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三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习目标】1、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稳态的实质与意义【重点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复习过程】考点一:内环境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典例】例1.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表示错误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D.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考点剖析】1、明确各组分之间的关系:2、结合以上关系,思考:“组织水肿”可能有哪些因素引起?【典例】例2、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胆汁 ②唾液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 ⑥组织液 ⑦细胞质基质 ⑧核液A.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C.②③④⑥⑦ D.③④⑥⑦⑧【考点剖析】1、如何理解“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内、外”? 尿液、原尿、消化液等是不是细胞外液?2、内环境的成分有哪些?3、下列生理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吗?细胞呼吸;蛋白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食物中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跟踪训练】1.(2010·上海卷,8)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 )A.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胰蛋白酶 D.Na+、HPO、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考点二:内环境的作用—— 【典例】例3.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表示细胞内液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考点剖析】利用下图理解内环境的功能,并完成分析:1、图中直接参与和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器官有哪些?2、有关细胞的具体内环境: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血细胞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3、思考: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需要经过几层膜?【跟踪训练】3、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和5中,3和5的成分有区别B.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D.2中的氧气到达4需要经过4层膜,2处的氧气浓度高于4处考点三:内环境理化性质【典例】例4.(2010·安徽理综,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HPO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考点剖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2、酸碱度: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②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在缓冲对,如 、 等。 ③思考:哮喘、肺气肿、剧烈运动或初上高原时,部分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改变内环境的酸碱度吗?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思考:为什么发烧时会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症状?【跟踪训练】4.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考点四、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pH稳定机制【典例】例5、(2011·上海卷,25)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考点剖析】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思考: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含量失衡可能造成什么后果?举例说明。2、稳态的调节机制: 注: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跟踪训练】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若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本堂小结】 【当堂检测】1.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B.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C.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D.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2. 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C.⑥表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3. (2010·江苏卷,9)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4. 右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需穿过4层磷脂分子层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5.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的pHA.①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PAGE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