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上学期]

资源简介

课 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一节(人民教育出版社P48-5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的形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口号;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分析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本节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对内战爆发的分析,培养学生区分战争性质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教科书以外的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并整合成有用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上网,听取老师、同学发言等体会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答问、讨论体会表达自己意见和主张并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与别人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创生新思想,寻找其论据的过程。学生在全节课中体会获取史料(信息),进行取舍整理,产生评价(结论)的历史学习过程。
方法是阅读自学、启发式答问、讨论式互动。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大课堂容量(知识等)并尽可能将其生动形象地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战后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人民意愿和利益的,联系后面中共在《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坚持的斗争,全面内战爆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都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表现。通过对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飞抵重庆谈判的讲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为了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通过对战争初期力量对比及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树立“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
难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及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重庆谈判及政治协商会议斗争最激烈的问题是政权和军队问题。
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从教科书、相关书籍、电影电视、互联网中搜集最感兴趣的重庆谈判、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相关资料,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人物在那段时期的经历。教师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教师将相关资料整合(制成表格、归类),制成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设计
A. 本单元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分期
1、本单元的阶段特征:
中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
斗争中中共反蒋与抗美结合;
前线斗争与后方土改结合;
中共一线斗争与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结合;
中共以弱胜强,赢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2、解放战争的历史分期:
过渡阶段 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8—1946.6)
内战时期 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战略进攻阶段(1947.6—1949.9)战略反攻(1947.6—1948.9)
战略决战(1948.9—1949.1)
渡江作战(1949.4—1949.9)
B.本节内容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中国人民经历了千辛万苦,八年抗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国内的局势怎么样?胜利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经过教师启发,同学们互相补充后,教师归纳:中国国内有两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有军队,有政权,各控制着一定地盘。全国人民希望力图避免内战,争取经过和平道路来建设新中国,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
教师指出:中国人民期望和平建设自己国家的愿望能否实现呢?
【讲授新课】
一. 过渡阶段 --- 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8—1946.6)
1. 抗战胜利后的时局
(1).一对矛盾和一个核心问题: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抗战胜利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国内政治问题的核心: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2).两种形势:实现和平民主面临的国际、国内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①有利条件:
.国际: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进一步巩固,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除美国以外的帝国主义力量削弱;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体系崩溃;和平民主成为时代主流;这都为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国内: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内战;民主党派也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
②.不利条件:
.国际: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世界霸权,为了控制中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国内: 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内战,得到美国的援助;国民政府当时是一个形式上合法的全国性的政权,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国统区还有许多人对蒋介石抱有相当大的幻想;人民的力量相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薄弱。
(3)三种救国方案(阶级实质.主张.结果)
①国民党:消灭中共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②共产党:推翻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
③民主党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四大特点:抗战胜利后初期,国内局势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特点:①战后形成两大阵营,国民党坚持内战和独裁,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坚决反对。
②斗争焦点围绕建国方针,反动派坚持一党专政独裁,人民坚决反对。
③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形式,如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召开,国民党进攻是局部的。
④民主党派、中间人士异常活跃,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并提出独立的主张。
原因:①与当时国际形势有关,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美国将中国作为其前哨阵地极力扶植蒋介石;另一方面,美在华势力扩大,尚需要一定时间。战后和平、民主成为世界潮流,各国人民斗争也对中国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②由当时国内形势所决定,国民党反动派战后力量膨胀,故其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已定,但尚未做好战争准备。战后人民武装力量壮大,并且人民觉悟提高,国内力量均衡对当时反动派发动战争暂时起到制止作用。
2.国共两党内战独裁与和平民主的斗争
(1)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阴谋发动内战
①基本立场:内战独裁
②策略:反革命两手策略。A假和平(原因. ①内外舆论特别是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②内战的准备尚未完成。 表现: 策划重庆谈判,被迫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真内战(原因:其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继续对全国人民实行独裁统治。本身在军事上拥有很大优势(兵力、装备、人口、地区、外援)。有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作为后盾。 表现 :抢夺胜利果实, 破坏民主运动.谈判期间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
(2)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①基本立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②策略:革命两手策略。A极力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原因.代表顺应人民利益要求。 表现:提出三大口号 ,参加重庆谈判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领导领导国统区反内战运动。) B认真备战。(原因.看到内战的必然性,同时为争取和平提供条件。 表现:反击国民党进攻。)
(3)国共主要斗争
特点:以政治斗争为主,军事斗争为辅。
表现:
A.重庆谈判 ①原因目的(国民党:客观.内战的准备尚未完成,主观.欺骗人民。争取时间准备内战.其真实意图是:一方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可以把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方面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和谈时机准备内战,并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共产党:客观. 顺应人民利益要求;主观.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争取中间力量。)②讨论毛泽东要不要参加重庆谈判? ③经过(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④内容结果 ⑤意义
有关国共谈判的史实和认识:A.国共历史上的重要谈判:西安事变谈判、抗日战争爆发后的谈判、重庆谈判、北平和平谈判(背景.内容. 结局. 中共和周恩来作用);B.认识:国共两党关系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变化,国共两党虽代表阶级利益不同,但都是炎黄子孙,民族利益是共同的,双方是可以进行谈判的。还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在处理双方关系时,应求大同,存小异。在寻求大同时,就出现合作;强调大异时,则发生矛盾。正确处理大同与大异关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前途,一国两制就是求同存异的经验在今天条件下的体现。
B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①召开(依据.时间.地点.参加者) ②内容.焦点.实质: 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③成果.成因 ④意义影响
C.军事斗争
结果:内战虽然不可避免,但全面内战尚未爆发(原因)
二. 战略防御阶段---解放战争第一年(1946.6—1947.6)
1、全面内战的爆发
(1)标志(1946.6,中原)
(2)必然性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主要矛盾;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武装力量;虽有和平谈判的一面,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进行和谈,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二战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扶蒋反共,也使内战不可避免。
2、 国民党反动势力优势丧失
(1)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失败(时间.地区)
(2)政治孤立经济破坏(活动: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关闭和谈大门;疯狂镇压反内战民主运动;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加紧剥削、掠夺人民,滥发纸币、大搞通货膨胀)
3、中共人民民主力量壮大
(1)中共提出战略思想,制定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
A.战略思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背景: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目的:为了增强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
理解:①从本质上看:一切反动派都貌似强大,实际虚弱。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合民意,不合潮流②从长远看:真正强大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③从历史看:决定战争胜负不是一两件新武器,而是民心向背。
作用: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B.政治方针:
在党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军事原则:
①作战方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②作战形式: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③作战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2) . 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内线作战)
经过:
A. 粉碎全面进攻(1946年6月-1947年2月)
结果:人民军队歼敌70多万,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B. 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春-1947年6月)
陕北解放区:(军队.战术.战役)
山东解放区: (军队.战术.战役)
胜利原因:
正义战争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援;正确战略思想、政治方针、军事原则;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迅速形成;人民军队奋勇作战。
意义:
歼敌有生力量(100多万),粉碎其全面和重点进攻,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扭转了战局,开始转入反攻,为解放战争最后胜利奠定基础
(3).赢得国统区和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
联合各民主党派拒绝参加伪国大,还在国统区掀起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实行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取得
【本课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角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一方和以中共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一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中国向何处去?围绕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争取和平民主建国,为此,毛泽东亲自到重庆和蒋介石谈判,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在中共积极参加下,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了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协议。但受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一心想取消中共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坚持“一党专政”和独裁,使中国完全受美国控制,最终撕下假和平的伪装,发动了全面内战。
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前8个月,国民党反动军队对我解放区全面进攻;后4个月,国民党反动军队对我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人民军队执行了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的战略战术,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共歼敌一百多万人,解放军总兵力发展到一百九十多万人,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做好了准备
【背景资料】
[历史溯源]
“解放军”名称源于何时?
我国最早出现“解放军”这个名称,是在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时期。
延安总部在1945年8月11日发布的第4号反攻命令中使用了“山西解放军”的称号。第二天,《解放日报》在发表总部的第2号至第7号命令中也使用了“各解放军”的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争取国内和平和表明我党和谈的诚意,中国共产党决定继续使用八路军、新四军的番号。中止一些地区的部队曾用过的“解放军”称号。军事最高指挥机关仍然沿用了“延安总部”之称。
1946年6月,蒋介石公开发动了全面内战,为反击蒋军的进攻,中央军委命令各战略区组编野战军。同年9月间,我军开始使用人民解放军的称号。次年2月10日,朱德以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名义与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刘少奇共同签发了“人民解放军陕甘宁边区野战集团军”的命令。同时,人民解放军总部成立。1947年7月底开始,各地部队相继改称“人民解放军”。
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村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大约5年的时间内(从1946年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任务,中央军委根据会议精神,于11月1日发出通令,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团以上部队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
──选自《党史博采》1989年第8期
【板书设计】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本单元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分期
1、本单元的阶段特征:
2、解放战争的历史分期: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一. 过渡阶段 --- 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8—1946.6)
1. 抗战胜利后的时局 (1)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阴谋发动内战
2.国共两党内战独裁与和平民主的斗争 (2)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A.重庆谈判
(3)国共主要斗争 B政治协商会会议
C.军事斗争
二. 战略防御阶段---解放战争第一年(1946.6—1947.6)
1、全面内战的爆发
2、 国民党反动势力优势丧失
3、中共人民民主力量壮大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