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讲义[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古代史讲义[上学期]

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史
先   秦
章节的复习方法:
(一)、奴隶社会部分:
形成——发展——鼎盛——瓦解(理清线索):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
(二)、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民族融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科学文化。
章节线索特征:
(一)、民族方面:华夏族主干形成和融合趋势。
(二)、经济方面:
(1)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商)
(2)手工业内部分工基本完成,西周时,后世主要手工业均建立
(3)全国性商业市场形成,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封建城市产生。
(4)经济重心已经形成。
(5)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三)、政治方面:
(1)王位世袭制确立。
(2)县制的出现;“尊王攘夷”的华夏共主思想形成,对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文化方面:
 (1)成熟的独特的甲骨文出现。
 (2)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几乎都已出现。
 (3)文化的各个具体方面都有了代表人物或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伟大诗人屈原及作品《离骚》,中医传统诊法。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都城:(阳城);建立者(禹);
疆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地位: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灭亡:A根本原因:夏桀的暴政;促成的原因:“成汤革命”;灭亡:约前1600年,商汤灭夏。
2.商朝的兴衰: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都城:(亳、殷、朝歌);
建立者:(汤)。
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商朝末年,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史称“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分封制: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燕、卫、晋、齐、鲁、宋)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公元前9世纪,周厉王残暴剥削百姓,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不来朝贡,战争连年,国力贫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二.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背景:周王室衰微。
目的:为了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控制其他诸候国。
原因:①周王室衰微②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实力增强③狄人南下,楚人北上,与中原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可乘之机。
作用:①春秋争霸促进了各国改革,发展生产力②争霸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统一提供了前提③争霸使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④争霸削弱了奴隶贵族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发展。
表现: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齐桓公称霸。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世纪初,楚庄王称霸;春秋晚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称霸。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
评价:A、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的意义。
B、保持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
C、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D、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于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E、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成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2.民族融合: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华夏族与北方的匈奴、东胡,西方戎、南方越族等融合。过程: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作用: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①农业:A、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春秋时,铁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铁农具广泛使用,铁器时代的到来。B、水利灌溉:春秋:桔槔、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②手工业:A、(纺织业)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B、(冶铁业):春秋战国时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C、(青铜器):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金银错和雕铸艺术。D、(漆器):战国时出现夹纻技术;E、(酿酒业):商周时,已很发达。春秋战国时,用曲造酒。F、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③春秋战国: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④战国时:临淄、邯郸、郢。
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四.先秦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②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政治思想方面,孔子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晚年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2.百家争鸣:
出现的原因:
A、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产生;
B、政治上,王室衰微,世家大族消亡,新兴势力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
C、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自由的学术风气和各国宽容的学术政策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诸子百家”出现。
条件:A、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B、社会的大变革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
 C、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D、诸侯纷争和尚未建立统一观念形态的宽松局面提供了可以发展不同主张的社会环境。
代表: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包括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的墨翟和法家的韩非子等。
影响:演绎出群星灿烂的时代,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辨、讨论的学术风气,影响后世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文学和艺术:
①春秋战国时:
A.《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对于了解春秋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有很大参考价值。
B.屈原的“楚辞”,《离骚》、《九章》、《九歌》;1953年列为世界名人。
②诸子百家的散文
A.老子的文章具有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抽象的哲理
B.墨子的文章推理与叙事相结合。
C.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游扬雄肆,令人钦佩
D.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是诸子散文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秋水》、《逍遥游》。
E.韩非子的论说文,善于用寓言比喻现实,《五蠹》
③艺术:
A.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壁画、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
B.青铜器的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C.音乐:全套编钟和其他乐器
4.天文和物理:
(1)《春秋》记载,前613年,“有星孛入北斗”比欧洲早600多年;确定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2)战国时的《甘石星经》
(3)《墨子·墨经》中有杠杆原理、浮力理论等“《墨经》光学八条”。
5. 扁鹊:四诊法,“脉学之宗”。
秦  汉
复习方法:(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索)
(一)概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方面的变化、特点,提高学生概括、比较、归纳、认识能力。
(二)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评价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等君主的统治政策。
(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秦暴政而亡和汉初统治政策的调整。
(四)、比较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和两汉统治的异同,提高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规律。
线索特征:
总体特征: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1) 政治上:
1. 开创了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刺史制、察举制、郡县制,封国制不断发展)
2. 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
3. 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
4. 对外交往的发展。
(二)、经济:
1.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2.秦朝实现国家统一。
3.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4.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
5.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三)、文化:
1.秦汉文化具有突出的特点。
2.科技成就突出出现了许多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
3.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
5.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6.史学、文学、雕刻和绘画成就突出。
一.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1.秦朝的统一
①条件:
A、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B、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C、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民强,实力雄厚;
D、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
②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统一越族,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击退匈奴,修长城。
③意义:结束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因素:
(1).社会经济的发展;(2)、人民渴望统一;
(3)、民族融合加强;(4)、统治者的正确决策;(5)、意识形态的作用。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第二,建立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经济方面:第一,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修驰道。
文化方面:第一,书同文;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意义;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统一,以及
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⑴社会根源:①理论来源: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如韩非子的思想]为之提供了理论来源。②政治根源: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秦统一全国后需要强化国家机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以巩固统一、维护统治。③经济根源: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因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⑵主要内容:它包括两层含义即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就皇帝和中央政权而言,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帝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专制主义就是指导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即全国的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秦朝通过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⑶基本特点:①下级服从上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皇权是至高无上的。②聚集众多分散的、微薄的生产力(如人力、物力、财力等)合成较大的生产力量,从事一些较大的建设,如修筑长城、开凿运河等。
⑷发展过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正式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新发展于元朝,空前强化于明清。
⑸深远影响: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当代和后世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①它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②它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往往带来统治的腐朽黑暗,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之一。
2. 秦末农民战争
1 原因:(暴政)第一,徭役繁重;第二,刑罚严酷;
第三,赋税十分沉重;第四,土地兼并严重。
2 经过: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反秦斗争;前207年,秦灭亡
3 意义:迫使汉初统治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思想基础。
三.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推恩令”,“附益之法”。
2.察举制:察举制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东汉时,注重孝廉一科。乡举里选→门第族望
3. 编户齐民: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轻,人口税和更赋重)
西汉初期三大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西汉初年,面临的三大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经济贫困、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
⑴经济贫困。产生原因:秦的暴政和长期战争[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解决措施: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息”,采取了轻徭薄赋慎刑和重农抑商等措施,以增加农业劳动力,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
⑵王国问题。产生原因:一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这是王国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二是汉初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做王,想借此确保刘家天下,结果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政权的巩固。封国制的存在是王国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解决措施:汉初,高祖和景帝,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颁布“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等。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⑶匈奴威胁。产生原因:秦汉之际,北方匈奴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匈奴不断南下进攻,威胁西汉北部边郡的安全;而西汉经济困窘,国力有限,不得不与匈奴“和亲”。解决措施: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被迫迁徙漠北,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
怎样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产生根源: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恢复发展后的变化。③当时儒学代表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的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⑵思想核心: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的意君临天下,受命于天而进行统治,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⑶思想实质:董仲舒的新儒学实质是外儒内法,思想专制,是为维护封建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提倡儒家的德治、礼治和人治,提倡等级观念和道德规范;通过强调法治,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从而使儒法两家揉为一体;再辅以“天人感应”的观念论证皇权的神圣性,为加强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
⑷深远影响: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②汉武帝采纳后,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③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了两汉神学迷信的长期泛滥。④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⑤长期以来,它束缚了人民的思想,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四.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匈奴的兴衰:公元前3世纪铁器传入;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与汉的和战(和: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和亲”和“昭君出塞”,其实质是政治联婚,是民族间和睦友好的表现。战: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如何认识西汉的“和亲”政策?
西汉时,汉与匈奴相处分为三个阶段:一、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的“和亲”;二、汉武帝时的兵戎相见;三、“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
“和亲”政策是西汉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西汉初,匈奴南下。在反击匈奴受挫[白登之围]后,汉政策长期实行和亲政策。对此,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①否定。认为西汉初年的和亲是以匈奴的忍辱退让,是一种屈辱的政策,且结果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②肯定。认为和亲政策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加强了民族间的了解与交流,导致了民族间和和解与融合。③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完全否定。和亲从根本上说,是为西汉统治者自身统治目的服务的,是属于政治联姻,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④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将和亲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有的是在战争时期实行的,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是在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虽有屈辱性,但却是明智的、有效的,应予肯定;有的是在和平友好的时期实行的,如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不像汉初那样有屈辱性,且积极意义巨大,应予充分肯定;有的纯粹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是为了联络西域,同抗匈奴,这实际上是一种外交策略,不应夸大其作用。因此,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对其评价了应区别对待。但一般来说,其结果都有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削弱民族偏见,有利于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判断与评价中国古代民族战争:
判断民族战争的性质(1)看它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是否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2.张骞通西域:
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经过:前138年,前119年。
意义: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前60年;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汉明帝时,班超开始经营西域。
3.西南夷与百越:汉时,在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主要的如夜郎等,当时统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百越: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总称“百越”,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如何看待秦汉的民族关系问题?
1.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2.秦汉时,民族间有战有和,从总的趋势看,民族间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是主流。
3.民族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战争。
五.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朝鲜输入中国的有檀弓、果下马;中国输往朝鲜的铜镜、漆器及铁制生产工具。
2.与日本的关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往来(2)与大秦的关系:97年甘英出使大秦,但只到波斯湾。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送给东汉皇帝。
4.丝绸之路:西汉以前,中国的丝绸经西北少数民族转到中亚、印度半岛,张骞通西域后,大量的丝帛锦绣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宝了输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和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传入。
“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出发,经印度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沿岸诸国,最远到印度半岛南端,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问题上探索
秦汉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与巩固统治问题上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首先,从统治思想上看:秦朝主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西汉初年,推崇黄老思想,实际上是道家的“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指导治国;从汉武帝开始,采用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其次,从统治政策上看:从秦的暴政到西汉的文武兼用、休养生息政策。第三,从国家制度上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脉相承,而地方行政制度则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秦否定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郡县制,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到西汉中期,统治者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逐步取消了分封制。
关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
⑴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概况、原因、表现及影响。
概况:民族交往,特别是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重大发展,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策开明。
表现:①民族联系形式多样,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战争、和亲、迁徙、互市等。②边疆管理进一步加强。如秦朝平越族、击匈奴,加强对西南和河套地区的控制,还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理;两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③边疆开发进一步加快。如秦兴修灵渠、开发岭南;张骞通西域后,两汉对西域的经营和开发;汉武帝时,对西南夷和百越的交往,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①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随着各民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加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一些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理,如西域和西南地区纳入西汉版图。②增进了兄弟民族间的情谊,促进了民族融合。一些少数民族逐步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与汉族的融合得到加强,如南方的越族。③促进了中原和边疆各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民族关系的加强,一方面使中原和汉族先进的文化技术传入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大大促进了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的物产传入内地,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生活。④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如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开辟了中外交通新纪元,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⑴原因与含义: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一直奉行的基本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
⑵产生和发展:产生于战国时期,最早在魏国李悝改革中有所体现;之后,商鞅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付诸实施、大力推行;到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最为突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想把它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⑶实质与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的经济基础。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不同时期其历史作用是不同的。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秦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雄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与发展。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兴盛起来。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统治者继续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对立起来,并利用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一系列的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清政府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等。这就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因此,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秦亡汉兴的原因
⑴建立背景不同。秦朝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而来,是在消灭六国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统治带有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而西汉是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后建立的,刘邦亲历了农民战争,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⑵统治政策不同。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罚的残暴统治,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西汉推崇黄老思想的新儒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发展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⑶统治的物质基础不同。秦朝是通过兼并战争灭六国、实现统一,又采用军事征服手段加强对统一国家的管理;西汉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为国家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⑷修建大型工程的目的和作用不同。秦朝大兴土木,如修阿房宫、筑骊山墓、建长城等多为政治目的,结果劳民伤财,影响生产,激化矛盾;西汉的大型工种,如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等多为经济目的,结果化害为利,造福于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⑸秦汉在对待王国贵族和割据势力、处理民族关系、思想文化方面也有差异。⑹皇帝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不同。
六.秦汉时期的文化
1.秦汉文化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3)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4)气势恢弘。
2.科学技术:
①天文学:西汉的“太初历”;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最早的科学解释,地动仪早欧洲1700年
②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③医学: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药物学著作。
华佗的麻沸散,早西方1600年。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④造纸术:A、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B、东汉时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C、造纸术4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3.哲学与宗教:
①董仲舒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②东汉时王充的《论衡》; ③佛教传入:西汉末年佛教从中亚传入;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建洛阳白马寺。④道教的产生: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当时道教和主要经典。
4.史学与文学
①《史记》(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汉书》(叙述了西汉一朝历史)
②汉赋:西汉的赋,气势恢弘、篇幅一般较长;代表作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的赋现实感强,篇幅较短,代表作有班固《两都赋》
③乐府诗: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行》。
5.雕塑与绘画:雕塑成就辉煌,秦砖汉瓦。绘画艺术丰富,壁画、帛画、木刻画;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
归纳秦汉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1)、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稳定;(2)、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3)、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4)社会经济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
复习方法 :
(一)、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痛苦;另一方面,却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总的特征:封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受了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受新考验的时期。
(二)、复习政治部分要注意分析政权更替的类型、分裂与统一的关系,注意重点人物和重点事件的作用,并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民族融合方面先理清基本史实,再概括出其类型、影响;
(四)、经济史要抓住江南经济发展这个重点,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五)、复习文化史要注意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理论。
最后还要运用正确的理论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残酷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时代”。
线索特征:本单元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约37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分裂、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一)、政治方面:
1.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称霸一方的军事集团。这是东汉以来分散的封建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各军事集团相互割据混战。3 世纪,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2.西晋仅有30余年的短期统一。东晋时,北方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连同西南的成汉政权,先后建立十六个割据政权,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3.东晋以后,南方宋、齐、梁、陈四朝代,史称南朝,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史称北朝。
(二)、民族关系方面:
这一时期,三百多年间,各政权间战争频繁。北方五族内迁,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是历史的进步。
(三)、经济方面:
这时期,由于各政权对发展经济的重视,各族人民的交往,西南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四)、文化方面:
1.宗教思想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当时的社会局势下,得到广泛流行。道教得以进一步改造和发展,变成了地主阶级的宗教。佛教盛行,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同时也引发了理论上、政治上对佛教的斗争,出现了范缜的《神灭论》反佛学著作和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运动。
2.反映南北经济发展科技成就的有祖冲之的圆周率和《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这一时期的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都带有士族制度的特征,特别是史学的重门第、重名教、重文献资料的整理注释的特点,文学上以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北方民歌为代表。反映北方战乱的诗歌——北朝的《木兰辞》等。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2.江南经济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原因:A北民南迁;B民族融合的加强;C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3.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2)兴修了水利;(3)开发了边疆地区。
4.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
(1)纺织业:曹魏的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有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锦。
(2)治炼业:北魏时相州的军刀;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灌铜法。
(3)陶瓷业:南方的青瓷;北方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4)造纸业: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5)商业:北方商品经济缓慢,南方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5.均田制:
⑴条件:政府掌握大量土地[前提];民族融合;渴望安定,恢复生产;政府财政困难。⑵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⑶作用: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直接];增加了政府收入[直接],为隋唐繁荣打基础。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①数学:三国时,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南朝时祖冲之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缀术》。
②农学:《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
③地理学:西晋裴元秀《禹贡地域图》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道教与佛教:
①道教: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神仙体系。
②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危害严重。(第一,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第二,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第三,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如何看待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⑴盛行的原因:①社会的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人民容易接受宗教,这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适宜的土壤。②佛教自身的欺骗性。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它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广大劳动人民很容易被欺骗和麻痹。③统治阶级提倡和支持。封建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自身统治,也大力提倡和支持佛教。
⑵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很多,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有信奉佛教的;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且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⑶佛教的影响:①加重了人民思想的愚昧,消磨了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②汉有解脱人民灾难,反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③修建佛寺,耗费大量财物。④佛寺广占田地、侵夺百姓,寺院经济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⑤出现了反佛教思想(如范缜的《神灭论》)和反佛教斗争(如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灭佛)。⑥同佛教相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
3.唯物论思想家:南朝齐梁之际的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
4.文学和艺术:
①文学(承上启下的文学):
建安文学: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
田园诗:东晋的陶渊明《归田园居》《桃花源诗》
山水诗: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
民歌:《采桑度》、《敕勒歌》、《木兰辞》
②艺术(大放光彩的艺术):
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曹魏时的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的“二王”
绘画:三国时的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关于民族融合
⑴含义: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频繁交流和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同化现象。
⑵表现:民族差异、民族隔阂消除,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趋向一致。
⑶实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民族融合就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被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所同化,最后丰富了民族内涵,促进了民族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从直接的民族取向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
⑷形式和途径:民族迁徙(自然迁徙,政府移民),各族人民联合反压迫斗争;各族人民友好往来(杂居通婚);少数民族汉化政策(统治者的改革)。
⑸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民族矛盾和民族融合并存。民族迁徙的特点突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尤其是少数民族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加快封建化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
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一是民族矛盾突出。少数民族同汉族统治者的矛盾:如内迁民族同西晋统治者的矛盾。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如十六国政权之间争夺、晋秦之战。各族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矛盾:如前秦内部汉族、鲜卑族、羌族等各族人民反对氐族贵族压迫,希望摆脱氐族统治;少数民族贵族同汉族政权的矛盾:如匈奴贵族反晋、灭晋等。民族矛盾尖锐也是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但民族矛盾不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而且往往是在各族人民同上层统治者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交流。
二是民族迁徙。三国时,吴国境内的山越族,从大山迁出;西晋时,西、北边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大规模内迁至甘肃、陕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而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民的大量南迁也是很突出的特点。民族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三是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三国时山越族同汉族共同开发江南,加强了联系;吴国还加强了同夷州的联系;蜀汉开发南中,加强了同西南各民族的联系。西晋西部北部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后,同汉族杂居相处,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生产技术,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学会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民族融合的加强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融合是推动统一的有力因素之一。
如何认识士族和士族制度的兴衰演变
⑴兴衰过程: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门第为标准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它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隋唐时瓦解。
⑵形成和发展的原因: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并占有大量田地人口,形成了“累世公卿”的豪族。这就为士族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②东汉末年以后,国家分裂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为士族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而士族地主的雄厚经济实力,又为皇权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支柱”。③曹丕称帝后,创立九品中正制,便利了士族地主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进一步促进了汉魏之际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晋以后士族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它为士族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政治保证。④西晋建立后,出身于士族的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笼络和宽容政策,形成了门阀政治。⑤东晋和南朝前期,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壁垒,士族地主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而受到影响,他们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
注意:士族的形成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⑶衰落与消亡的原因:①南朝后期,士族地主虽身居高位,却无实权,再加上自身的腐朽,缺乏政治、军事的统治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士族势力走向衰落。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和农民起义的打击,了削弱了士族地主的统治力量。③庶族地主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兵乱中乘机崛起,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力称帝。④隋唐时期,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有力地冲击了士族制度,使其在政治、法律上最终消亡。⑤唐末的黄巢起义进一步摧垮了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和士族制度。
注意:士族的极端腐朽性决定了士族制度的必然衰落。
⑷影响: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政治上直接威胁和削弱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士族的寄生性是封建地主阶级腐朽性的集中表现,其腐朽堕落的生活作风,败坏了社会风气,阻碍了社会进步,对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隋 唐
复习方法:
本章包括隋、唐历史的兴衰以及隋唐时期的典章制度、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内容,复习本章时要注意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应理清封建社会盛衰的历史,深入分析隋唐盛衰的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注意联系思想教育主题。要注意本时期几个重要人物如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要概括其统治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
(二)、根据隋唐经济发展的史实,概括其特点,运用继承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分析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总结其经验,并正确评价各项经济措施。
(三)对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史的复习,应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同时,注意分析上述内容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形成从一种社会现象向另一种社会现象迁移的能力。
线索特征: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外交频繁;文化发达。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一)、政治: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扩大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唐朝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积极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中央出于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更加混乱,专制集权遭到削弱,封建剥削超过了农民的承受限度,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统治瓦解。
(二)经济:
1.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使隋朝经济一度繁荣。
2.唐朝前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轻徭薄赋,把对农民的剥削降低到农民能够承受的限度,封建经济发展和繁荣起来。地主庄园普遍建立,这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由于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被迫实行两税法,我国赋税制度有了重大改革,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三)民族关系: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对外关系:
唐朝时,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政府采取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同亚、欧竺各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这密切了同亚、欧等各国的联系,对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五)文化: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隋唐时期的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光耀千古;体育活动也空前活跃。唐文化泽被后世,影响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
一、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原因:A民族融合加强;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C、隋的强大;D、陈朝的腐败。
经过:589年灭陈。意义:结束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
如何认识隋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
⑴必然性。①人民要求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这既不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也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因此,实现国家统一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②民族融合加强: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趋于缓和、消失,南北统一的条件逐渐成熟。③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和江南的开发,使南北经济相互交流,趋向平衡,这就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④隋的改革和强大:隋建立后,隋文帝“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加强军队建设,做好渡江灭陈的准备。⑤陈的腐败和衰落:陈朝因政治腐败而日趋衰落,且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因此,从上述原因和条件看,隋灭陈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⑵进步性。①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再度走向统一,并维持了320多年。②为隋朝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可见,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③对后世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在统一和巩固统一中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并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A、文帝时,修建大兴城,炀帝时,建东京洛阳。B、大运河的开凿:目的(解决粮饷北运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时间:(605~610年);工程:(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意义:(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
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A、暴政:繁重的徭役、兵役,严刑酷法。B、隋末农民战争:长白山起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C、隋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杀,隋朝灭亡。
比较秦、隋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
①都是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都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秦完成了中国封建制历史的第一次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长期分裂局面。隋的统一,结束了300多年的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
②都创立了一些新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被后世所沿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秦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文字等措施。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
③都建有闻名于世界的伟大工程。如秦的万里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等。
④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开发,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如秦始皇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又南攻越族,统一珠江流域。隋炀帝派人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⑤都实施了暴政。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把人民逼上绝路,导致秦末和隋末的农民起义。
⑥都是短命王朝[历二世而亡]。在统一朝代中秦是最短,15年而亡。隋朝的命也不长,统一后才29年就灭亡了[共37年]。灭亡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暴政引起全国农民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导致崩溃的。
⑦都是短暂的但却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朝代,之后都出现了一个强盛的王朝汉朝和唐朝。两朝末年的农民战争都教训了新的统治者,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促进繁荣,如西汉前期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空前繁荣,唐前期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
不同点:
①所处时代不同。秦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隋处繁荣阶段。
②建立政权方式不同。嬴政是在继承秦国王位后,励精图治,兼并六国而统一;杨坚则以北周外戚身份代周称帝,之后灭陈统一。
③开国皇帝的治国重点和时代影响不同。秦重政治;隋重经济。
④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隋朝实行科举制。
秦与隋的相似之处:1、都是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的朝代。2、都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沿用。3、都有闻名世界的伟大。4、都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5、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6、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被迫实行宽舒政策,出现繁荣局面。
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
(2)贞观之治:
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政绩:
政治方面:一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二是革新政治。
经济方面:一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二是戒奢从简。
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如何认识和理解“贞观之治”
⑴概念和性质: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历史上把唐太宗时期的繁荣局面称为“贞观之治”。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⑵原因和条件:①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②隋的基础建设、制度革新和经济繁荣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杰出的才干、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开明的政策措施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④民族关系的融洽、对外交流的频繁和科技的进步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创造了当时的经济繁荣。
⑶内容与措施:第一,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唯贤是举”、“量才授职”,使国家人才济济、贤相名将辈出,政府机构精练、办事效率高。善于纳谏,使臣下直谏蔚然成风,下情上达,避免决策失误。 ②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③重议门第: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皇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第二,经济方面。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纳绢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②戒奢从简:提倡节俭,减轻了社会负担,亦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政风廉洁。第三,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兴办学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第四,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华夷一体思想指导下,坚持反击突厥的侵扰,注意保存少数民族部落体制,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这些都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⑷影响与评价: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政治经济制度、用人政策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的持续发展和“开元之治”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力求长治久安,但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上的。
5.武则天的统治:A、政治:广揽人才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B、经济:重视发展农业。C、发展科举制度。
6.“开元之治”:
A、概念:唐玄宗前期,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进入全盛时期。
B、政绩:第一,选贤任能,改革吏治。第二,大力发展生产。第三,限制佛教。第四,实行募兵制。第五,大兴文治。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1.三省六部制:A隋文帝时创立,唐太宗时完善。B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C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如何认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⑴含义:隋唐时形成和完善的中央官僚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层决策。特点:使相权一分为三。
⑵历史沿革: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因其具有积极作用而被历朝所沿用。①建立于隋朝。隋建国后,在承袭和综合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等中央官制的基础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加强中央集权。②发展、完善于唐朝。唐太宗时,继续沿用并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范围。③沿袭至清末。隋唐以后历朝基本上沿袭了这一制度,虽名称变,但其实质没有改变,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末。
⑶职能划分: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它们分别是决策、审议和执行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品级、权力各不相同,都有其明确的职责。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免、升降等,位列六部之首;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财政等,最为富有;礼部主管礼仪、祭享等,最为清贫;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法律、刑狱,工部主管工程建设。后人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分别形容户、吏、刑、兵、礼、工六部。
⑷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们之间相互牵制,互相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各有分工,这就使秦汉以来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长官品级较低,这便于皇帝控制,防止大权旁落,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④但是,中央各部门、各官吏之间互相制约和相对独立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审议、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他们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这虽然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2.科举制: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明经科)→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作用:A、抑制门阀;B、扩大了官吏来源;C、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D、加强中央集权。
3.租庸调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租调制,唐时,实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4.两税法:原因:均田制破坏,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内容:每户按资产纳户税,按田亩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两次纳税。作用:保证了国家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
三.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经济繁荣的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2、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3、民族交往频繁、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6、科技推动。
1.农业:①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②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2.手工业:①产地分布广。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③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
3.商业和城市:(交通便利、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城市兴旺)①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繁荣,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② 隋仍 铸五铢钱,唐高祖时,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③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兴旺,商业中心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汉唐经济繁荣的共同原因:
1、汉唐两朝都结束了战乱,出现了较长时间的社会安定局面,使经济得以长足的恢复和发展。
2、汉唐两朝前期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注意发展生产。
3、汉唐都注意改进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西汉二牛一人的犁耕法,东汉水排,唐的曲辕犁和筒车。)
4、汉唐都注意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西汉白渠、六辅渠,东汉王景治黄,唐也大量兴修水利。)
5、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政策,民族关系相对融洽,对外关系发达,与周边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是出现繁荣局面的根本原因。
四.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 6世纪中期,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隋时分裂为东西两支。贞观初年,唐大败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采取开明政策,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西突厥在隋唐之交势力强大,影响丝绸之路,唐太宗征服高昌,置安西都护府;唐高宗时,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回纥:原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改名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有的西迁至今新疆,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有的西迁至今的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还有的迁至中亚。
3.靺鞨 :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渤海郡王。
4.南诏: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5.吐蕃:居住在青藏高原,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吐蕃,9世纪,吐蕃与唐会盟。
五.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1.和新罗的交往:著名的留学生崔致远,新罗从唐朝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新罗人的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交往:从贞观年间开始,有十多次遣唐使。日本的大化改新。吉备真备和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玄奘和义净。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①中亚:遣使,带来名马、异药等特产。②西亚:波斯在隋时已互派使者,唐时,波斯王及王子前来求援,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中国的造纸术在唐时传入大食。③与欧洲的交往: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④与非洲的交往:杜环。
六.隋唐时期的文化
1.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第一,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第二,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第三,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
第四,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2.隋唐文化的特点: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3.科学技术:
①雕版印刷和火药的发明。②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③医学的进步。④建筑的成熟。
4.文学和艺术:
(1)诗歌的黄金时代:
原因:A、社会经济高度繁荣。B、人才辈出C、唐以科举取士,特别是唐高宗开始形成了以诗取士制,推动了诗歌普及和提高。D、唐代的学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E、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对诗歌的繁荣也产生了影响。F、诗歌自身发展。
表现:
A、初唐诗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B、盛唐时: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高适、
岑参;李白、杜甫。
C、中唐:白居易“人民的诗人”
D、晚唐:杜牧、李商隐“小李杜”
E、散文:韩愈、柳宗元
 (2)多姿多彩的艺术:敦煌莫高窟
A、绘画:宗教画、人物画;隋的展子虔、唐的阎立本、吴道子
B、书法:初唐三大家(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C、乐舞:隋代有九部乐;唐有十部乐,《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
五代、辽、宋、夏、金、元
复习方法:
本章主要讲述五代、辽、宋、夏、金、元的历史,从时间上说是907~1368年。这段历史从众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实现了全国统一,是我国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潮时期。
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归纳总结这一阶段的特征。重点内容有: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
(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评价。
(三)、从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并立到元的统一,认识到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四)、全面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要结合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去分析。
(五)、通过宋元文化成就,理解宋元文化的高度繁荣是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的反映。
线索特征:从907~1368年是我国民族政权从分裂割据到重新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
(一)、政治上,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全国,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经济一: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到南宋时,经
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
济格局。宋元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城市繁
荣,对外贸易发达。
(三)、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虽一度频繁,但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的统一,出现了我国历史 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四)、文化上:中国科学技术有突出的发展,并开始运用于军事和生活领域。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及传播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新特点。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A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B统一: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方针,基本上削平南方割据势力,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A、唐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强化中央集权。
B、宋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
大自己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C、赵匡胤本人就是“兵变”形式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
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目的:改革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措施:第一,集中军权,设枢密院、行更戍法。第二,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权利,文官(知州)担任地方高官,并设通判与之相牵制。第三,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集中财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官吏,集中司法权。
影响:(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政府机构重叠;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不强;地方上财政困难。
如何正确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双重影响
⑴历史必然性: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首先,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危害来看,唐后期藩镇割据的扩张,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分裂割据局面,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从北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看,赵匡胤建立北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其他封建势力,必须加强中央集权。第三,从赵匡胤建立政权的方式看,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为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⑵双重影响:①积极作用: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两宋经济出现高度繁荣。整个宋代虽忧患不已,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极少出现内乱。②消极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由于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导致了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既使行政效率低下,又使财政负担沉重;由于兵将分离,造成了将帅无权,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由于财政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既造成了地方的财政困难,又助长了地方官吏对百姓的搜刮,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这些结果成为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3.科举制的发展:
措施:A严格程序: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最后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B完善办法: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C增加名额:宋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作用:为地主阶级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
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
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农民反抗斗争。C冗官、冗兵、冗费。D辽、西夏的威胁。
2. 王安石变法:目的: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军事实力;缓和阶级矛盾,富国强兵。内容:第一,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第二,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第三,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意义: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
⑴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在古代史上,我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到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已完全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⑵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少数民族政权受汉族文化的吸引,一些政治家主动采取汉化政策,吸收内地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边地各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的迁移等,都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⑶商品经济活跃:北宋东京、南宋临安是商业大都会,商业活动不受限制;农村集市逐渐形成市镇;北宋东京市内出现了“瓦子”,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以雄州、霸州边地榷场贸易为典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边地贸易固定化、制度化。⑷海外贸易发达:北宋在广州等地设“市舶司”管理外贸;南宋鼓励外商来华,设蕃坊,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外税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和外贸通道转向东南海路的主要原因
⑴从国内情况看,宋代政局相对稳定,推动了经济和外贸的发展。南方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这成为宋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基础。⑵从国际环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我国的沿海口岸。这就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⑶从两宋政府的决策看,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发对外贸易。宋朝每年有沉重的“岁币”负担,军费、官俸开支很大,财政入不敷出,需想方设法开辟新的财源。为此,宋政府一方面鼓励对外贸易,一方面奖励外商来华贸易,并且进一步完善始建于唐代的市舶制度。北宋中期以后,对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财政收入的很大比重。⑷从技术条件看,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对风向的认识和利用等,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宋代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技术条件。⑸从地理条件看,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兴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而中断,东南方的海路成为宋王朝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
如何认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但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稳居南方。
⑴基本进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②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和联系的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④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⑤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⑵主要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⑶显著特征:①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②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④南移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是由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
⑷历史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③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正确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
宋朝是继五代以后建立起来的统一封建王朝,两宋共历18帝,统治300年。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多称为“弱宋”。宋史学家漆侠曾形象地说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总趋势,经历了两个马鞍形,从战国经秦汉是第一个高峰,魏晋时期下降,唐代又逐渐上升,宋代发展为高峰,元代又降下来,明清恢复发展。宋代历史地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政治方面,宋代典制对后世影响巨大消除割据,强化集权,形成统一多民族大国,为元明清继承。农业方面,人口过亿,为汉唐两倍,垦田也为汉唐两倍。手工业方面有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突出,海上贸易空前发达。文化科技方面,三大发明影响巨大,文史哲及教育成就突出。
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契丹族原居辽河上游,唐朝末年,势力发展起来,10世纪,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建立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蕃汉分治”(原因: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为了适应这种不同情况。特点:“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实质:阶级统治。)
怎样认识辽“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⑴原因: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南北地区的汉、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异;契丹统治者一时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情况,辽实行“蕃汉分治”制度。
⑵内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即,用辽的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族的制度[唐以来的官制]管理汉人。
⑶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两种政治制度,分别管理南北地区;是一种民族分治。
⑷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汉族地区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同时也促进了契丹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⑸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2.宋辽的和战:夺取幽云等州;“澶渊之盟”后,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3.西夏的建立: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1038年,元昊称帝。仿唐宋王朝政治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推行科举制,创西夏文字。
4.宋夏的和战: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王,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4. 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金的建立: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北宋中期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1114年抗辽,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朝。猛安谋克制。
2.辽和北宋的灭亡: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1127年,金统治者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标志:(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实质:南北双方政治、军事实力均衡的结果。
评价:(1)后果:南宋屈辱求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影响: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B、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及少数民族封建化。C、推动
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怎样认识和评价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⑴民族政权的地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辽、宋、夏、金、并立,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因为这些政权都是他们自身发展和强大的结果,而且对开发我国边疆地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⑵民族关系的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大理的并立。②民族间和战交错。两宋时期,辽、宋、夏、金、各并立政权之间战争不断,时战时和。两宋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特征,对周边民族政权多次用兵失败,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③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金、夏、大理等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④民族融合是主流。战乱频繁,促使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各民族杂居相处,有利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受汉族文化的吸引,主动采取汉化政策,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战交错,和平是主流,双方使者往来不断,各族人民友好交往,“榷场”贸易兴盛,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民族特征的差别逐渐缩小。
⑶三次和议的评价:①三次和议是指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夏和议[1044年]、南宋和金的绍兴和议[1141年]。②这三次和议的根本原因是两宋政权的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即使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也屈辱求和,使得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主战派受压。③尽管宋朝政府是以屈辱代价换来了和平局面,人民负担加重,国家财政更加困难,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机,但是和议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结束了辽宋、夏宋间的战争,使彼此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为各方面经济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因此,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利益上看,和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予肯定。
⑷民族战争的性质:①各民族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如金灭辽,起初,阿骨打举兵抗辽,是反抗辽统治者压迫的正义战争;后来,金屡败辽军,辽已无力对金进行奴役和掠夺,这时金兵的继续进攻意在掠夺,就变成非正义的战争了。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掠夺别的民族土地和财产,进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因此,辽、金攻宋都属不义战争。②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
五.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兴起:12世纪中后期,铁木真经过十几年战争,打败各部,统一了蒙古高原;1206年,他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
统一的必要性:结束纷乱战争状态,反抗金朝的压迫成为蒙古各部人民的共同愿望。
作用:A、统一蒙古草原,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就蒙古族历史本身来看,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混战局面,这是历史的进步。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234年,灭金,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1276年,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南宋最终失败。
统一的原因:A、长期混战,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B、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从奴隶贵族转化过来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了强大的军事武装。C、正确运用战略战术。D、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统一的历史意义:A、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明清五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B、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我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元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中西交通的发展。D、元朝的统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E、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六.元朝的制度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民族融合加强;B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被视为汉人;C新的民族回族形成;D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
2.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A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的职权。B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C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D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E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
3.元朝的灭亡:A原因:政治腐败、徭役沉重和经济掠夺,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B爆发:1351年,刘福通起义;1368年,朱元璋攻占大都,灭亡元朝。
如何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战争的双重性
⑴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从蒙古族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都具有进步性,应加以肯定。因为:①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存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6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②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③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⑤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⑵元统一战争也有其残酷性和掠夺性。在统一战争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和民族压迫。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他在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可见,元朝统一全国的战争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和残酷的掠夺性。
五代、辽、宋、夏、金、元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似点:
(1)、延续了前代的分裂割据。如由东汉末年割据混战到三国鼎立,由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
(2)、少数民族内迁,接受汉族文化,建立政权,形成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如五胡、十六国及北朝各政权;辽、金、元的建立等。
(3)、南方与北方相对稳定,南方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如孝文帝改革、女真族封建化。
(5)、经历了由分裂混战到局部统一,最后大一统的相似过程。
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文化繁荣的原因: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元朝实现了大一统,使社会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2)、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
(3)、这一时期民族融洽加强,各族文化共同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
(4)、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
(5)、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1.科学技术:①印刷术:北宋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②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③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④北宋的沈括,《梦溪笔谈》;创制的“十二气历”。⑤元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创制简仪和高表;编定《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2.理学:宋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文学
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诗:陆游
世俗文学:话本是宋代新兴的一种世俗文学
元曲: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流行歌曲。关汉卿。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特点及其原因
⑴繁荣表现[特点]:①高度繁荣。宋元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发明、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成就等。②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如沈括的。《梦溪笔谈》;三大发明的出现及其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③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④胡汉交融。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繁荣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如辽金的印刷术、火器制造、绘画等。
⑵繁荣原因:①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②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③这一时期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重大进步。④宋元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引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⑤隋唐文化高峰为宋元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各族人民善于继承和发展隋唐的文化成果。
全面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
(1)、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元统一后的有效管辖措施,使中国的疆域在历史上幅员最为辽阔。
(2)、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的举措,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3)、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新高峰,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4)、漕运、海运规模空前。
(5)、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鸦片战争)
复习方法:
本章主要讲述了明清(前期)的历史,从时间一来说是1368~1840年。
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按照这一时期两大历史特征分别梳理并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及措施。
(一)、有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反对分裂,平定国内叛乱和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对边疆的有效管辖等。
(二)、有关封建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