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军阀混战。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成.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通过讲述军阀混战和冯玉祥北京政变,使学生认识:由于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和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各派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国家分裂,民不聊生,一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已成为中国社会中各阶层强烈的共同要求。
2、通过讲述孙中山北上和孙中山的逝世,使学生认识:孙中山北上,是他“一生最后阶段的一次英勇斗争。他为挽救中国付出了毕生精力。他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3、通过讲述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席卷全国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成果,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推动革命运动发展的具体表现。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讲述在五卅运动中各个阶级的表现,培养学用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统一。
本课难点: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国共两党合作是建立在怎样的政治基础之上的?它决定了大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国共两党合作有何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政治基础是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基本吻合;国民革命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合作的意义:①有利于共产党以合法的身份领导工农运动;壮大革命力量。②国共合作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迅速开展。通过对前一课教材的复习性问答,把新旧历史知识联系起品以旧启新,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①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列阅读提纲.由学生根据提纲自习。)
1什么是北京政变?冯玉祥为什么会发动改变?政变后的措施什么?
2国民会议运动的要求是什么?孙中山对这次运动有何影响?
3为什么说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4列举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四件大事,并指出迅速统一和巩固的原因。
一、北方:冯玉祥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原因:冯玉祥为什么要发动政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⑴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的影响):列强掠夺、军阀混战使人民要求“打倒军阀,除列强”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华掠夺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②在列强的操纵下,直、皖、奉三大派军阀,从1920年起先后进行发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等,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生命财产没有保障,生活痛苦不堪,不断起来反抗,③却遭到了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使“打倒军阀,除列强”成为中国社会中各阶层强烈的共同要求。
⑵个人因素
① 有一定的朴素的爱国思想,并受孙中山和南方革命政府影响
冯玉祥虽然为直系将领,但具有一定的朴素的爱国思想,他仰慕孙中山,早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拥护共和,主张革新。特别是在1924年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和南方革命政府的影响下,使他受到进一步的影响,逐渐倾向革命,这是发动政变的主要原因。
② 与吴佩孚的矛盾激化,促使了这次北京政变。
⑶有利时机:利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偷偷从前线返回北京。直奉战争它反映了军阀争权和英美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争夺。类似于府院之争。
2、概况: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囚禁了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这就是北京政变。同时把溥仪赶出了皇宫。
3、结果:
冯玉祥政变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由学生回答)(1)宣布脱离直系,把部队改为“中华民国国民军”;(2)1924年10月25日,冯玉祥召集政治军事会议,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事,是他倾向革命的反映;(3)为抗拒直系势力的威胁,又不得不邀请
                                   ②
段祺瑞、张作霖进京。不久段祺瑞同张作霖勾结,排挤冯玉祥,自己担任了“中华民国
临时执政”的执政,控制了北京政权。反映了冯玉祥对军阀认识不清。
4、性质和意义:
⑴性质: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但不是一次革命。
⑵意义:冯玉祥的政变正值中国革命高潮之际,他的倒戈是北洋军阀内部分化的表现,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不仅推动了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且还引发出一场更为广泛性的社会运动即国民会议运动。
(二)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1924年11月4日,孙中山在接到冯玉祥的邀请后,毅然抱病北上。
1、目的:为了落实全国的和平统一。
2、概况:10日,发表《北上宣言》宣言提出对内消灭军阀势力,对外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求中国之统一和建设”,阐明了国民革命的目的。
为了进行宣传,扩大影响,而且由于要绕开孙传芳所控制的地盘,他绕道北行,经上海取道日本北上,沿途不断接见记者和中外人士,多次发表重要言论。表明自己的北上目的及主张。到达北京后,继续为召开国民会议,反对段祺瑞的卖国政策进行斗争。孙中山的北上一直为国人瞩目。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3、影响:国民会议运动的兴起
随着孙中山的北上宣传及在北京斗争的进行。具有广泛性的社会运动——国民会议运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了。 国民会议运动的要求是什么?
“国民会议”的口号是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7月提出的,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国民会议运动的目的(1)外:反侵略、废约;(2)内:结束军阀统治。
它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潮流——”打倒军阀,除列强”。整个运动起到了动员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作用。特点是体现了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张。
(此目是难点,讲完后教师进了于归纳.理顺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运动开展的关系:国民会议运动是围绕着孙中山北上及在北京的斗争而发展壮大.中共为其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孙中山的逝世
在国民会议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1925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达北京。由于孙中山北上是抱病起程的,加上旅途辛苦和对段政府继续卖国的痛恨,病情加速恶化,于1925
                                   ③
年3月12日患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临终时他留下了《遗嘱》和《致
苏俄遗书》,叮嘱国民党人坚持爱国反帝,坚持三大政策,一定要继续努力,将革命进行到底。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卒,死而后已”。他“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的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引言部分用投影打出)
二、南方
国共两党合作后,共产党以合法身份直接推动了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发展,五卅运动就是在中共领导下掀起的一场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全国范围的反帝爱国运动。
(一)工人运动的高涨:五卅运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1、原因:
⑴ 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
⑵ 是中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的结果。1925年,各地工人纷纷罢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日英等帝国主义残酷地镇压工人罢工。
⑶ 导火线:顾正红事件
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顾正红事件”。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资本家枪杀了中国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多人。这一暴行激起了上海工人、学生和广大人民的极大愤怒。事发后,5月28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经济斗争与反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强调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结合将成为五卅运动的新特点),定于5月30且在上海租界举行反帝大示威,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罪行。
五卅运动首先从上海开始,有他它的历史渊源,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基地,民族矛盾一直异常尖锐。
2、概况:
⑴“五卅惨案”
5月30日,工人和学生在公共宣传讲演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向密集的群众射击,打死学生、工人等13人,伤者不计其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它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原因。这些事件发生后,激起了上海以至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多少年来深埋在中国人心里的对帝国主义的怒火一下子喷发出来,成为五卅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⑵三罢斗争:(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反帝、除特权、惩凶、赔款、撤军)
当晚,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组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
                                     ④
三罢斗争”,6月1上海总工会成立,并组成了以上海总工会为中坚的,包括上海学生联
合会,各马路商界联合会等组成了具有反帝统一战线性质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作为反帝运动的公开指挥机关。上海总商会拒绝参加。
联合会提出了与帝国主义交涉17项条件,内容包括:(用投影仪打出)“永远撤驻沪之英日海陆军”,“取消领事裁判权”,”华人在租界有言论、集会、出版之绝对自由”,“惩凶、赔偿,道歉”。条件包括政治和经济
帝国主义的屠杀未能扑灭中国人民的反抗火焰.于是便利用中国资产阶级的弱点来分化统一战线,以停止借款、通汇、运输和断绝电力供应相威胁,上海总商会退出罢市.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反帝统一战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保存建立起来的工人组织;同时也为了避免孤军作战,中共决定改变罢工策略,在帝国主义承认工会合法权利、增工资、抚恤死伤工人和学生等条件下,停止罢工。经济斗争得以实现。
(提问)这场运动中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有什么不同表现?大资产阶级首先退出反帝统一战线;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动摇了;工人阶级“齐心奋斗坚持到底”,事实证明工人阶级是反帝斗争的主力军。
⑶省港大罢工
五卅惨案震动了全国各地,海外侨胞和外国工人。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6月,香港、广州工人罢工,在省港罢工委员会的领导下,罢工坚持了16个月,是五卅反帝斗争高潮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时间最长,给英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它是这次全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省港罢工游行队伍路经沙基时,驻沙面粗界的英军向游行队伍开枪,珠江里的英法军舰也向游行群众开炮。游行群众当场死五十多人,重伤一百七十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沙基惨案发生以后,广东革命政府立即宣布同英国:断绝经济往来,支持罢工。
3、意义
⑴以五卅爱国运动为开端,掀起大革命时期反帝运动的高潮;
⑵它给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力量,也是大大提高了中共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威信,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和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国民会议运动和五卅运动表明中国国民革命已经兴起,随着革命形势的日益发展,更要求把广东尽快建成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⑤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1、背景
出示《广东革命根据地图》,1924年的广东革命政府只控制了全省1/3土地,其他地区由军阀控制。主要有东江的粤系陈炯明、南部的邓本殷、广州的滇系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等。他们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虎视眈眈,时刻梦想推翻广东革命政府。1924年冬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之机,准备进攻广州,企图占广州推翻革命政府。
2、概况
⑴ 两次东征:广州形势异常紧张,广东革命政府在中共的支持下,组织了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的东征军,于 1925年2月出师讨伐陈炯明。东征军在海陆丰农民积极支持下,连战皆捷。当东征军乘胜追击,准备攻取陈的老巢惠州时,滇系杨希闵、刘震寰却在广州发动政变,形势危急。于是东征军从东江回师。在广州工、农支持下一举平定场、刘叛乱,巩固了广州。10月又组织了第二次东征,11月全歼陈炯明部,收复了东江。
廖仲恺: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常委。政治委员会委员。担任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等职。成为坚定的国民党左派。孙中山逝世后,肩负起孙中山未竟的事业,为贯彻新三民主义而奋斗。他积极支持工农运动,亲自参加省港工人罢工斗争,讨成陈炯明的东征,参加镇压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帝国主义分子和国民党右派对他十分仇恨,1925年8月20曰,在广州被暗杀。暗杀一事,在事先胡汉民是知道的,但他并没有讲,所以受到排挤,孙中山的三个最得力的手下,胡汉民受到排挤调到北方,廖仲恺被暗杀,最得益的是汪精卫,他曾被袁世凯收买,后投靠孙中山,并随之北上,是总理遗嘱的签证人之一,谁也没想到,后来成为中国头号汉奸、卖国贼。
⑵统一:
① 割据结束
第二次东征的同时又发兵南下,讨伐粤系军阀邓本殷,1926年2月全歼邓本殷。至此,广东境内的军阀全部被肃清。广东得到统一,1926年3月,广西李宗仁等接受国民政府领导,使广东、广西实现了统一。
② 政治统一:广东革命政府成立
第一次东征以后,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汪精卫任主席。
③ 军事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
国民政府在军队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许多共产党员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他们在军队中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工作,提高了部队的革命精神和战斗力。

3、原因:国共两党合作;工农群众支持;将士奋勇。
4、意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有力推动了工农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比较可靠的后方基地。
本课小结:
国民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国家统一”。它是在两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国共两党的推动作用下兴起的,而且是一步步走向高潮。冯玉祥北京政变就是革命形势影响下发生的。它推动了北方革命形势发展,也引发出了广泛性的社会运动——国民会议运动。国民会议运动的发展,五卅运动爆发及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革命高潮——北伐战争的到来奠定了群众、武装、政权、根据地的基础。
                                   ⑦
冯玉祥与北京政变:
冯玉祥:1882年生 ,字焕章,安徽巢县人,14岁入淮军当兵,20岁投奔袁世凯,并皈依基督教,以基督将军闻名于世。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参加滦州起义。他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拥护共和,主张革新。1917年进兵北京,参加平定张勋复辟丑剧,不久,段祺瑞政府命令他进攻南方孙中山的护法政府,冯玉祥抗命不从,在武穴发表通电,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以后与孙中山有秘密书信来往。孙中山对冯玉祥寄予厚望,认为他是北方革命事业唯一的适当人才。 1920年后,经国民党人徐谦介绍,认识了李大钊,后又与苏俄代表越飞、加拉罕等来往,对革命形势有了进一步认识。1924年,国共合作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使冯玉祥受到了进一步的影响。他倾向广东革命政府。另一方面冯玉祥原任河南督军曹锟的北京政府曾按吴佩孚的主意夺取了冯玉祥河南督军的职务,那时吴佩孚又扣发冯军的军饷,冯与吴矛盾很大。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吴佩孚命冯玉祥任第三路军总司令,开赴热河前线作战,吴战时欲借刀杀人(冯),故意将冯安排在行军艰难之处,并派人监视冯,冯因此决心兵变。冯出发前与部下胡景翼、孙岳等密议要乘机发动政变,推翻曹吴政权。冯历来主张兵贵神速,结果,此次则借口路行不便,日进二三十里,10月22日,冯玉祥得知吴佩孚在前线大败,却日行二百多里,便率部秘密从前线返回北京,囚禁了曹锟,并迫使曹锟下令免去吴佩孚本兼各职。吴佩孚率残兵 从海上南逃,后在长江流域占有一席地。24日,冯玉祥主持军政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脱离直系军阀,冯亲任国民军总司令。后来电请孙中山北上讨论国家大事,将溥仪驱逐出故宫,当时溥仪正在和皇后婉容吃苹果,听到要赶他出皇宫,苹果惊掉于地。另一方面,冯玉祥在南方直系势力的威胁下,又把皖系头 子段祺瑞请了出来,以抗直系。段祺瑞与张作霖勾结排挤冯玉祥,逼冯玉祥步步退让。后冯玉祥等共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11月24日,段祺瑞在北京正式成立了北京临时执政府。接着段祺瑞政府宣布取消国民军名义,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1925年初,冯玉祥离开北京去张家口任职。
曹锟: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打败了张作霖,第二年,唆使军警逼走黎元洪,并以5000元一票贿赂国会议员,议员还讨价还价,总共化了1356万当选总统,人称猪仔总统、猪仔国会、猪仔议员。北京政变后被囚,1926年获释,长期寓居天津,作画自娱,七七事变后,日伪诱以高官,为其所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