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长征[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红军的长征[上学期]

资源简介

科目 历史 年级 高一 班级 K051—7 时间 2006.2.24
课题 红军的长征
教学目标 知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王明的“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2.能力: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3.思想: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是当代青少年发扬革命传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的榜样。
教材分析 重点:(1)红军长征;(2)遵义会议。难点:(1)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2)遵义会议是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背景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各界爱国人士愤怒谴责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已无法实行。蒋介石又在1932年6月的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抛出了“攘外必先安内” 的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对日本侵略者的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为欺骗舆论,实现其镇压人民革命的目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以“先安内”为掩护,继续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对红军“围剿”。(3)后果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使中国革命面临严重挑战。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使其不断扩大侵华规模。 (4)蒋介石政府的政策及其得失(5)不抵抗政策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比较:这两个政策的实质都是对日本侵华妥协退让,出卖国家主权、利益,对中共和广大人民严厉镇压的卖国反动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和实质是一致的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都是在日本侵华和中共领导革命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提出的;都引发了抗日救亡运动。前者把希望寄托于国联的调停,结果使日本轻易占领东北地区;后者打着抗日的旗号,行“围剿”革命根据地、镇压人民革命之实,更具有欺骗性,也更激发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2、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1)蒋介石“围剿”准备及“围剿”策略。(2)左倾错误发展王明、博古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掌握了中央政权,忠实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左”倾战略,教条地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在党内推行严重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左”倾冒险主义,使湘鄂西、鄂豫皖两个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 中失利。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失败的原因 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在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 博古、李德推行“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伤亡惨重。 蒋介石集中强大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围剿”。4、中共“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共“左”倾错误的发展过程 “左”倾错误在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防御中的保守主义 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二、红军的长征1、长征的开始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初期的惨重损失是召开遵义会议的前提条件。2、遵义会议1935年1月背景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并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强烈要求改变党的领导的愿望所致转兵贵州是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概况内容①军事上是辨明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②会上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③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④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领导,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⑤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比较: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这两次会议都是在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都是我党的重要转折性会议,都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会上都纠正了领导的错误,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不同点有:八七会议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志士的关键时刻,为挽救革命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八七会议重点在于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决定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遵义会议重点是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八七会议后党先后发动了照搬苏联经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后均未取得成功。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共按照中国国情独自正确处理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长征的路线中央红军:瑞金→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同陕北红军会师4、长征结束胜利的标志: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5、长征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锤炼了党和红军的精华;扩大了党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的火种。6、胜利的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党和红军充分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党和红军代表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思考红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为什么遵义会议能够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确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课堂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的训话(1933年4月10日) 回答:(1)揭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2)分析材料所述内容出现的原因,概括材料所反映事件的后果及影响。 (3)归纳材料在教材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对外妥协,不抵抗;对内镇压人民革命。(2)原因:日本侵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气焰,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因此蒋介石发表这一“训话”以图欺骗人民;中共实力发展壮大,威胁了蒋介石的统治。后果及影响:使东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3)证明教材对蒋介石政策讲述的正确性;有利于深入理解“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本质与影响。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