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四五课教学设计[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四五课教学设计[下学期]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第四课 《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整课教材分析
(一)本课结构
(二)课程标准
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三)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掌握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国家。
2. 能够说出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3. 能把握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线索,认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
4. 通过学习,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知道它(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明白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主题为资产阶级革命,即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从时间上看,距离现在比较遥远,从内容上看,学生比较陌生,也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将教学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并能较正确地分析、归纳和认识问题上。
(六)课时安排建议 建议教学时可分为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国会对王权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讲述17世纪最先在英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国会对王权的胜利”,建立起资本主义共和制度的经过,让学生领略早期资本主义阶级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壮阔景象。课文以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激发学生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奥秘。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其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及产生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体会他们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体会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过程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奥秘,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过程及其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深远影响。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导入:
(历史的判决)出示审判国王查理一世和处死查理一世场面的图片。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位被处死的国王是谁?身为国王的他为什么会命丧断头台?当时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认识到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历史的遗迹) 出示英国议会大厦图,请学生学习阅读卡上关于国会的介绍,思考:
①英国议会成立于什么时候? ②成立议会的目的是什么?
③议会的组成人员有哪些? ④议会有哪些权利?
初步了解议会享有的权利和地位,帮助学生了解议会与王权不断发生矛盾的根源。
2、(历史的重演)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国会大厦,一起参加在此召开的一场意义不凡的会议
学生表演完后讨论:国王的要求为什么会遭到议会的拒绝,反映了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议会和国王之间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3、(历史的真相)出示英国内战形势图和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作战图,师生共同学习英国内战的经过情况以及结果。
4、(历史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5、(历史的沉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同样适用吗?为什么?
让学生经过思考认识到: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旧王朝曾一度复辟,资产阶级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发动政变,最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体会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6、(历史的分析)出示《权利法案》的部分内容:
让学生从原始资料的分析中,体会《权利法案》核心精神是限制王权。
(三)(历史的启示)
畅所欲言: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二课时《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叙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中,逐渐把握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的特点。课文重点介绍了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突出作用及三权分立的学说。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教学,让学生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主解放的正义战争的特点,了解战争的基本过程,并感受在战争中华盛顿的突出作用,进一步理解美国独立后所采取的政体——共和制及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
3、学情分析:(略)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及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作用。
难点:了解三权分立。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导入
(国旗辨析)出示美国不同时期的国旗(《独立宣言》发表时的国旗、1777年6月14日正式使用的国旗、1960年以后的国旗)
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国家的国旗?有什么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通过观察国旗上图案的变化,星的数量的变化,了解不同的含义,初步了解美国与英国的关系及最初的领土组成,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1、(历史重现)出示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示意图,教师创设情境,带着大家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情况:
接着出示反映英国殖民压迫和北美人民反抗斗争的图片,让学生体会英国和北美人民之间的矛盾。
波士顿倾茶事件把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向高潮。
2、(问题思考)出示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北美人民为什么要拒绝比自己进口还要便宜一半的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加深学生对独立战争起因的理解。
3、(自学探究) 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探究
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4、(讨论分析) 为什么美国的独立战争能够取得胜利?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以及先进阶级和历史人物的推动对战争的影响。
5、(模拟表演)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模拟表演。
学生表演完后,让学生思考“美国的资产阶级是用什么方式来管理国家事务的?”引出美国宪法和共和制的政体。
6、(看图分析) 出示美国的三权分立图,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并思考①美国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②这种政体有什么进步性?
7、(人物评价)出示资料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在你的心目中华盛顿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运用所学,对华盛顿进行评价。
第三课时《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选取了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首先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对君主专制不满的必然结果;其次介绍了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通过对三次武装起义和每次起义所取得的革命成果,使学生懂得正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明白“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道理。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通过阅读、收集资料,知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掌握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国家。
⑵能够说出法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⑶通过学习,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知道他(它)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明白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2) 能力目标:
⑴阅读和观察能力。通过阅读文字和观察图片获取历史信息。
⑵从历史现象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通过掌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三次武装起义的经过和结
果,得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⑶分析探究能力。通过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明白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
(3) 情感目标:
⑴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历史作用。
⑵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精神,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⑶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掌握资产阶级革命三次武装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⑵教学难点:通过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体会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通过分析
重要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建议:
(1) 教学导入:
(视频展播)播放视频《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完后,教师直接提问“你想进一步了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吗?”由此导入。
(2) 新课教学
1.(大革命前的法国公民) 出示法国的等级制度图,并出示问题:
通过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能够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2.(革命中的法国公民) 播放法国三次起义的视频,让学生探究:巴黎人民举行了几次武装起义,起义的成果分别是什么?
3.(归纳总结) 出示巴黎三次起义比较表,学生完成表格
起 义 时 间 成 果
第一次起义 1789年7月14日 攻克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并颁布了《人权宣言》
第二次起义 1792年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第三次起义 1793年 领导者罗伯斯庇尔等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政策,使大革命达到顶峰。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思考:①三次武装起义所取得的成果之间有什么联系?②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
让学生认识到法国的革命是一次比一次深入、彻底,不断把革命推向高潮,从而得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
附:中间穿插进行:
《人权宣言》的教学:出示《人权宣言》全文图和部分内容,
让学生思考①《人权宣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②这一内容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有什么关系?
展示路易十六被处死的图片
通过设置问题“罗伯斯庇尔等领导人实施了哪些革命措施,使法国革命达到高潮?你是如何看待罗伯斯庇尔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贡献的?”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对罗伯斯庇尔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4.(感悟马赛曲) 《马赛曲》欣赏,让学生感受法国人民的忘我献身精神。
5.(意义分析) 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6.(我的收获) 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
第五单元 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整体教材分析
(一)本课结构
(二)课程标准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建议
虽然教材没有详细罗列明清时期的所有历史史实,但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史实都有所体现,并以案例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容易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因此,在进行评价时,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几个主要点位,通过学习、探讨,主动形成并整理出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重要的是,应看学生是否能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并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认识这段历史。
(四)课时安排建议 建议教学4课时。
第一课时《最后的盛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最后的盛世”讲的是明、清的一段历史。本文的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明朝的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教材将明清的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并隐含了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盛世”的自豪之情,对“最后”的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明清时期吴越等地的“奢侈风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难点:正确看待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全面认识盛世,初步察觉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您欣赏) 播放北京风光
1 这是哪个城市?②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知道北京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历史上明清两朝的都城。今天的北京有很多建筑都是那时保留下来的,那么我们对历史上的明清两朝究竟了解多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时空的隧道,回到600多年前,看看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新课教学
1.(我从事的工作) 教师创设情境:
女生A、女生B、男生C、男生D、男生E、男生F,通过时空隧道分别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湖州和松江)、湖广地区(湖南、湖北)以及安徽和山西。
要求根据史实,展开想象他们最有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并说明原因。
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初步的了解。
2.(我眼中的变化) 教师创设情境:
这几位同学回来的时候都带回了一些所见所闻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①(人口的变化):男生C和男生D:他们带回了明初的人口和耕地数目表,以及17世纪和19世纪中国的人口数量。
他们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这一时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当时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②(民谚的变化)女生A和女生B:她们发现本地区“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已经无人说起,相反,当时流行另外一种说法“湖广熟,天下足”。
她们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她们解答:民谚的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③(城镇的变化)男生E 在苏州附近的昆山县方泰镇经商时亲眼目睹了该地区的变化:
他也同样给我们留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地区的变化?(商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方泰镇的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的什么特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④(对外贸易的变化) 男生F收集了一些外贸资料:
他也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从表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对外贸易频繁,而且长期出超)
⑤(社会生活的变化) 出示有关茶馆、酒楼、戏院的图片
这几位同学回来时,都向人述说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况,但是他们同样不明白,需要我们帮他们回答:服务性行业兴盛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变化?
3.(我眼中的西方) 正是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哪些变化?
4.(我眼中的盛世) 你是如何看待明清盛世的?
第二课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清朝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粉碎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清的“改土归流”、
清朝台湾府的设置等史实;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阅览、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评价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的能力;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
2、 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
难点 : 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您欣赏)播放中国少数民族的有关图片(伴奏《爱我中华》歌曲)
二、新课教学
1、展示明长城和避暑山庄的图片
1 明朝为什么要大修长城? (防范我国北方蒙古、女真等族统治者南下扰掠)
②“避暑山庄与一般的避暑胜地相比,有什么特点?
(它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的民族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播放《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视频,进一步感悟避暑山庄所特有的政治功能。
3、展示避暑山庄周围的“喇嘛教寺庙群” “普宁寺” “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等寺庙建筑图片。
①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融合了汉、藏、蒙古族、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
②“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你认为这两句话反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4、虽然明清对民族政策有所不同,但明清两朝和少数民族关系都有了新的发展。
让学生自学探究明清时期与蒙古族、藏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要求①任选其一进行探究,②找出明清之前,华夏族(汉)与该民族交融的史实,③重点指出明清时期与该民族的关系
5、出示《清朝疆域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
①说出清朝疆域四至。 ②对比《清朝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找出其中的异同。
(清代中国的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相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
不同点:清代疆域更为辽阔、广大,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北部的乌里雅苏台及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疆域范围缩小。)
6、歌曲《爱我中华》,前后呼应,升华主题。
第三课时《专制帝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加强的历史时期。但同时明清时期也是皇权高度强化,国家日渐闭关自守的时期。本课时就是在西方各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背景下,从专制国家机构、文字狱、科举考试及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等方面,重点描述了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从而着重描述了明清时期中国繁荣背后的危机。此外,教材还补充了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反对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国家机构及思想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指导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按教材P38中的小故事编排小品。
小品一:
小品二:
以上两个小品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官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竭力维护专制皇权的史实。)
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由此导入。
二、新课教学
1、出示朱元璋像和明朝中央机构图
明朝皇帝为什么能知道大臣的种种私事?
启发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并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对厂卫特务机构有初步的了解。
2、出示雍正皇帝像
清代又是如何加强专制皇权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引出专制皇权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内容,并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明确设置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两个要点。
3、皇权的加强除体现在强化统治机构外,还体现在思想和社会生活领域中。
① 出示左图诗句,让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思考:清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并达到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的目的。)
②出示考生看榜图和抄有范文的夹带衫图
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统治者和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③看《范进中举》视频片段或flash,分组讨论评价科举制度。
4、指导学生看图5-70、5-71,对明清统治者在社会生活领域内的专制产生直观印象。统治者为什么要修建贞节牌坊、禁止世俗文化?
(专制皇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5、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很顺从统治者的意志?
①出示黄宗羲的图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宗羲及其主要思想。
②出示同时代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图象,启发学生比较同时代中外思想家的共同点。
(都反对专制皇权,批判君权神授的思想。)
6、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高度集权统治的时期,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那么西方的君主专制与中国的专制皇权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
(都是王权至上,由统治者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臣民的监控;西方君主专制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中国依然维持着皇帝专制的国家体制,在西方国家变革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趋于落后。)
第四课时《来自海上的挑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将明清时期的中国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来体现同一时期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通过描述明清统治者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的侵略,和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史实,从而揭示在古老的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
2.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通过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马戛尔尼来华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
难点: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展播) 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资料
①视频播放的是我国的哪一历史事件?
②你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还有哪些了解?
出示《郑和远航路线图》,指导学生年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路线、作用和失败的原因。
承转:在郑和停止航海的半个世纪后,西方却兴起了航海的热潮。欧洲殖民者不断东来,天主教传教士更是捷足先登。
二、(自学探究) 展示能够体现明清时期外来文化的图片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我探究,找出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和对中国影响的史实。
三、(歌曲欣赏)播放《七子之歌》,并出示资料:
澳门和台湾是怎样被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侵占的?
四、(视频展播) 播放《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和《郑成功收复台湾》视频资料
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说说你了解的今天的澳门和台湾。
五、(角色扮演)出示乾隆皇帝和马戛尔尼对话图
请预先准备的几名同学表演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的两次见面谈话
①“为什么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达到来华的目的?”(主要从当时中国统治者的角度考虑)
②为什么从19世纪开始,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历史背景下思考问题,强调国家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③最后,把落脚点应该放在“为什么从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面临着以往没有过的挑战,并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中逐渐落后了?”上,让学生正确认识明清时的中国。
六、 以史为鉴
谈谈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请你为祖国迎接挑战出谋划策。
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1、 教材分析
(一)、本课结构
历史学家的讨论→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大家议一议
↓ ↓ ↓ ↓
提出讨论问题→收集相关材料→提炼相关观点→进行综合探究
(二)、课程标准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贡献。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三)、教学要求
1. 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围绕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去收集资料。
2.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3. 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四)、教学评价建议
由于哥伦布航海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在本单元已经介绍,因此,本课探究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在知识面上进一步扩充,而是重在考查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看学生能否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分析材料,提炼出自己所要的信息;看学生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围绕自己的观点给予充分的论证。本课探究的形式为开放式,教师应侧重对学生探究方法方面的引导,重视探究过程。至于学生探究的结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五)、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教学1课时。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围绕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
2、 能够运用历史、辨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3、 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5、 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经验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
难点:通过中华民族盛衰的对比,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资料
你对此感兴趣吗?由此导入
[新课教学]
1、(视频展播)播放《哥伦布》和《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资料
重新唤起学生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印象。
2、(自学探究)学生阅读教师事先发下去的资料(资料如下)
郑和七下西洋简况
项 目 出发时间 船只数 随行人数 到达地点
第一次 1405年6月 62 27 800 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苏门答腊、南巫里、古里(今印度南部)等
第二次 1407年9月 249 待考 爪哇、古里、柯枝、暹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等
第三次 1409年9月 48 27 000 锡兰、古里、满剌加(今马来西亚)、苏门答腊、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巴里等
第四次 1413年冬 待考 27 670 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非洲东岸麻林(今肯尼亚)、木骨都束、不剌哇等
第五次 1417年12月 待考 待考 忽鲁谟斯、阿丹、木骨都束、不剌哇、爪哇、古里
第六次 1421年春 待考 待考 非洲东海岸
第七次 1431年闰十二月 待考 27 550 古里、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等
哥伦布四次远航简况
项目 时间 人数 船只数 到达地
第一次远航 1492年8月~1493年3月 88 3 古巴、海地
第二次远航 1493年9月~1496年3月 1500 17 波多黎各、牙买加、海地和古巴南岸
第三次远航 1498年5月~1500年10月 300 6 特立尼达岛和南美大陆的北缘
第四次远航 1502年3月~1504年11月 150 4 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一带
东西方航海组织方面和任务对比
内容对象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中国方式 皇帝特遣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团
西洋方式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和香料 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要求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完成:
①(填表比较)出示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规模的比较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船只数量
船只大小
携带的货物
随行人员的数量
②(看图填空)出示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
郑和下西洋途径的主要地点:
最远到达的地区:
哥伦布航海途径的主要地区:
最远到达的地区:
③(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以上两个活动,归纳:
与哥伦布航海相比较,郑和下西洋具有什么特点?
(时间早,时间长,规模大,路线长)
3、(资料分析)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6和p47页资料,进行分析思考:
从资料看,哥伦布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4、(幻想时空) 如果明朝郑和的船队和哥伦布的舰队在大洋上相遇,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角色扮演,以便使学生进一步把握郑和和哥伦布航海目的的不同。
5、(针锋相对)学生自由选择赞同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郑和下西洋禁与不禁
通过辩论,使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
6、(学以致用)我认为郑和 (有或没有)发现美洲
让学生在全面学习比较郑和和哥伦布航海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分析得出结论。
7、(以史为鉴)
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你得到了哪些历史的启示?这些历史的启示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1 革命前的法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朕即国家’说明了什么?
2 ②法国的等级中,哪些是特权等级?第三等级处境如何?
华盛顿被美国人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第一人”。
①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④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⑥初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非法。……
⑧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⑨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召开议会。要求议会同意他征收重税,继续实行对食盐、肥皂等生活必需品的专卖。议会拒绝通过征税法案,并要求限制王权。
时间: 18世纪
地点: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
人物: 美利坚民族、英国殖民统治者
事件: 英国的殖民压迫、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
1、揭开美国独立战争序幕的是什么事件?
2、美国诞生的时间、标志是什么?
3、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谁?
4、战争的结果怎样?
2003年3月,美国总统为推翻萨达姆政府,向国会提交议案,并召集国会,要求美军攻打伊拉克,众议院和参议院经讨论投票,不同意总统提议,双方僵持不下,只好提交最高法院投票表决,经过激烈的讨论,最高法院裁定同意总统的提案。于是,总统签署命令,国会拨出军费,并正式对伊拉克宣战,战争打响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最后的盛世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何谓《七子之歌》
  1925年3月,身在美国纽约的著名诗人闻一多有感于时事,将被帝国主义掠走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喻为七个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并写出了七块土地对祖国的眷念,澳门便是“七子”之首。
生1:(钱宰摇头晃脑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生2:(朱元璋见钱宰)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吓得忙磕头请罪)
生1:(朱元璋)听说爱卿家昨天晚上请客了?
生2:(大学士宋濂)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请厨师烧了几个好菜。
生1:(朱元璋)卿家没有欺骗我。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女生A:她可能从事丝织业,因为江南地区种桑养蚕很普遍,不少人从事丝织业。
女生B:她可能从事棉纺织业,因为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
男生C和男生D:他们可能从事农业生产,不仅种植水稻,也种植玉米和番薯。
因为当时湖广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男生E和男生F:他们最有可能从事商业活动。因为当时著名的徽商和晋商等商帮已经形成,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
共和
政体
君主立宪
制政体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产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资产阶级革命
暗示古老的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的
开放、抗击侵略与闭关锁国
来自海上的挑战
明清统治者处理民族问题的措施——明修长城清修庙
明清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
专制帝国
高度发展的明清社会经济
所有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最近长安大学档案室主任赵秉中教授在对大量历史资料的考证中得出震惊世人的结论: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无独有偶,英国皇家海军退役指挥官、业余历史学家、云南大学客座教授暨云南省郑和研究会顾问加文 孟席斯在《世界航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其记录》的专题学术演讲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明王朝官员关于郑和下西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劳民伤财,应该禁止;另一种认为可以发扬国威,增加与海外联系,不应该禁止。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PAGE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