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分析引言: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进入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66)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探索的背景:国内:(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前提。(2)“一五”计划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经验。国际:(1)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的困难,中共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印度支那实现了停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2)帝国主义的反共浪潮,须发展经济来保卫国家正因为处于这样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加之中共在探索中无经验可以借鉴,所以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与挫折,但应该肯定总的趋势是前进和发展的。“探索”、“曲折”、“发展”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一、背景:见引言二、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功探索和成就1、正确探索过程①经济建设方针确定:《论十大关系》:背景:1956年春,正当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之际,党中央就已经考虑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为此,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一方面思考着苏共二十大所引发的问题,另一方面深入调查研究,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国家34个有关部门情报汇报,毛泽东集中把他们概括十大关系,并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十大关系: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者单位和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说明:中共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共八大召开和正确方针制定做了准备。②中共八大正确决策:A内容: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总任务 经济建设方针B意义:(为什么是坚持而不是提出这个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根据“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因为,从1955年夏开始,在经济建设战线上出现了一股急噪冒进的势头,有些工业部门甚至提出“提前实现工业化”的口号,1956年5月在刘少奇主持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所以八大又作为一项重要决策坚持下来。)八大后,进一步探索主要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如何按八大方针,编制1957年建设计划和调整若干方面经济关系,其实质也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二是如何整风,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A原因:敌我矛盾基本解决:如外国侵略势力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矛盾突出反映在各个方面,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国家政治生活主题。B内容: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指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 处理方法敌我矛盾——————→专政人民内部矛盾——————→民主 = 团结——批评——团结C意义: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八大提出的正确路线,进一步阐明了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标志着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方面取得新的发展,为开展全党的整风运动作了准备。④整风运动:A原因:许多人习惯用阶级斗争组织形式和处理方法对待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有些人滥用党威信,用行政命令办事,滋长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B目的:提高马列主义水平,调动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C内容:反官僚主义 反宗派主义 反主观主义(反官僚主义第一位原因)D整风到反右派的转变(原因)1942年与1957年整风运动比较表1942年抗日相持阶段 1957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原因 在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冒进主义错误内容方式 批评与自我批评 团结——批评——团结作用 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为抗日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E影响: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前期有益于探索,后期发展成反右派斗争⑤经济上八字方针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八字方针是针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以调整为中心,整个工业、农业、商业、以及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贯彻执行,是党在这个阶段进行社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指导方针一次重大转变。⑥政治上七千人大会:A内容:总结 平反B八字方针和七千人大会意义2、十年成就:成就: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 尖端科技原因:中共领导 中国人民热情,如劳模三、十年探索时期的失误及表现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①反右派斗争必要性 ②扩大原因③表现:从人数看,受害者达55万人; 从范围看,扩大到城乡社会各方面; 从性质看,由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到敌我矛盾。④影响:见书(把知识分子列为剥削阶级)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整风运动开展的目的背道而驰。2、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①背景:A反右派斗争胜利,提高了建设积极性;B整风中,一些农村和工厂出现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②目的 ③内容 ④评价(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称为三面红旗,是我国力图在探索中打开一个新局面的标志。注意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不同。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治上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失误,即对阶级斗争问题认识上的错误与经济建设上违背经济规律而出现的曲折是交织在一起的。)自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后,“左”倾指导思想更加膨胀,于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轻率地发达起来。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 ②大跃进开展A含义(标志)B表现:农业提出“以粮为纲”口号,要求五年、三年以至一二年达到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工业提出“以钢为钢,全面跃进”的口号,要求七年、五年以至三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十五年钢产量计划,赶上或超过英国。DC高潮:中央北戴河会议是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前,对钢产量翻一翻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已经酝酿确定,但尚未形成全民运动。会后,一个以大练钢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从而铸成了已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全局性的严重“左”倾错误。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当时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认为人民公社化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规模大,人口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所谓公,指公有化程度高。由于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运动开展中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共产”风泛滥起来。④评价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在这十年中,我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存在严重的失误,政治领域的失误和经济领域的失误相互影响,政治上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影响到经济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而经济上的失误又再次影响到政治领域,1959年党又发动了一场“反右倾”的斗争。4、反右倾斗争:①背景:A总的来说是党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B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经验召开庐山会议(庐山会议目的是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纠左,初期有积极意义。)C毛泽东认为彭德怀上书是右倾的表现②表现: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③后果:政治、经济两方面类别 时间 起因 范围 评价 后果反右派斗争 1957年 整风运动确有极少数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 党内外 反右派是必要的,但扩大化是错误的 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成为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根源。反右倾斗争 1959年 彭德怀上书毛泽东,指出“大跃进”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党内 完全错误 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经济建设方针必须依据我国的国情,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