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教学背景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成为学习的历史的重要方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这就导致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无法估计的情景。长期以来,谭嗣同一直是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在八年级下册《从维新到革命》这一课里,教材介绍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艰难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失败的过程。在讲到戊戌变法时,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谭嗣同的生平时,问题就出现了。二、情境教学我说:“谭嗣同因愤中国积弱不振,投身“戊戌变法”后,他能逃不逃,决心一死,慷慨就义。史书评述他为中国千百年来一位真男人。”只听见台下有两同学窃窃私语,我正想提醒,其中一个站了起来:“老师,谭嗣同太傻了,能逃不逃!”此语一出,很多同学纷纷附和。的确,这个问题我在自己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也想到过。于是我说:“对于谭嗣同之死,后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谭嗣同之死是无谓的牺牲,不值得;有人认为他是死得光荣,死得其所。你同意哪一种观点或者有什么其他观点,我们这儿可以展开讨论。这样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准备五分钟。”几分钟之后,教室里举起了一些手。A组:谭嗣同死得值,他们维新人士的鲜血换来了民众的觉醒,迎来了辛亥革命。B组:谭嗣同不能死,他不死的话,还可以做很多事情,说不定还能领导维新变法取得胜利。C组:我们欣赏谭嗣同,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具有大丈夫气概。D组:他死得不值,作了白白牺牲,老师你不是常教育我们生命是最宝贵的吗?E组: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已经证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他即使不死,也不能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说不定还会成为辛亥革命的障碍呢?……………………整个教室气氛相当热烈,没有想到被我疏忽的这个问题,他们可以有这么多可以谈论,让我不禁为他们喝彩。最后,我进了总结“大家都谈得很好,能亮出自己的观点,很多小组还能联系历史,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其实值不值都有道理,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选择了牺牲,我们在评价他的时候,应该肯定他在维新变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同学们你们也可以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充实知识,然后用自己的观点去论证所持观点。”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我们都好像意犹未尽。三、反思和分析这原本是一堂很普通的历史课,很容易变成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个偶然捕捉到的镜头,没想到却拉开了另一种课堂模式的序幕。对此,我感慨颇多。(1)当代历史正进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老师处于同一平台。作为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凡事总想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因此,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研究、探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2)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还应该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必备素质之一,我们有责任把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学生,要坦诚地、不割裂地。只有真实才能养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而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尽量做到客观与公正。评价可以有主观色彩,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但作为教师我们要加强引导。(3)我所布置的查阅资料,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自己还是很满意这一延伸的,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调查取证中开阔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真可谓乐在其中。我希望我的每一堂课,都能和学生共同交流、研讨,能做学生知识的引路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