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上学期]

资源简介

义 和 团 运 动 和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中国的近代史,是不断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抗争的历史,回到1840到19世纪末的近代历史
1840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1884甲午战争,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各阶层兴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到了19世纪末,中国又将面临这样的社会危机呢?
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接下来大家看两段歌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问:19世纪末为什么会兴起义和团运动运动呢?(根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直接:洋教活动猖獗)
“还我江山还我权”。反映了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主权的丧失。“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修铁路,掠夺中国的资源,严重破坏了中国城乡手工业,使大批农民,手工业工人失去生计。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不杀洋人誓不完” 人们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灭了耶稣教”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与中国地方封建势力相结合,共同镇压百姓导致了人们的反洋教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的经过
(一)、兴起
问:各地人民反洋教的斗争风起云涌, 反洋教起义首先爆发的地区、标志?
1898山东,冠县 赵三多起义,举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问: 起义为什么首先爆发于山东呢?(图:列强侵略山东的图片)
(1)山东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略威海卫,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分为“势力范围”,1898英国租借威海卫。受害最深。(2)教会势力猖獗、肆意欺压百姓(3)在山东,农民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义和拳
问: 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式下爆发的,它的斗争锋芒主要是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在斗争过程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为什么要“灭洋”?(请同学回答)(评价这个口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讨论)
(从口号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出发,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
积极性:(1)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危急形式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运动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表现出中国哦广大劳动群众从切身的深重危难中对帝国主义者发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很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冲击。
(2)“扶清”,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扶助清政府,还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这场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
局限性:(1)这个口号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运动的一个沉重的教训。将中国、大清、朝廷等观念混同。
(2)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的排外主义。(列强在中国修铁路,占夺田地,致使农民无以生计 ,列强使南北大运河的运输业迅速衰弱,大批挑运工人失业。他们认为是帝国主义让他们失了业,也就认为凡是帝国主义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所以要“扒了火车道,砍倒电线杆”,笼统的排外。这是由于他们小农阶级的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帝国主义从阶级本质上进行分析和认识,从而提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
1898年山东冠县赵三多领导义和团民众打起“扶清灭洋”旗号,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1899年这场反帝爱国斗争发展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威势大振。
(二)、发展和高潮
1、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问:遍地红,义和团运动发展到哪些地区?(发展的形势图片)
山东——直隶——天津、北京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势不可遏,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慌,帝国主义要求清政府绞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被迫转移。
问: 山东义和团活动为什么要转移到直隶?
1899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世凯到任后,血腥镇压义和团,迫使义和团转移,转移到直隶,与直隶的义和团联合起来,迅速发展到京津地区。
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清政府意识到非镇压的手段所能达到目的,于是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是如何变化的?
2、清政府有“剿灭”改为“招抚”的政策
问: 清政府为什么改变对义和团的政策?
(看教材 P67页2段材料)
清政府认为,对义和团运动“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是看到如果镇压,则这一强烈的爱国运动将转变为反抗清政朝的运动。清政府改变政策是想“因而用之”,采取缓兵之计,一方面使义和团不把斗争矛头对准它,另一方面把义和团推向同外国侵略军作战的第一线上,控制利用义和团,直到出卖义和团,保住清政府的统治。
6月中旬,爱国清军和义和团战士包围了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义和团运动达到了高潮。
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到了列强的利益,列强为了自己在华的利益,对中国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问:时间:1900、6
参与者: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记忆:一日饿得荒,要英法美餐一顿)
问:在这场战争中有几场重要的战役,结果如何?(阅读教材,回答)
战争经过:(播放战争形式图,讲解经过)
廊坊、杨村一战:侵略军遭到重创,狼狈逃回天津租借地。
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同守卫天津的清军进行英勇的抗击,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陷落,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北京一战:北京陷落,八国联军在北京实行分区占领
(2)列强在中国的罪行
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所犯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令人发指。图片(1900,攻陷北京,在紫禁城里设立联军司令部,允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屠杀无辜、抢劫我国大量珍宝财产,奸淫妇女,无恶不作。阅读小字、插图。中华民族遭受的损失使无法计算的。)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携光绪帝和亲信大臣仓惶出逃。途中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
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讨论)(图片:义和团战士,武器,旗帜)(太平天国运动比较)
总结: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的力量过于强大。
主观原因是:义和团的斗争手段、组织形式和武器装备落花流水后;“扶清灭洋”的口号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而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的政策是镇压、利用、控制、出卖、剿灭。
义和团的打击下帝国主义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一种妄想,便转而改变了侵华政策,要扶植、驯服清政府成为帝国之一共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在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得到了体现。
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时间:1901 参与国:11国 增加了比、荷、西三国(原因?教材底下的注解)
内容和影响:(内容请集体学生朗读,影响逐条分析)(图片:11个不平等条约)
(1)赔款:巨额赔款成为中国人民长期的沉重负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2)拆毁炮台,外国军队驻守北方铁路沿线要地,划定“使馆界”,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3)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反帝性质的组织,表现出长期奴役掠夺中国的狂妄企图。(4)外务部地位的提高,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此时中国在形式上仍然是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但实际上帝国主义列强使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承认了中国不过是个在列强共管下的半殖民地国家。《辛丑条约》是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一次主权大拍卖,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小结:
从1840鸦片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共计61年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一步步地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那么使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呢?
(思考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讨论,每组请位代表回答)
播放义和团运动的2分钟小短片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进入资本输出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