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下学期]

资源简介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一节 全国大动乱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二月抗争;刘少奇遭受迫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能力方面
(1)通过历史材料教学,培养学生概括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特点、本质的能力。
(2)通过“文革”历史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红卫兵运动”和“二月抗争”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不盲目,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的人生价值取向。
4.学法指导方面
(1)指导学生对材料做分层次处理,分析逐层展开,从材料的对比中寻找历史现象的特点,从材料的联系中发掘其共同本质。
(2)通过提供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材料,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联系起来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指导学生搜集课外历史材料和做社会调查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红卫兵运动是教学重点。它本身是一场青年学生的“运动”,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学生吸取历史教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履行对党和国家所负有的历史责任,有重要影响。
(2)二月抗争是教学的又一重点。它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奋起抗争,抗争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大革命”是否要坚持党的领导。由于毛泽东错误地支持了江青一伙,使这次党内健康力量纠正“文革”错误的宝贵努力没能成功,教训深刻。
2.难点分析:对“文化大革命”产生原因的分析是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实质又是什么 不揭出上述错误的本质,就很难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此外,林彪、江青一伙怎样利用了毛泽东的错误 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存在的思想理论误区,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又起了怎样的作用 历史地、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是“文革”史教学的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教学录像(或照片、画片等),它会把我们带回到一个“史无前例”、动荡不安的年代。(播放“文化大革命”中与“红卫兵”运动相关的内容,或出示相应相片、画片)青年学生的激情、红卫兵运动的狂热,被野心家、阴谋家所利用,由此开始了在后人看来似乎是啼笑皆非的一场悲剧,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民族的悲剧,有待我们去揭示。(板书第七章第一节课题)
一、“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师:(请同学阅读本章“导言”,找出“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文化大革命”的产生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请大家回忆:哪一历史事件,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生:(思考并做回答)
师:“文化大革命”这样一场带有全局性质的动乱,它的出现,既非偶然,又不是一朝一夕错误的发展。它是1957年后,党和毛泽东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的恶性循环、不断积累的直接后果。
请看两段材料,并思考:
1.毛泽东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壁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2.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摘自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思考:(1)两段材料表达的共同正当趋向是什么 (“左”倾)(2)材料1对“阶级斗争”问题的提法有什么不符合实际之处 (把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存原阶级斗争无限夸大,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材料2比材料1又有什么发展 (进一步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并且引向党的高层领导。为“文化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所以,“左”倾理论及其实践,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根本原因。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内容,概括“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其他原因,即具体原因)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但他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主观原因),因而被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利用,铸成“文化大革命”大错。此外,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也对“文化大革命”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客观原因)
。2.“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捕风捉影地把吴晗于1960年写成的剧本,同1961年才出现的所谓“单干风”、“翻案风”联系起来。毛泽东关于“罢官”要害问题的谈话,更使批砷人有严重的政治色彩。实际上,批判的矛头不仅是指向一个人,一个剧本,一个领域。“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堆谁也预料不到的政治大风暴即将降临到中国大地上。
生:(阅读“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文件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标志
)师:这两个文件集中体现了“左”的方针,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观点。对党内和国内政治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更把阶级斗争的尖锐性提到全国人民面前。不过,人们最初还无法确切知道这个中国的“赫鲁晓夫”到底指的是谁 此后,江青一伙控制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3.红卫兵运动
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接受毛泽东等检阅的红卫兵和群众队伍”照片,讲述这一内容应多一些感性的材料,以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毛泽东点燃“文化大革命”烈焰的一个重大措施,就是支持青年学生,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去“煽文化革命之风,点文化大革命之火”。早在6月初,北京一些中学就出现了红卫兵组织。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给毛泽东写信,并附他们的大字报《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这份“左”而幼稚的大字报意外地获得毛泽东的支持。毛泽东肯定青年学生的“造反有理精神”。在个人崇拜狂热的年代,领袖的支持就是行动的号令,红卫兵运动一下在神州大地上兴起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先后11次接见来自全国的红卫兵和群众1100多万人。林彪一再做煽动性讲话。这样,红卫兵运动也由最初的破“四旧”(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杀向社会,开展对“阶级敌人的揪斗、批判、抄家,把许多老字号店铺、街道名称改成“东风”、“反修”、“卫红”等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称呼。真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气概。红卫兵运动成为全国大动乱的前奏。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向家长及周围人了解当年红卫兵运动的情况,谈谈自己对红卫兵运动的看法)生:(自由发言,观点不限)
师:“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运动,绝大多数学生是出于对毛泽东和党的信任,是怀着“誓死捍卫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真诚信念投身这一运动的。但由于年轻、缺乏社会经验和政治上幼稚,一经煽动,表现出狂热和盲动。后来,在“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中,他们经历了不同的曲折人生,提高了觉悟,从积极参加转而消极观望,一部分人进而抵制,因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红卫兵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特殊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给党、国家造成破坏,也给青年人本身带来伤害。
二、“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
1.“全面夺权”
师:1967年1月,由张春桥、姚文元策划,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一批“造反派”组织,夺取上海市党、政各级领导权,即所谓“一月革命”。毛泽东把这一事件称作是“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里夺权,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这样的定性,是否符合实际 夺权是革命之举,还是对历史的嘲弄 他们是在夺哪个阶级的权 生:(思考、议论,不一定要求回答)
师:林彪、江青利用毛泽东的权威,在全国煽动“踢开党委闹革命”,夺权大风暴席卷大江南北,派系斗争此起彼伏,全国陷入空前大混乱中。
2.二月抗争
师:全国性的动乱在迅速缦延。林彪、江青一伙想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引入军队,贺龙等功勋卓著的军队高级领导被揪斗、打倒,甚至被迫害致锴,引起为新中国诞生出生入死奋战多年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忧虑和震怒。这种忧国忧民之心和对林彪、江青一伙义愤之情,终于导致1967年2月前后,他们在党和军队的高层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和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因为2月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斗争影响更大,故被江青一伙诬蔑为“二月逆流”。
生:(阅读教材二月抗争的内容及所引资料,与老师共同总结二月抗争表现出来的三个要害问题及其影响:①搞“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②该不该把老干部统统打倒;③要不要保持军队稳定。这三个问题都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大问题)师:这么多老同志,在党和军队高层会议上义正辞严,当面斥责“文革小组”,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仅有这一次。江青一伙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卑劣手法,使毛泽东偏听一面之词。他不能容忍对“文化大革命”直接否定。老帅们受到无端压制和批判。此后,中央文革小组基本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
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二月抗争的起因、性质、影响等自由发表看法)
师:广大党员和人员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就有抵制和斗争。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由不理解而怀疑,由不满而斗争,老一辈革命家实际上是他们的代表和代言人。但二月抗争又一次被压下去。如果联系到“文化大革命”兴起时,以彭真为代表的党内健康力量曾试图扭转“大批判”的错误方向,把批判限制在文化学术范围内,但没有成功,反而被打成反党集团的情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党内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努力一再受挫,野心家、阴谋家一再得逞,“天下大乱”看不到“天下大治”迹象……这究竟仅仅是个人专断的结果,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制度原因
生:(思考、相互交流看法)
3.刘少奇冤案
师:毛泽东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刘刘少奇归结为资产阶级司令部代表人物,正符合林虎、江青打击迫害老干部主要目标——彻底打倒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他们一是四处搜集有关刘少奇的所谓“反革命罪行”材料,二是公开发动批斗刘少奇的所谓“革命大批判运动”,煽动数以万计的人们“揪刘火线”,围困中南海,冲击国务院。从而造成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被打成“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党,1969年在河南开封含冤去世。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
师:本子目内容因课时限制,不宜展开讲解。这里提供著名作家冯牧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段议论,或可对学生有启迪)“历史证明,生活的进程是不会按照人们的主观臆想和如意算盘而发展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这场狂热的运动所付出的代价,是过于沉重了。上千万的纯真无瑕的青少年,在艰苦的劳动中和坎坷的遭际中,也许获得了某种有利于他们思想和体力成熟和发展的收益;但是,一个无可回避和无可补救问题是: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在他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是富于才能和理想、甚至是在某方面才智过人的),却因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继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也就丧失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潜力的机会。”
生:(课后向父母亲友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情况)
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阅读与思考”练习的“五一六通知”内容)首先向学生说明这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然后让学生结合思考题分组讨论。讨论围绕“通知”“左”的倾向,举证表现,分析特别和实质。具体思路是让学生从材料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应鼓励学生跳出思考题局限,独立寻找思考点。
下面列出一些思考点,教师可视学生讨论情况酌情选用。没有涉及到的思考题留待课后学生继续研讨)
(1)联系“二月提纲”内容,可以看出“五一六通知”把学术问题统统认定为创级斗争、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表现。
(2)《通知》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文化学术领域,继而引向政治领域和国家机关,甚至直指中央高层领导。
(3)《通知》以“星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为例,警示党变修、国变色的危险情况,论证“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这是极度夸大敌情,严重脱离实际。
(4)《通知》想要通过以夺权为特征的“文化大革命”来达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这种极端错误的判断,必然造成自己打乱自己,混淆是非和敌我的恶果,酿成全国大灾难
师:全国性的动乱已经形成,“文化大革命”的发展也到了关键性的十字路口:是可以摘取“胜利”果实了呢 还是有更为尖锐、复杂的斗争在后头 对此,毛泽东有他自己的考虑。(请同学们课后每人搜集1至2项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材料,文字、图像、实物均可。要求:与课内知识有联系,典型、能说明问题,有教育意义)
北京市第四中学 李明赞
【简评】人们普遍对“文革”记忆犹新,它是我党“左”的错误发展极端化的结果。科学地认识这一历史是整个教材的难点之一。执教人以下作法化解了教学的难度。
一、选用了关于“文革”的照片、画片、录像等直观性材料,触目惊心的历史情景利于学生从现象发现本质的东西
二、发动学生在课前向家长及周围人了解“文革”的历史,师生共同创设了进行深层次理性分析的新情境。
三、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文化大革命”简史》等著作中选摘了文字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认识文革的本质。上述作法的意义不仅仅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逐步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
第二节 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林彪 反革命集团;“九一三事件”;国民经济的破坏和复苏;“批林批孔”运动;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四五”运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教材“表格数学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阐释表格型材料的能力。
(2)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是否是真正的群众运动”的讨论教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四五运动诗词”为教学,挖掘历史素材的文学底蕴,使学生感受史迹陈情的激励,凝聚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意和政治责任感。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九一三事件”教学,指导学生采用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直接(后果)与间接(作用)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对毛泽东历史功过评价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划阶段、分方面,既要两点论,又要重点论的历史人物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九一三事件”是教学重点。它是林彪反革命集团热力晋性膨胀的必然结果。事件本身即是对“文化大革命”从理论到实践的否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野心家、阴谋家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2)“四五”运动是教学的又一重点。它是全国人民奋起抗击“四人帮”反革命活动的集中体现,为粉碎“四人帮”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学习它可以加深学生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理解。
2.难点分析:对“文化大革命”及对毛泽东本人的评价是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有亿万群众参加,为什么又说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对学生自身成长和国家发展前途关系重大,必须澄清。
课堂教学设计
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的动乱情况:从红卫兵运动到全面夺权、打倒老干部、全国动乱的形成,这一切都给阴谋分子、野心家篡党夺权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
师:1968年末,毛泽东在“造反派”全面夺权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开始考虑如何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了。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林彪、江青借“文化大革命”窃取巨大权势的反党阴谋集团,在没有完全达到篡党夺权目的之前,是不会善罢甘休的。1969年4月,党的九大在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的气氛中召开。林彪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林彪、江青帮派骨干占半数以上,使他们部分地实现了篡党夺权的野心。但是,他们的野心是没有止境的。
生:(阅读教材,了解林彪生平及其权势攀升情况)师:1970年8月,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会上,林彪一反善于迎合毛泽东的常态,用设国家主席一事向全会发难,抢班夺权的马脚一下子显露出来。毛泽东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对林彪集团的阴谋活动予以压制。林彪妄想当国家主席、用“和平过渡”的办法篡权活动受到沉重打击以后,铤而走险,准备采取武装政变的方式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反而加速其灭亡。
2.“九一三事件”
生:(看教材“林彪外逃机毁人亡”照片。阅读教材“九一三事件”内容,或听教师介绍事件过程)师:“九一三”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对当时人有哪些警醒、对后人有什么教益呢 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偶然因素、还是有内在的必然性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不对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林彪集团地位显示赫,为什么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这些令人震惊的事实,促使人们不能不严肃思考。
生:(针对上述问题,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表面现象与内函本质、个人或小集团与群体或人民、直接后果与间接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师:“九一三事件”看似偶然,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实践的必然结果: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大批忠诚党和人民的老干部被打倒,各级党组织瘫痪等等,必然给野心家提供施展诡谲伎俩的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错误的根本点在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林彪集团图谋加害的是毛泽东个人,面对的却是全国人民。所以阴谋一旦败露,必然身败名裂。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是党和人民的胜利。但是,这个胜利却促使更多的干部、群众从个人崇拜的狂热中清醒过来,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二、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国民经济严重破坏
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1966~195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表”,了解国民经济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大幅度下降的情况。提示学生分析1966年国家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的原因是1962年以来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成果)请大家思考:“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在“文化大革命”的条件下能否真正把生产促上去
生:(思考或做答
)2.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和“批林批孔”运动
师:林彪集团的覆灭,客观上为纠正“文革”极左错误提供一次机遇。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党内健康力量,在当时特殊复杂的条件下,尽力抓住这一历史转机,引导国家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
生:(阅读教材,找出周恩来纠“左”努力的政治、经济措施。分析“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表”加深对“到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的局面”一句的理解)师:但是,毛泽东未能充分领悟到林彪事件的教训,坚持“左”的错误。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开,江青集团在党中央的势力大增。会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他们把实际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当作篡权的最大障碍,掀起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国民经济再席遭干扰。
生:(阅读教材小字,辨析“批林批孔”运动的真实目的)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师: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力挽危局的整顿,涉及的领域有工业、农业、军队、科教和文艺。整顿从铁路运输开始,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
生:(看“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表”,将表中“工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两项与1966~1968年表格相同内容比较,分析国民经济起伏状况,形成“1975年是‘文革’期间经济发展较好一年”的认识。)师:整顿的成果实实大,人民群众看的是实践效果。当事实与谎言碰撞到一起时,谎言总是不攻自破。
三、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师: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不能不触及“文革”所实行的许多错误政策,不能不逐步发展为对这些错误政策的系统纠正。对此,广大干部、人民拥护,而“四人帮”顽固反对,也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一场针对邓小平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突如其来,刚刚稳定的局面又陷入混乱。
2.“四五”运动
师:1976年1月,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噩耗传来,举国悲痛。“四人帮”控制的舆论工具严密压制对人民悼念活动的报道。11日,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肃穆在十里长街,洒泪为总理灵车送行。新华社记者含泪写成长篇报道,竟被姚文元一刀封杀,不准发表。而“四人帮”控制的《文汇报》发表文章,赫然登出“党内那个走资派要把被打倒的至今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扶上台”的恶语,明目张胆地攻击周恩来和邓小来,激起人民的无比愤怒。数日之内,《文汇报》接到抗议电话1000多次,抗议信和抗议电报420多封。可是,张春桥等人公开嘉奖《文汇报》。消息传出,人民的怒火再也无法遏制。“四人帮”压制和反对人民悼念周恩来,成为“四五”运动的导火线。
生:(阅读教材,了解“四五”运动的概况和意义)
师:可出示一些当时的悼念诗词,组织学生朗读。这里提供两首:“神州欲变,风雨已迷天,昏星暗月,红水当空已难显。……妲己想统赤县,自称武则天。长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在人间。”诗词带有强烈感彩和政治倾向,抒发难以明言的内心所想。针对姚文元放出“清明节是鬼节”、“送花圈是四旧”的压制性言论,有的诗词问道:“谁说清明是四旧 谁说清明习惯臭 年年奠祭我先烈,今发禁令何理由 莫道《文汇》亮鬼火,自有人民写春秋。寄言魑魅慢猖狂,勿学林贼把命丧。”
师、生:(共同概括“四五”运动的特点和实质)“四五”运动是全国人民抗议“四人帮”反革命活动的集中表现,是在党的正确领导(通过党员个人和基层党组织的活动体现出来)下发生的。斗争的表现形式是悼念周恩来,斥责“四人邦”,而实际上表明人民对“文化大革命”极“左”错误的反对,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的拥护。
3.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师: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后,江青集团加紧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10月,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举国欢腾,大快人心。
4.“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恶果
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教材关于“文化大革命”性质、严重后果的评述。然后自由发表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及评价)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1)“文化大革命”曾经被称颁为“伟大的革命群众运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不是贬低了群众,否定了群众运动 (认识要点:“文化大革命”从表面上看,确有亿万群众参加,轰轰烈烈,但深究共实质,它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群众运动。真正的群众运动应当反映和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克服困难局面,出现全面高涨。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正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这种形势下,却去发动群众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显然同中国的客观历史进程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人们把“文化大革命”的“群众运动”称为“运动群”,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寓意深刻的)
(2)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功绩和晚所的错误 (认识要点: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领导新中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他关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正确重大理论和决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晚年关于阶级斗争的“左”倾理论,导致他在60年代中期对中国形势作出错误分析,认为中国已经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他从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观点出发,发动了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总的看来,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团智慧的结晶,它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师:正像历史的进步往往伴有历史的曲折一样,历史的失败也会从历史的进步中得到补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终于在“文化大革命”的阵痛中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