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下 专题六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化进程-新人教[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历史 下 专题六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化进程-新人教[下学期]

资源简介

南街高中06高考历史导航系列之四
专题六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化进程
一、大纲要求考察的知识点:
大纲知识点 等级 知识目标 自我评价
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 ●● 冶铸业(冶铁、青铜制造);制漆业;纺织业;煮盐业;酿酒;《考工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 ●●● 发展原因、特点、表现(商品、市场、货币、城市、商人)
重农抑商政策 ●●● 目的、开端、涵义、评价
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 纺织业、冶炼业、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制瓷业、造纸业、主要工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 手工业发展特点;主要的手工业中心(纺织、造船、造纸、制瓷、铜镜);商业发展表现(交通、货币、城市特点、夜市、商人、都市)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 工具革新、技术提高、分工细密、规模扩大;手工业著作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 商品经济发展特点(国内贸易状况)对外贸易(闭关政策原因、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 ●●● 产生条件、标志、特点、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影响
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 ●●● 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开放的沿海沿江沿边城市
二、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1.实施的原因
   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2.表现:
   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d、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e、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3.评价:
   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我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
  商业:中原市场繁荣,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
  城市:齐国的临淄、赵国邯郸、楚国的郢聚集着许多人口。
2.魏晋南北朝时期:
  商业:北方不少城市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城市:北魏洛阳繁荣、南方荆州、益州、扬州。
3.隋唐时期
  商业:a、商人足迹遍全国,胡商也遍布各大都会;
    b、隋铸五铢钱,唐通用开元通宝,成为历代货币的范式;
    c、城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内有邸店、柜坊;
    d、大城市里有夜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城市:a、长安与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全国商业大都会;
    b、扬州与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中心,扬州集散江南物产,国外商人云集,夜市繁华,唐后期,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成都物产富饶,有“扬一益二”之说(唐朝在商业繁荣的同时也受到一些限制:①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 ②市的买卖有时间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③长安城内坊、市分开)。
4.明清时期
  商业:a、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d、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城市: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四、古今交通的发展:
1.春秋时期:
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了江淮。
2.秦朝:
(1)修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抵燕齐、南达吴楚。
(2)车同轨。
(3)开凿灵渠,沟通两大水系。
3、汉朝:
(1)丝绸之路(路线、影响)
(2)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影响)
4.隋朝:
  (1)开通南北大运河和广通渠。
  (2)修筑两条驰道:榆林→涿郡 太原→洛阳,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
5.唐朝:
  (1)陆路:a、长安(向东)→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2)海路: a、 登州(向东)→朝鲜
    b、扬州(向东)→日本
    c、广州(经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
(4)国内交通:要道上开有私家店肆、备有驿驴。水路以长江、运河为主。
6.近代中国:
列强在中国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控制中国铁路大动脉,将其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7.新中国:
  ①一五计划期间修成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②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完成兰新、包兰铁路,加快了西部的开发;
  ③文革时期完成了成昆、湘黔铁路,建成南京长江大桥;
  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建成大秦、京九铁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⑤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西欧鹿特丹,连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联系;
⑥建成青藏铁路:2005年10月全线建成。
五、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辉煌而曲折。请回答1—2题。
1.我国古代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赋税制度是 ( )
A.初税亩 B.两税法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
2.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导致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 )
①国外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 ②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国家新的赋税制度的实施 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有关我国古代水运的发展问题,请回答3—7题。
3.“……秦堤牢固,工程精当。……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 都江堰 C. 灵渠 D. 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的河道,其地理位置最接近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的一段是(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5.大运河沟通的五大水系是(  )
A.钱塘江 长江 淮河 黄河 海河 B.松花江 海河 黄河 长江 淮河
C.珠江 钱塘江 长江 黄河 淮河 D.海河 黄河 长江 岷江 钱塘江
6.我国隋朝修建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B.有利于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C.改善了运河两岸农田的灌溉 D.沟通了五大水系
7.属于隋朝开凿大运河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 B.适应国家统治中心逐渐东移的需要
C.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
城市的发展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映。回答第8~10题。
8.战国时期,城市逐渐由武装据守的都市形态转变为以商业贸易为中心的繁荣城市,
造成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生产力的空前进步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 D.各诸侯国变法的结果
9.唐朝时期,我国城市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①各大中城市已经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进行管理 ②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③长安、洛阳、汴州、扬州和益州是唐朝的五大都会④边境城市兴起,逐渐设立了与少数民族互通贸易的榷场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10.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
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
了当地:
A.人口的大量减少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业的衰退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我国封建城市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后不断发展。据此回答11—13题.
11. 战国时期兼有诸侯国都城和冶铁中心的新兴城市是
A.咸阳 B.邯郸 C.郑州 D.大梁
12.符合下列两项条件的城市是今天的
①隋朝时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 ②唐朝时是对外交通的港口
A.广州 B.杭州 C.泉州 D.扬州
13.明清时期封建城市与前代相比有了明显的发展,其表现有
①国际影响力增强 ②数量明显增加 ③工商业城市的行业分工与特色十分
突出 ④ 工商业城市的分布南北不平衡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唐朝时有一位家住杭州的读书人决定到长安游历并求取功名。据此回答14-15题:
14.他首先乘船沿大运河北上,进入长江前途径的这一段运河名为
A、永济渠 B、通济渠 C、江南河 D、邗沟
15.当船驶入长江后,他决定到上游附近的一座古城参观名胜古迹。在当地他发现了“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的感慨。这座古城最有可能曾是
A、洛阳 B、建康 C、燕京 D、汴梁
古城西安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请回答16-20题.
16.公元前841年,周朝爆发了“国人暴动”。这里的“国人”是
A..西周王国的人民群众 B.诸侯国的普通老百姓
C.镐京的庶民 D.洛邑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17.元光五年,汉武帝在长安城未央宫召见奴隶出身的卫青,赐封他为车骑将军,领兵北击匈奴。这一做法体现的制度是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分封制 D.九品中正制
18.隋代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路运输线。从江南直接运输物资到长安的正确路线是
A.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广通渠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江南河→通济渠→广通渠→邗沟 D.江南河→永济渠→邗沟→通济渠
19.唐都长安是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唐代新添的主要建筑有
①白马寺 ②长乐宫 ③阿房宫 ④大明宫 ⑤大雁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④⑤
20.史载:“庚子秋,太后携帝(光绪)西狩,临幸西安。”这是因为
A.考察民情 B.打猎游玩 C.躲避战乱 D.巡视西北
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水平。据此回答21-23题:
2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冶铸业的重要发明是:
A. 青铜造型艺术 B.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
C.金银错技术 D.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包括
①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②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③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成钢的灌钢法 ④白瓷产生 ⑤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A.①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23.明清时期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的是
A.玉米、烟草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方广泛引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湖,天下足”
C.统治者奖励农耕,发展生产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城市的发展反映了历史发展每一阶段的社会风貌。据此回答24-26题:
24.“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昂。” 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城镇人口的增长 B.手工业的发达
C.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商业城市的繁荣
25.隋初大兴土木兴建了两都,它们分别是:
A.大兴城和咸阳 B.大兴城和洛阳
C.咸阳和洛阳 D.扬州和南京
26.对唐朝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对外商业交往频繁,是亚洲各国经济交流中心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雏形…邸店 ③对商业活动时间、区域有较严格的规定 ④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27.今天的南京在古代的名称主要有:
A.建康、集庆、金陵、天京 B.建业、建康、中都、应天
C.建业、建康、集庆、应天 D.建康、集庆、应天、天京
28.明朝的紫禁城是指:
A.京城 B.宫城 C.皇城 D.外城
29.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①诸侯割据混乱 ②封建城市的兴起 ③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 ④度量衡的混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史料记载:明朝时,苏州、扬州、临清等地“从事于商贾技艺、游手游食者十而五六”。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C.人们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D.战乱带来社会经济凋敝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2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
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3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修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
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
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32.(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鄞县舆地记》记载:宁波古名鄮县,建于秦代。因当地居民常与海外人聚货于此贸易,故得名。又据《中国古代的海外交通》记载:秦汉时期,中国的九大对外通商港口是:
省份 河北 山东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
港口 碣石 转附、琅邪 吴(苏州) 会稽(绍兴)、句章(宁波)、东瓯(温州) 治(福州) 番禺(广州)
材料二 1973~1975年,在宁波和义路古代海运码头出土了大批精美的越窑和龙泉窑青瓷。而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印度波斯湾沿岸,在伊拉克、阿拉伯半岛、埃及真到东非桑给巴尔及其以南诸岛,则一向都有越窑瓷片发现。其中仅埃及开罗以南的福斯塔特遗址(繁荣于公元9世纪),就发现了12000多片越窑瓷片;在日本鸿泸遗址出土的龙泉窑瓷片也有2000多片。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现象?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材料三 两宋时期,设有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的港口统计表:
北宋 杭州、明州(宁波)、广州、泉州、密州 浙江占2/5
南宋增加 温州、秀州(华亭港,元朝划归江苏松江府)、江阴 浙江占2/5
宋元时期浙江对日本、朝鲜贸易的主要商品统计表:
进出品 日本 朝鲜
浙江输出 瓷器、丝绸、香料、茶叶、宁波草席、书籍、铜钱等
输入浙江 木材、黄金、硫磺、水银、砂金、宝刀、纸扇等 人参、药材、漆、银子等40余种
——根据《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编制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浙江省外贸的种类有哪些变化?与日本、朝鲜输入品比较,有何特点?
材料四 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宁波发生了日本人之间争夺通商特权而相互残杀的事件,并在格斗中洗劫了宁波城。皇帝遂下令撤销宁波市舶司,不准外船进出,开始推行海禁政策。之后,浙江海上走私贸易日益盛行,当时人谢杰说:“市舶通,则寇转为商;市舶禁,则商转为盗”。 ——《中国古代海外交通》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以及所学的知识,分析浙江对外贸易由两宋兴盛到明代中后期衰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明代中后期走私贸易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从杭州进口洋货总值为296万两,而出口贸易的价值达503万两,出口大于进口70%左右。但此后,杭州的出口量日益下降,进口大于出口93%~95%,出口份额几近于无。 ——《宣统杭州府志》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杭州进出口贸易发生重大转折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01-05 DBCCA 06-10 BCACD 11-15 BDBCB
16-20CBADC 21-25 DBDDB 26-30 CCBBC
二、非选择题:
31 .(1)是正确的。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2)工商皆本;重农抑商。
(3)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的。
(4)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
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32. (1)现象:秦汉开始,浙江对外贸易就非常兴盛,有较多的对外贸易港口。到唐朝,瓷器出口尤为兴盛。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本质:浙江省外贸历史悠久。
(2)变化:种类进一步增多。浙江出口主要是农产品、手工业品,而日本、朝鲜输入的主要是矿产、土特产和工艺品等。
(3)两宋兴盛原因:政府的重视和稳固统治的需要(或答对外贸易的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沿海的外贸的地理优势。
明代衰落的原因:倭寇影响明代统治,明政府推行海禁政策。
(4)明政府撤销市舶司等管理外贸的机构,推行的海禁政策,正常外贸无法开展。走私利润的刺激。
(5)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出口贸易兴旺。但《马关条约》开放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商品大量输出,特别是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影响到民族工业的发展。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PAGE
8
北极星 北极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