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文化运动》教案畅亚波 2005年4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内容;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2.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2)。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十月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促使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3.能力培养目标:(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能力。(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难点:对前期新文化运动口号的分析理解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教 法】:启发读书、问题式、讨论式和讲述相结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解法;电教手段应用:教学课件《新文化运动》。【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辛亥革命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愿望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愿望,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又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追求民主共和的同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2.【讲授新课】(板书)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兴起的背景(引导学生看书,后概括)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三个问题: 材料一: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回答:①材料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什么情绪和要求?②这里的革命指什么?它成功了吗?为什么?③造成“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政治背景、经济基础和思想背景。 1.政治方面(社会):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 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根源):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 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条件):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 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 不两立)。2、 文化运动的兴起1. 标志:《新青年》创刊号,1915年,上海1915年《新青年》发表陈独秀《警告青年》一书,文章指出,青年如初春,如专制和愚昧。激发广大青年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封建热情,《新青年》成为一个新的文化阵地。2.前期指导思想: 民权、平等、进化论3.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任校长间,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倡导师生进行学术研究,首次招收女生,聘请有名望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任教、讲学,使北京大学成为全国知识分子集中营,全国学术研究中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活动基地。(提问):蔡元培的办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中学、大学教育有什么启示?(让学生自由讨论)4.领导力量:代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 5.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3、 动的主要内容1. 前期: (前期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1).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结合课本知识介绍民主和科学的含义),然后提问:这在当时有何意义?(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以西方资产阶级文明来批判中国的封建统治,在当时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不仅新鲜,而且反对专制、迷信,对科学事业发展起推动作用,对激发广大青年及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献身科学具有重大进步意义。(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学生先看书)提问:为什么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旧道德指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要实现民主政治就必须否定封建礼教。(学生看书117页,了解陈独秀等人如何揭露、批判旧礼教?)总结:这些思想家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勇敢战士。思考:这在当时对中国人来说有何影响?(师):揭示儒家、孔教、旧礼教的危害,有助于人们认清封建主义思想的本质,对启发中国人冲破儒家的束缚具有重大意义。(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学生看书,后教师概括)胡适首先倡导白话文学,陈独秀提出鲜明口号,鲁迅成就最突出,他们从文学的形式到内容,全面批判旧文学,倡导新文学。(提问):从学过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文章,发现新文学有何特点?(总结):白话文,有标点符号、通俗易懂。把文学创作与反封建、反礼教结合起来,既是文学著作,又是反封建檄文;易为民众所接受,有力唤起民众积极参与反封建斗争。1. 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最早提出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是李大钊。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如果说举起民主和科学近代启蒙大旗的第一人是陈独秀,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社会主义新因素的却是李大钊。五四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主要表现为:(l)《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一大批先进青年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周恩来等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3)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斗争,出现了问题和主义之争。(4)北京的一些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调查,使中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从开始就具有注意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分析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不同点,发生变化的社会根源相同点:前后开展的范围都主要局限于知识界和思想领域;开展的目的都是为 了探索改造中国之路;都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同点:①内容不同,前者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后者以各种新思想,尤其 是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②斗争目标:前者以反封建斗争为主,后者虽仍具有反封建性,但新文 化运动阵营分裂后,内部斗争很激烈,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③运动的强度不同,前者主要是反封建礼教,后者则着重探索新的救国 方案,并开始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共成立作了准备。④所属性质、作用不同: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 义的思想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五四运动后新文化 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 向,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原因:①五四运动前,我国思想领域封建复古逆流泛滥,维护民主共和是历 史潮流。②五四运动后,受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并被许多人所接受。 随着形势变化和新文化运动阵营成份的复杂化,代表了不同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发生分歧。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性质: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分析其性质(讨论后,发表见解)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2.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3. 意义: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思想条件。4.评价:(学生自由讨论,后总结)①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内容。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成果。②局限性:前期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前期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忽视、轻视人民群众,把运动只限制在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新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没有和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这就减少了它的实际效果。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还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只会形而上学、机械地看待问题,而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这种阶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提不出切合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正确的道路。【小结】1 .高度概括总结这一节的内容;从1915年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是,由于领导这个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必然使运动带有局限性。他们忽视、轻视人民群众,把运动只限制在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所以,新文化运动没有普及到群众中气,没有和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就限制了它的实际效果。1917年11月以后,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又增加一面新旗帜,有了新内容。中国的先进分子,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在就召唤了五四运动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2.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提到的重要文章制成表格。【作业】1.课本120页习题课外阅读〈〈警告青年〉〉,思考陈独秀向青年陈述的六点希望是什么?给我们当代青年以什么启示。【板书设计】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思想文化方面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1915年,上海 2.前期指导思想: 民权、平等、进化论 3.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4.领导力量:代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 5.代表人物:陈、李、胡、鲁、钱、刘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性质2.影响3.意义4.评价: ①进步性:②局限性:PAGE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