际上,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中正厮杀得难解难分,无暇顾及俄国的革命运动。2.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道路的不同原因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通过1861年废除农奴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反动势力集中在城市,发展水平较欧美相对落后,造成俄国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这也是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的重要原因。因此,俄国革命可以通过城市发展到乡村的道路。而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在城市,反动势力远远大于革命力量,所以中国革命必须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2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重点难点分析邓彬一、重点分析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激起了一战战胜方协约国的恐慌,协约国一方面寻找各种理由发动对苏俄的直接武装干涉战争。截止1919年初,进入苏俄的外国干涉军达到28万人,截止1920年,协约国军队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一方面培育、支持苏俄国内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残酷的战争环境,使正待恢复和发展的苏俄经济雪上加霜,物资极度匮乏,迫使苏俄埃政府在1918年采取果断的、非常的措施,以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其中经济上一系列的措施,习惯上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就是苏俄政府在战争情况下,暂时性地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2)内容。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农民必须将除口粮、种子和少许饲料粮外的粮食交给国家,国家仅象征性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者支付少许工业品。私藏余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第二,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工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第三,取消商品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粮食和日用品由国家集中配给。(3)后果。面对国内的武装叛乱和国外的武装干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时有效地、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为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物质保障,其积极意义不容置疑。但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和人民群众的最大承受能力,比如余粮收集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征集了基本口粮的现象。在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珍惜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以能够接受、理解并支持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但是,1920年底苏俄基本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后,这一政策没有停止,反而进一步加强,这就使得一部分工人在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前,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工人农民的罢工、抗议游行和暴动时有发生。实行新经济政策势在必行。2.新经济政策(1)背景。第一,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待复恢和发展。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平定国内叛乱、反对国外干涉的三年国内战争,苏俄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第二,在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显示出来,引发了政治危机。(2)内容。第一,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国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某些中小企业,使这些企业的产品逐步满足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第三,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这就让市场、价格的规律盘活了商品的流通,从而刺激了生产。(3)意义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探索,他运用市场、价格的规律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了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是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和完善,体现了列宁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二、难点阐释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对比对比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一切余粮。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 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利与弊 (1)利。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国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环境下形成的。对集中力量巩固国家政权、应对国外帝国主义包围上发挥过积极作用,在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加强国家建设上也发挥过了重要作用。 (2)弊。第一,政治上它将权力高度集中,民主与法制遭到破环,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是后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第二,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计划统得过死,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严重影响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愈发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重难点分析邓彬一.重点分析1.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的必然产物。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协同对对付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一战战胜国协约国集团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汇集法国巴黎举行会议。会议中,帝国主义在重新瓜分世界的争夺中矛盾重重,争议持续长达6个月之久才签订《凡尔赛和约》草草收场。法国企图尽可能的剥弱自己的宿敌德国。英国力争剥夺同盟国的殖民地,以沿续自己的海上霸权和殖民帝国的地位。日本要求将战争中抢占德国在亚太地区殖民地的合法化。美国则希望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提出建立并企图操纵国际联盟,以打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夺取世界市场和殖民地。具体矛盾表现如下:1919年6月,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规定:领土问题上,法国收回被德国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问题上,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必须在10万人以内,莱茵河以东50KM以内不得设防;赔款问题上,要求支付大量赔款,总款与分配比例待定;海外殖民地问题上,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其中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合理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交给了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的其它和约,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统治新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2.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英、美、法作为操纵国,获得较多利益,美国和利益要求被忽视,特别是在东亚、太平洋地区与日本的霸权争夺未能解决反而日益激烈,日本成为“一战”开始以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实际独占国,这与美国要求发生了严重冲突。因此,在美国等列强的要求下,帝国主义国家于1921-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协定,确定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构成了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是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重新确认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略原则,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从一战开始形成的独占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遭受众多帝国主义列强共同侵略的局面。实际上,美国成为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国,而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 二、难点分析本课难点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实质。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打着和平的幌子,建立起了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统治秩序,这就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该体系协调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区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帝国主义性质的“国际和平体系”,暂时维护了所谓的世界“和平”。但它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列强掠夺和压迫亚非拉地区的状况,既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也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所以它极不稳定,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法国美国英国宿敌,战胜战败的矛盾德国日本亚太地区的争夺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重难点分析邓彬一.重点分析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然后迅速向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扩散。美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对国际经济发展影响极大,当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后,各国受美国经济影响,陆续卷入这场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具有以下三个典型特点。 第一,波及范围特别广。危机爆发后,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蒙古以外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等部门危机同时爆发。 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这场经济危机从1929年开始,直到1933年才结束,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历时最长的经济危机。 第三,破坏性特别大。这场经济危机发生以来,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产生了对社会的巨大破坏。据统计,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德国有6万家,英国约有3.2万家。199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了44%,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即宣布新政,主要内容有: (1)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美国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进行审理,让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尽快开业,对缺乏偿付能力的银行进行改组。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得到恢复,重建了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整顿农业。国家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由政府补偿,以控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业开始恢复。 (3)调整工业。对工业的调整是罗斯福的中心措施,通过了《工业复兴法》,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劳资关系、资源配置得到调整,工业得到复兴。 (4)兴建公共工程。国家组织修路、水利工程等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同时,强化社会保障措施,通过《社会保障法》。 以上措施都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特别之处,那就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难点分析1.经济危机的定义和爆发的根源 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表现为:一方面大量产品过剩,积压成山,销售不出。另一方面是广大人民饥寒交迫,购买力极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资本家的私事,为了追求利润,一边盲目扩大生产,一边尽力压低工人待遇。这就造成两种结果,一是产品产量空前扩大,二是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相对低下,形成生产与消费的巨大矛盾,最终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即经济危机。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法西斯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首先,严重的危机到来后,资本家千方百汁地把危机造成的损失,通过削减工资,提高捐税等方式,转嫁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从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据统计,经济危机中,美国失业工人多达1700万,德国高达476万,英国、日本均约300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近3000万。饥民和失业者纷纷示威游行,有些更发动暴动,严重动摇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其次,严重的危机到来后,帝国主义极力强化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原料掠夺和商品的倾销,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这就激起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再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惊恐万状的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尽快转嫁或摆脱经济危机,激烈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展开了空前激烈的经济争夺战。3.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各国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益经验。第5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重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1.欧洲战争策略地的形成 德国是欧洲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经济萧条,激发了社会矛盾,社会动荡不安。垄断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建立强权政治,解决国内外的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蛊惑人心,骗取了国内民众的广泛支持,在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之后,希特勒上台执政。纳粹政府制造国会纵火案,取缔其它所有政党;推行优等民族政策,屠杀大量犹太人;严密控制思想文化教育;撕毁《凡尔赛和约》,大肆扩军备战。德国最终发展成为欧洲战争的策源地。2.亚洲战争策略地的形成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日本的经济,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为数剧增,农民纷纷破产,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为此,以军部为核心的日本法西斯势力迅速膨胀,妄图发动战争以摆脱这场经济危机。,日本军部先后推动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且受军部控制的新内阁于1936年上台。日本完全成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 二、难点分析本课的难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引发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大的特点,沉重打击资本主义世界。德国和日本遭受这场经济危机的破坏十分严重。1932年,德国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0%,失业工人达600万,激化了社会矛盾。1931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30%,失业人员达300万,许多地方发生了饥荒,全国工人罢工达2400多次。面对政治危机,垄断资产阶阶级要求建立强权政府,对内稳定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以突破外部环境的束缚。基于此,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先后建立起了法西斯专政。第6课 大战的爆发与扩大重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1.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陈兵德捷边境,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遭到拒绝。在德国的要求之下,1938年9月底,德国总统希特勒、意大利首脑墨索里尼、法国首脑达拉第、英国首相张伯伦代表四国政府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会议上,德国声称苏台德区是自己在欧洲的最后一块领土要求,而在英法两国看来,法西斯德国和社会主义苏联是世界上两大恶魔,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后,“祸水东引”让两大“恶魔”相互残杀、两败俱伤,然后坐收渔翁之利。所以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方将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可怜捷方作为当事方,其代表竟不能参加会议,被安置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等候。会议结束,张伯伦和达拉第向他们宣布了《慕尼黑协定》,声称“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为了和平牺牲了捷克”。2.二战的扩大(1)德国进攻苏联,二战扩大化对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苏联早就有所警惕,但对德军发动进攻的时间、规模等估计不准确。二战爆发前,英法企图“祸水东引”让法西斯德国和社会主义苏联卷入相互残杀的战火之中,而苏联为了能得到置身战火之外的短暂休整时间,同法西斯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法西斯的侵略本性,使德国在法国向其投降后,下令对苏联发动“闪电战”。1941年6月22日,德军分三路向苏联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苏德战场的开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化了。(2)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进一步扩大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在欧洲连连胜利,刺激了日本扩大对外侵略的野心。此时,英法等国受到严重打击,日本企图趁火打劫,抢夺英法等国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为此,1940年,日本抛出“大东亚共荣圈”,妄图建立一个由日本控制的包括中国、朝鲜、东南亚地区,进而包括南亚、大洋洲在内的殖民大帝国。日本的做法直接威胁了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英等国宣布禁止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沉重打击了依赖进出口的日本,双方之间的矛盾由此升级。日本为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充分,以法西斯惯用的方式突袭美国,以打击美军的士气。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军事基地——夏威夷的珍珠港,美军毫无准备,仓促应战,损失惨重。第二天,美英等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3.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德、意、日三国法西斯疯狂对外侵略,给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群众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法西斯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联合起来对付法西斯恶魔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二战初期,英、澳等国同波兰、挪威、法国等流亡政府签署了同盟国家宣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反法西斯阵线迅速扩大。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此后,又有21个国家陆续在宣言上签字,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使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极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二.难点分析1.慕尼黑阴谋的影响慕尼黑阴谋反映了英法等国为了一己私利而牺牲小国利益,姑息纵容法西斯侵略,这种对法西斯退让、妥协的政策,被人们称为“绥靖政策”。它大大刺激了法西斯的侵略胃口,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的表现,实际上成为二战全面爆发的催化剂、加速剂。2.二战全面爆发时间的争论众所周知,中国的抗日战争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的局部抗战起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全面抗战起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在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之前,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中国有约2000万人惨遭日本武士刀的“屠杀”。因此,至少对于中国而言,二战爆发 (?http:?/??/?military.china.com?/?baike_5LqM5oiY54iG5Y-R.html" \t "_blank?)的时间不是1939年,而是1931年的9月,或者是1937年7月。这一观点与通常二战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为起点不同,赞同后者主要是因为德国闪击波兰后,英、法等国被迫对德宣战,众多欧洲国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遭到了法西斯侵略。所以,西方史学家普遍赞同以此作为二战全面爆发的时间。由此可知,关于二战全面爆发时间的争论,完全是由于史学家的立场不同,形成的观点也就不相同了。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重难点分析邓彬一.重点分析1.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联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法西斯德国“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但希特勒并不甘心失败,仍然决定利用德军暂时的优势,对苏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这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苏联中部同南部,关系莫斯科、苏联东北甚至西伯利亚的交通咽喉。斯大林格勒战役牵涉着苏德战场作战双方的命运。战役发生后,斯大林号召苏军: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用一切力量消灭敌人,苏联军民进行殊死抵抗。到1943年2月2日,德军受到致命打击,苏军共歼敌近150万人,包括1名元帅、24名将军,占苏德战场德军总兵力的1/4。从此,德军元气大伤,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战役由此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诺曼底登陆战为了减轻苏德战场上苏联应战德国的压力,加快胜利进程,1941年秋,苏联要求英国等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协同苏联对付德军。1943年,大战进入转折性一年,战争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对反法西斯盟国越来越有利。为了尽快击溃德国法西斯,这年年底,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凌晨,美英为主的盟军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导下,发动登陆战。盟军制造要从敌人防御力量较强但地势力有利的加来登陆的假象,实际从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但地势不利的诺曼底登陆,出奇制胜。由于盟军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权,当天就有5个步兵师、3个空降师成功抢滩登陆。至7月24日,盟军登陆兵力达145万。诺曼底登陆战是迄今为止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战,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法西斯德国陷入盟军的两面夹击之中。3.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在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日本法西期还在顽抗的形势下,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制订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苏联在欧洲战事结束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讨论了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雅尔塔会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国陆会议,会议对早日夺取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协调战后国际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但其秘密协定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表现出了大国强权政治。二、难点阐释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在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等战场上法西斯国家开展战争。欧洲战场上,苏联是反击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太平洋战场上,中国、美国等国担负着抵抗法西斯日本的重任;北非战场,英国是牵制法西斯意大利的主要国家。1942年夏,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出奇制胜,使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陷入被动局面。这年10月,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大败德意联军,使德意法西斯丧失了在北非战场的主动权。1942年夏至1943年初,苏军在斯大森格勒战役中给德军以致命打击,使德军失去了在苏德战场的主动权。以上三次战役对二战的转折都起了重大作用,我们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是采用中国传统史学的观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疯狂对外进行侵略,屠杀各国人民,丧尽天良,犯下了反人类反各平的滔天罪行。面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的浩劫,参加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领导全世界人民同德意日等法西斯侵略者展开生死搏斗,各国克服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互相援助,协同作战,共同抗敌,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重难点分析.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重难点分析.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重难点分析.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重难点分析.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德意日的法西斯化重难点分析.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大战的爆发与扩大重难点分析.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重难点分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