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目 历史 年级 高一 班级 K051—7 时间 2006.2.18课题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目标 1.知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能力:引导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3.思想: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教材分析 重点:“工农武装割据” 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正确性。 难点:(1)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2)对土地革命路线中限制富农政策的理解。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一、工农武装起义1、背景(1)大革命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2)大革命失败及反动派屠杀革命志士,使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3)中共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4)通过一系列会议,中共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2.目的:为了挽救革命,中共用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3.三次工农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①背景: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国革命进入低潮。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我党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②特点:在南昌起义中,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中那些愿意继续革命的人,起义仍然使用了国民党的旗帜;经过整编后的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 复习提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政治局势怎样?选择南昌作为起义的地点是由当时南昌敌我力量对比决定的。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2)秋收起义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秋收起义,其中,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是最重要的一次。①特点:秋收起义不但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人数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②文家市决策:文家市决策的重要意义在于前委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沿湘赣边界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为我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③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我党建军史上具有重要意义。(3)广州起义特点:广州起义是一次建立苏维埃政府的起义,这是一个重要战略口号的改变,此后近十年中,中国革命一直在苏维埃的旗帜下进行。思考:这三次武装起义又具有各自的不同特点:a.南昌起义的起义军没有自己的旗号;b秋收起义的起义军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并且为开辟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奠定了基础;c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4、八七会议目的:这是我党在革命遭受失败的紧急关头,为审查和纠正过去的错误,确定新的革命方针而召开的概况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意义八七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5)局限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二、井冈山的星火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概况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到1928年春,初步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表现:开展游击战;进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2)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3)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推动了全国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武装的迅速发展2、井冈山会师(1)概况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意义井冈山会师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军事力量的增强与发展等方面分析归纳会师的意义。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 的理论。(1)理论产生的背景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它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是紧密结合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没有它,土地革命就没有保障,革命根据地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它,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来支援革命战争,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与发展;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没有它的存在和建设,武装斗争就因没有后方的依托而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保持。(3)意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4、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武装斗争——红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三次反革命“围剿”①“围剿”和反“围剿”战争,是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战争的主要形式。②三次反“围剿”战争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③毛泽东的军事方针土地革命必要性: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士地所有制。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障。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保卫胜利果实,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奠定了红军战争胜利的群众基础。 根据地的建设A.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会议的时间: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地点:瑞金主要内容: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工农群众的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意义:标志中国存在着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政权B.经济建设:背景目的: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内容: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采取措施促进农业发展。兴办工业(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促进根据地的工业发展。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秋收起义反映的特点是: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由照搬俄国革命道路到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毛泽东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原因有哪些?“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及三要素是什么?制定土地革命路线最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小结:1927~1931年中国历史发展特征 这一阶段的中国历史内容包括:上册第六章第三、四节的相关内容,下册第一章第一、二、三节的相关内容,其中主要内容为本节。概而言之,这一阶段中国历史发展特征有:(1)中国革命历经曲折发展:大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大革命失败;中共吸取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革命形势蓬勃发展。(2)中共由照搬俄国革命道路(三大起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与发展)→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并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4)日本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作业:见课后练习。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