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上学期]

资源简介

科目 历史 年级 高一 班级 K061—4 时间 2007.5.28
课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发展进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意义;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等。2.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思想;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课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大屏幕打出家喻户晓的流行语“三大件”漫画。导入新课。设问:“这些变化得益于什么?”在学生回答出“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后导入新课。一.经济体制改革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全面把握“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 (1)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含义 (3)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5)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阅读教材深入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设问一: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又为什么能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原有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就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帮助学生全面把握“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可能性:粉碎“四人帮”、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设问二: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分别是什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两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管理体制两点。 设问三: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何作用和意义?通过改革,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就是说达到了改革的目的;而且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城市在改革管理流通体制中实现了宏观和微观、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这都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这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设问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什么?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即公有制经济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地位如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在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城市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成功探索,所以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对外开放的含义(1)对外开放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含 信用为前提和基础; (2)以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为内容;义 (3)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要求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设问一: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而又为什么能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指导学生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和封闭不仅不利于反而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分析对外开放原因,在分析开放的可能性时,除了可参照改革的可能性外,还需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要求扩大开放和国际形势总体走向缓和两方面因素。设问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按照开放的顺序,归纳对外开放新格局开局的四个步骤:第一步,开放经济特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第三步,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步,开放内地和边境城市等。并简要介绍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特点和区别,强调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层次性。设问三:具体说明对外开放政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的作用?只要学生答出如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等,都应该加以鼓励和肯定。三、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按课文归纳改革开放初步成就五个方面的要点:(1)农业经济的全面振兴;(2)工业方面的重大发展;(3)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4)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课堂练习阅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1978-1998年各类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单位:%年份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1978年        77.6        22.4          0          1985年       64.9        32.1        3.0        1990年       54.6        35.6        9.8        1995年         34.0        36.6         29.4           1998年            28.5        38.3         38.8        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1998年起,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反映国有经济状况。由于国有控股工业产值与相关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存在重复计算,所以各类经济类型比重相加大于1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回答:该图表反映出哪些重要信息?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但在总量上仍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造成图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经济体制改革使受传统计划经济束缚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外商投资扩大。这种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实践证明我国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的探索已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②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加大,它们在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和增加就业等方面逐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结(略)布置作业1.下列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B.都只是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问题 C.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D.前者解决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后者解决分配方式问题 2.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方面的重大成就是( ) A.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开辟了工业发展的新路B.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加快消费品工业发展C.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D.全面整顿铁路运输,保障国民经济动脉畅通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扩大对外贸易方面所遵循的原则是( ) A.优惠外商 B.平等互利 C.全方位开放 D.设立经济特区4.改革开放以来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 )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通过与旧中国“门户开放”、举借外债的比较,归纳对外开放政策的含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