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词情境式历史选择题训练1.“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这首诗A.肯定了刘邦推翻秦朝的功绩B.分析了楚汉战争的性质C. 指出了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D.认识到了刘邦得民心的原因2.“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江东贾客木棉裘,云散金山月满楼。”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占城早稻是指从占城传入的早熟水稻 ②木棉裘是指江东地区所产棉花织成的衣服 ③北宋时南方桑蚕业仍很重要,棉花种植不很普遍 ④占城早稻的种植在北宋比较普遍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3.乾隆时《南江县志·棉布谣》:“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鬟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此谣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不包括A.江南纺织业发达 B.封建地主剥削沉重 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涛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唐朝诗人胡曾在诗中表达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关系是A. 观象与本质的关系B.因果关系C.偶然与必然的关系D.主观愿望与客观结果相矛盾的关系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作此词的意图是A.为项羽失败鸣不平B.崇拜项羽C.肯定南宋王朝的现行政策D.讽刺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偏安江南6.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垅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骞)立功异域,开哥(伦布)探险先河。”此联歌颂的杰出人物和事迹是A.“玄奘西游” B.马可·波罗来华C.郑和下西洋 D.成吉思汗西征7.“由秀才而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驱异族出境外,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这一对联赞扬的历史人物是A.郑和 B.史可法 C.郑成功 D.岳飞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受长征史诗般神奇的影响,两名英国青年2002年10月16日从江西千都出发,长途跋涉,经江西、广东、湖南、贵州四个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个月后到达遵义。两人途经的四省所对应的自然保护区或矿产地为A. 大余、梵净山、马鞍山、六盘水B.卧龙、鼎湖山、神农架、梵净山C.武夷山、梵净山、锡矿山、鼎湖山D.大余、鼎湖山、水口山、梵净山毛泽东同志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据此回答:9.毛泽东同志写这首诗的背景是A.平津战役尚未结束B.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开幕D.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垮台10.关于“大江”沿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线有一能源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能源基地B.沿线有大型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工程C.大江入海口海水盐度最高的季节在8月D.大江干流横贯东西,支流联结南北,形成我国目前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并能江海联运11.“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c.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据此回答:12.上述现象产生于A.三大改造时期B.十年“文革”时期C.“一五”计划期间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跃进时期13.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14.几年后,针对这种现象,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调整农村与城市的关系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15.上述错误给我们的最主要的教训是A.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B.事物的发展是内因起作用的结果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6.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擎;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此蕴含哲理相同的是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牵牛要牵牛鼻子C.不经一事,不长一智D.不积跬步,无以至于里参考答案:1.D 2.A 3.B 4.B 5.D 6.C 7.C 8.D 9.D 10.D 11.C 12.D 13.C 14.D 15.C 16.D 17.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