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长征[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红军的长征[下学期]

资源简介

《红军的长征》教案
兰溪一中 唐慧芳
指导思想
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及其实质;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危害;红军前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概况和不同结局;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遵义会议。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合作研究教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对比归纳分析五次反“围剿”的不同结局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列表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合作研究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明辨是非,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的品格。
2、通过遵义会议的学习,增强学生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
3、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的讨论,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在困难、挫折面前坚持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难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前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不同结局的原因。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1、知识方面:(1)学生已初步掌握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历程、历史意义等有关概念;
(2)学生已认识到政权的阶级性质决定着政府的各方面决策。
2、技能方面:(1)学生已初步掌握合作的技巧,小组成员之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学生能按学习提纲自主学习基础内容。
教学方法及论证: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互助合作活动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法:问题诱导法、比较法、图示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二、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红军长征是核心内容,可使用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学生容易通过互联网、书籍、报纸、影视音乐作品等多种途径,多方面搜集查阅有关长征方面的信息资料,便于采用互助合作活动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互助合作研究一个问题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兴趣和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这种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导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做好课前准备。 阅读自主学习材料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1分钟) 在《十送红军》背景音乐下,显示如下新闻图片:70岁以色列老人武大卫步行重走长征路。然后设问:是什么令这位外来古稀老者对长征如此痴迷呢?红军为什么会被迫进行长征呢?引入本课。 在音乐和图片的感染下进入新课。
一、红军为何被迫长征 图片设计(3分钟) 展示图片组(瑞金政权图、长征路线图、蒋介石像、王明像):启发学生从图片中寻找原因。 学生对图自由发言,另一学生对前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
1、“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及其实质 问题诱导(5分钟) 提出问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具体含义是什么?怎样理解?引导思考:(1)从字面上理解。(2)蒋介石所谓“安内”的办法是什么?得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3)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应该如何使当时的中国“安”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得出结论。
2、前四次与第五次反“围剿” 表格演绎与对比分析(5分钟) 用多媒体显示《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概况》空白表,并选取某一学生表格投影。同时让学生发现表格中的问题。 快速完成表格。另一学生对前同学完成的表格进行评价。
从表格结果设问:红军之前能取得四连胜,为何第五次时遭到严重失败? 学生分析两种军事方针的不同结果,得出结论。
二、红军怎么进行长征 1、艰难的长征历程 (8分钟)图示法、讲故事、情境再现 (9分钟) 教师展示长征图片组,演示长征历程的动画 学生以“红色旅游”导游的身份介绍长征的历程、战役、歌曲或故事等,让学生体会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辛困苦和对革命的执着、忠诚。
2、关键的遵义会议 请出表演的学生 设问:你对遵义会议有何认识?并引导学生得出它是转折点和是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两点。 学生分角色扮演遵义会议的与会者:博古、李德、周恩来、张闻天、朱德、毛泽东、王稼祥,再次和体验当初激烈的场面。学生对遵义会议的认识进行自由发言。
三、长征胜利的影响 1、历史意义 材料设问(3分钟) 展示材料,提示学生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中找到认识,并从军事、政治和思想三方面进行归纳。 从材料中归纳要点,学生自由发言
2、长征精神 讨论、分析(7分钟) 展示毛泽东《七律·长征》并设问:什么是长征精神?并组织学生讨论其内涵。设问:你认为长征精神在今天还有意义吗?提议学生用自身的行动来继承长征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体会其精神。之后学生分组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并分别派代表发言。学生对如何继承长征精神进行自由发言。学生共同宣誓。
小结 板书(2分钟) 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研究性学习(2分钟) 微型社会调查:长征在当代人心中的印象说明:本次调查旨在丰富同学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锻炼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它的具体要求是:
  1、 真实的采访十位以上的成年人(可以是亲属、朋友和老师,但不能都是一类人),标明他们的称谓、性别、年龄段(和职业),记录他们对你的提问的回答
  2、 具体问题有三个:
  (1)您怎样看待长征?
  (2)请您说说什么是长征精神?
  (3)长征精神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3、 调查完毕,你的采访感想,围绕“长征在当代人心中的印象”来写,如果能结合本课的学习体验最好。
  4、 格式自拟,但要考虑它的完整、合理与美观。
附1自主阅读提示:
一、全班同学从红军长征的原因、历程、影响三个方面阅读教材,自主建立知识结构。
二、探究主题提示:
1、“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在历史上的应用;蒋介石使用这一政策的实质。结合前后史实说明“安内”的正确途径。
2、概括五次反围剿的情况,并对比五次反围剿中两种不同的作战方针,并结合具体的战例说明之。
3、探索中央红军长征之路的具体历程,并搜集与之相关的歌曲、诗词、战役、图片、故事、影视作品等。
4、查寻遵义会议召开时具体开会的有关资料,能以表演的形式再现遵义会议召开的情况(片段)。遵义会议与会的代表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李德、王稼祥、朱德等。
附2《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概况》空白表
次数 时间 敌我力量对比 结果 军事思想方针
前三次 10万:4万20万:3万30万:3万
第四次 30万:7万
第五次 50万:8万
附3板书设计:
1、 红军为何被迫长征?
1、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重兵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2、 王明“左”倾错误的全面推行——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 红军怎样进行长征?
1、 艰难的长征历程
2、 关键的遵义会议
3、 长征胜利有何影响?
1、 伟大的长征胜利意义
2、 永恒的长征精神
3、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