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中国近代现代史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知识结构]19世纪60、70年代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勾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确定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走向半殖地民半封建社会。此后,国际上,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国内,是清政府依靠外国侵略者的支持而暂时稳定其统治的时期,是清政府勾结侵略者来稳定其统治并建立适应侵略者要求的半殖民秩序时期,是所谓的“洋务运动”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外国侵略者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已初步瓦解;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中国经济已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各种主要的经济特征都在迅速形成。从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向外猛烈扩张。在远东,它们疯狂吞并中国的邻邦,加紧分割、攫夺中国周边的土地,使中国的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也被迫组织了两次抵抗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即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中,中国在军事上并没有失败,但昏庸、怯懦的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却向法国侵略者屈服。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陆军溃败了,海军覆没了,标榜“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适应帝国主义的发展要求,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掠夺,全面地控制中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且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企图瓜分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从此更加尖锐。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准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而农民阶级则发动了对外的“武装”、“灭洋”斗争,即伟大的义和团运动。总之,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时期,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强。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清政府逐渐被降服、中国逐渐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中国沉沦的历史,洋务运动布新未除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出现、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起着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并初步担负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重任。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救亡图存的尝试,但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使之先后失败。[专题线索归纳总结](一)外来侵略及中国双半社会的形成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程[回忆]1840-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1883-1885中法战争,清政府签订《中法新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的加深了。3)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及原因1)格局演变[回忆] 19世纪初期清朝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时期。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率先侵入中国,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保持侵略优势。俄、法、美、日、德也相继追随侵略(1)英国为首,俄、法、美、日、德也相继追随。(2)1894年,从甲午中日战争起,日本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美国又提出了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的政策,也加紧扩大侵略中国;并由此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帝国主义同盟,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2)原因:(1)资本主义具有开放扩张的本质,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积极扩大对华侵略。(2)垄断资产阶级要求把剩余资本输往海外,企图控制瓜分中国。(3)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势必导致它们争夺中国的斗争渐趋激烈。3.经济侵略手段的变化和中国半殖民地经济特征的呈现:1)经济侵略手段的变化及其表现:2)变化的原因与相同的本质目的:[分析]列强对中国侵略的特征:列强对华侵略是在对中国的大规模军事侵略和政治侵略的基础上,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了列强侵华的目的和手段。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是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导致中国领上被瓜分的必然反映。列强的侵华呈逐步升级的趋势。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相同,都是为实现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但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除继续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外,还通过奴役性的贷款、在华开矿修路、投资建厂,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3)半殖民地社会经济特征的体现:封建自然经济逐步的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近代企业不断涌现;各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着巨大的质变,同疏通市又日益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分析]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仍大大超过其他经济成分的总和,但毕竟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了,它具有这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是几种经济形式并存。”(1)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经济特点: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并存。并存的经济主要有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并存原因:西方列强利用发动战争夺取的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疯狂掠夺中国的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列强把中国封建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触动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由于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上洋务运动的刺激,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成长艰难,并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3)相互关系:相互影响,连锁推动:外国资本主义——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相互排挤,外国资本主义处于垄断地位;洋务企业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时也排挤着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最重,发展阻力最大。(3)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使中国社会的矛盾复杂化,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绞杀中国革命;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分析并练习]有人认为洋务运动为维新变法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又有人根据李鸿章在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时不准华商另行设局和洋务派反对维新变法运动等做法为依据,认为洋务运动不利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从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条件分析如下:有利说:①经济条件: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阶级条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维新派。③思想条件:洋务运动推动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④政治条件:洋务运动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经过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不能救国,从而促进了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不利说:①经济上:洋务运动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李鸿章排斥商办企业。②政治上:洋务派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对维新变法。③思想上:洋务派反对维新思想,参与顽固派阵营,与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论战。第二种答案: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总的来说,洋务运动对维新变法是利大于弊。(具体史实参照前面两说)(二)清王朝统治政策的调整和中国的近代化[分析]外来侵略与中国近代化关系:外来侵略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但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前者是主要的,因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还存在着阻碍、延缓我国近代化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练习]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据此,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你对上述观点有何看法?试论证之。观点一: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①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控制了朝鲜,为其向我国东北扩张势力创造了条件;②中国大片领土的割让,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③巨额的赔款,迫使清政府大借外债,使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与经济;④新商埠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方便了外国对中国内地的侵略;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助长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⑥各帝国主义国家凭借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了《马关条约》的特权,从此,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新阶段。总之,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观点二:大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①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向中国的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其发起的救国斗争创造了条件。③帝国主义的侵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随着西学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与革命的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它们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体制,引起了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思想观念和科学教育等诸方面深刻的变革。④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然最终结果都失败了,但在不同程度上催化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迈进。观点三:上述观点都有片面性。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但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体论证参考观点一和观点二)。但是两者比较起来前者是主要的,因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还存在着阻碍、延缓我国近代化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所以认为大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不确切的。1.清王朝政局的变动和影响:清王朝在人民革命运动和列强不断侵略的双重打击下,清朝政局出现变动。①中央机构: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这既是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主要表现之一。《辛丑条约》签订后,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便利了列强的控制和干预中国的内政外交,也使得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在列强的有力支持下更能苟延长喘相当长的时间。②洋务运动中成立海军衙门,也是中国军事近代化主要表现之一。③统治集团:辛酉政变,慈禧太后夺取了实际上的清朝最高统治权,与列强关系较好的奕訢等人政治势力增强。这必然带来一段时间以来中外关系的缓和。中国政局走向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反动历程。人民革命运动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外反动势力,其命运更加悲惨也转入了低潮。④统治方针:清朝改变了倚重满族官员的传统做法,开始重用曾国藩等汉人,汉族官僚势力扩大。这些大多是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有力推动了洋务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总之:这一切都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了。2.清政府为巩固封建统治不断调整统治政策。辛酉政变后,清政府以此为契机“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洋务运动中又实行“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举办近代企业,兴办近代海军等。维新运动中采取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被降服,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分析并练习]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概述这一时期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作出的政策调整,分析导致调整的原因,评价调整的结果。调整:①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任用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②接受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借外债。③放宽对民族工业的限制,19世纪末允许民间设厂,20世纪初在“新政”中奖励实业。原因:①办洋务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加强清政府的军事、经济力量,维护清朝统治。③接受外国资本主义主要是因为列强以武力为后盾,攫取大量有利于对华输出资本的特权,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列强新的经济侵略采取屈服以至讨好的态度。③对民族工业放宽限制是因为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同时,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和人民大众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评价:①这些措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清政府被迫调整。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②清政府企图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灭亡。③清政府的这些调整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3.如何认识19世纪60年代中外“和好”局面1)局面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根据中国政治情况变化的需要,采取了共同支持清政府的所谓“合作政策”。与此同时,清朝政府也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确定了屈服和勾结外国侵略者的所谓“抚夷”的政策,从此出现持续10年左右的“和好”局面。2)基础和原因:这种局面的基础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和好”局面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清政府、太平天国三方矛盾的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曾占领北京,但自忖无力直接统治中国,《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侵略权益也需要清政府来保证实现。清政府对洋人由疑忌转向让步,以得到他们的实际帮助,共同镇压国内人民革命,稳定自己的统治。太平天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信心和决心,使外国侵略者最终选择了清政府。在“和好”局面下,外国列强一方面巩固了既得的权益,另一方面加紧对华的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基地,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也开始半殖民地化过程。3)终结的必然:但是,随着列强侵略欲望的不断提高及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中外“和好”的局面必然会终结。[分析与练习]概括指出近代历史上晚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趋势,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解析]该题考查对历史发展线索的概括归纳能力,思维活动量、层次高。解题时要紧紧把握好题目要求的晚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来组织历史知识。第一层对关系的分析,要注意历史发展过程的渐进性,并能够分清历史发展在这方面的主要流向。从主要是矛盾对抗,经历了妥协勾结,最后到驯服的工具,概括归纳要主旨明确,用词适当。第二层首先原因的分析,要紧扣关系的变化来分段归纳知识;然后对影响的分析,要注意思维的全面性,从对国家民族,对统治阶级,对人民斗争,对社会发展等方面总结知识。[答案](1)趋势:由与列强矛盾并时而抵抗对抗,到相互勾结并一味妥协投降,最终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对抗→和好→对抗→完全屈服。(2)原因:由于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把中国沦为它的殖民地,这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也危害了清朝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因而中国清朝政府特别是一些爱国官兵有与列强矛盾的一面,进而在多次战争中有组织反抗的英勇事迹。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富有反抗精神,绝不会承认列强的侵略要求。只有通过清朝政府才能满足其侵略欲望,因此必须支持清朝政府,才可能维护并扩大其侵略权益。同时清朝统治者也认识到,面对人民斗争,腐败无能的自己必须借用“洋人”,才能平息斗争,维护自己的 统治。而“洋人”并无非推翻自己不可之意。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外反动势力在19世纪60年代勾结起来。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这是清政府不仅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而且必须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从而,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3)影响:列强 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深入,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逐渐加深;列强一直是把清朝政府推到崩溃的边缘而又极力维护它的统治,由此中国政府是极度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可欺;人民革命运动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外反动势力,长期不得成功,这延长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间,延缓了中国社会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长期的贫困和落后。认识:①封建主义无法抵挡资本主义的进攻,落后就要挨打。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镇压人民革命,所以中国革命必须把反帝和反封建结合起来。②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列强不能灭亡中国。(三)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1.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变随着列强军事经济侵略的加剧,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社会经济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了。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企业日益增多,洋务派也积极创办近代企业,这些都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但是,由于列强的排挤和疯狂掠夺中国资源,使重工业无从发展,畸形趋势严重,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三)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1.抗争历程:面对列强的侵略、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1)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虽然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2)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他们把抵抗侵略挽救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是昙花一现,很快夭折。(3)无产阶级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但仍不断开展斗争。(4)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风起云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2.不同政治派别探索方案和主张异同点分析(1)洋务派、顽固派、抵抗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区别:前三者都是地主阶级派别。后两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付诸实践,顽固派主张用传统文化抵抗侵略,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但未能实现。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2)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比较①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②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④产生差异的根源: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3)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相互关系①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在保留君主制的问题是一致的。顽固派和洋务派在维护封建君主制制度方面一致。维新派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②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与顽固派有区别,与维新派的主张有一致的方面,但在是否兴民权的问题上,洋务派和顽固派立场一致,反对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③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能够看到西方先进的东西,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应变”,二者有区别,维新派则主张改良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④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政治立场一致,他们一致攻击维新思想,由于维新变法法令直接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因此他们发动政变,扼杀了维新运动,打击维新派。⑤顽固派是维护封建制度,阻止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洋务派虽然在政治上与顽固派有一致的一面。但他们兴办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洋务派和维新派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关系。[分析与练习][2000全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贴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请回答: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解析]该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比较归纳能力。要读懂材料的语言含义,然后再按题目要求:危机原因和挽救途径,概括归纳出维新派和义和团的各自观念。维新派所说的意思是:中国的落后,“弱昧”、“乱亡”,所以才招致外国侵略者的侵略而陷于民族危亡的境地。至于挽救的途径和方法材料没有明说,需要根据课本知识予以补充。义和团的观念较为粗浅,中国的危机,“只因鬼子闹中原”;挽救的途径,“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然后联系两者的历史活动及阶级特点(主要是局限性),说一说戊戌变法的进步和爱国;义和团的力量展示和打击作用。局限性分析要从反封建和反侵略的角度,既要叙述方法的得失,又要叙述阶级的局限。[答案]维新派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其发展资本主义,逐步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是进步的;其救亡图存的首要目的激发了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爱国;其抨击封建文化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是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启蒙的作用。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义和团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得列强不得不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清政府的背信弃义更教育了中国人民丢掉了对他们的幻想,促进了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4)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国内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四)中国近代社会的重大变化与中国的近代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化开始有较大进展的时期,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交通近代化、国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表现、结局:1)表现(1)经济上的变化与特点:①清政府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趋于没落。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洋务运动受封建顽固势力、外国势力的束缚和压迫。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到19世纪末,虽初步发展,但力量较小,在社会经济中未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不可能独立发展。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政治上的变化与特点:①辛酉政变使慈禧与洋务派控制了中央和地方政权,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清朝政局发生变化。②总理衙门设立,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③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国内局势暂趋稳定。④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人数增多,国内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⑤维新派产生,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但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镇压而失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且具有软弱性、妥协性。(3)军事上的变化与特点:19世纪80年代,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建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式陆军陆续建立。(4)思想文化上的变化与特点:“西学”广泛传播,新式学堂、译书局、报馆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西学东渐”,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条件。(5)外交上的变化和特点:①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派遣驻外使节,中国外交近代化开始。②19世纪60-70年代,没有发生重大的中外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由战争对抗转入暂时“和好”。但随着列强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新的民族战争爆发,新的不头等条约签定,帝国主义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2)总体结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先后失败,民族工业步履艰难,当时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近代化。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4)深刻影响:(1)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日益起着瓦解作用;并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社会基础。(2)清朝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了中国海关,并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5)结论:①只有先实现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②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分析练习]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各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和重要影响①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勾结: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都认识到保持和好与勾结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中外反动势力“和好”的新局面。在这一局面之下,总理衙门设立,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洋务派出现,外国经济侵略和政治干涉进一步加强,清朝统治进一步半殖民地化。②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为了解决内外矛盾,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在“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下,先后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中国。又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这些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对封建生产关系有瓦解作用。③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同时早在19世纪40、50年代已经出现的中国无产阶级,也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壮大。产生新的阶级力量,对封建制度起着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④出现了新的思想: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出现了早期维新主义思想,对经济、文化、政治上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革主张,这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有些观点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关于中国近代化历程阶段性特点分析[分析并练习]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分析指出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并说明“制度”变革的结局及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1)观点正确,理由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名发起了洋务运动,由于洋务派只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因而这个时期中国只进行了“器物”变革。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方案,发动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方案,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因而这个时期的中国进入了“制度”变革时期。(2)因素:①甲午中日战争使北洋舰队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了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进行“器物”变革,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维新变法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要潮流。(3)结局:戊戌变法运动在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镇压下归于失败。辛亥革命由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而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4)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改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均行不通。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3. 洋务运动与中外近代化比较[分析并练习]洋务运动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主要是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方面的特点、原因。①西方国家的近代化由资产阶级完成,而中国则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当时中国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力承担实现近代化的使命。封建势力中的顽固派因循守旧,更不可能担当此任。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时间较晚且不成熟,开创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便落到地主阶级开明派(即洋务派)的身上。②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一般由轻工业开始,继而发展重工业,在民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军事工业;而中国则不同,当时清政府内有太平天国的打击,外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这决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顺序是先军事工业后民用工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③西方国家工业化一般是从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工业化则基本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随着形势变化和社会条件的逐步成熟,出现了官督商办和商办形式的民用工业。4.近代铁路交通问题总体特点:兴建铁路遭到中国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超过了中国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的建筑权。重大影响: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传播了知识、信息;推动了商业城镇发展;冲击了交通运输业及从业人员的生活。总体认识:修筑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因而修筑铁路有进步性。但由于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修筑铁路在当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来看,修筑铁路应值得肯定。[阶段特征]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上升。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在抗争和探索史上,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使历史的重担又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化,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②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③在抗争和探索史上,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使历史的重担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阶段特征]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上升。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在抗争和探索史上,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使历史的重担又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化,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②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③在抗争和探索史上,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使历史的重担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