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商鞅变法执教人:余杭区仁和镇云会中学 涂 英教学目标:⒈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认识任何推进社会进步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通过对商鞅的了解,认识到做一个推进时代进步的改革者,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的勇气;⒉能力目标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改革家个人悲剧性命运和改革成功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宏观分析问题的能力;⒊知识目标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变法的功绩教学重、难点:改革者个人命运和成败原因教学准备:课本剧、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日益衰落,各诸侯国为了掠夺土地、人口、财富,风云迭起,征战连年。为了在征战中取得最大利益,各国相继进行了改革,于是涌现出大量的改革家,商鞅即是其中一位。那么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变法呢?我姓同学们看了几位同学边沿的小历史剧后会有所了解的。二、历史剧表演第一幕:孝公求贤思考:⒈商鞅在什么地方变法?⒉孝公为什么要变法?第二幕:廷议变法思考:商鞅具有怎样的品质?第三幕:立竿取信思考:⒈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⒉商鞅变法有什么作用?⒊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第四幕:商鞅之死思考:变法让秦国国富兵强,商鞅功不可没,这么了不起的人物为什么会得到如此残酷的下场呢?三、结合学生的表演和回答,将课堂延伸,小结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和进步意义。㈠商鞅变法的背景:秦地处西方,经济落后,政治守旧,受中原各国鄙视,经常被魏国侵扰。秦孝公即位,为富国强兵,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㈡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⒈打破旧贵族对土地的垄断,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⒉重农抑商,奖励耕战;⒊设立县制,国君任免县令;⒋轻罪重罚,实行连坐㈢商鞅变法的作用:使秦成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结:历史与现实相互辉映,今天我们一起回顾商鞅变法的成功和商鞅的个人悲剧,了解到如果不改革,秦决不会国富兵强,也就不会最终统一中国;但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是血的代价。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取得成功,我们就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为了更好的进行改革,我们还要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国!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体会或启示说课稿:第8课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商鞅变法一、教材分析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改革变法,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不论成功与否,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意义。本课选取“商鞅变法”作为教学中心,教学时间为1课时。商鞅变法处于战国诸侯纷争时代。包括秦孝公在内的各国诸侯王,无不希望富国强兵,称雄诸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招揽人才,改革旧制,实行新法。对于商鞅这样胸怀抱负的人,都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在卫国不得制的商鞅就到了秦国。变法遭到秦国旧贵族势力的反对,在变与不变的争论中取得秦孝公的支持是变法能否进行的关键。教材提供了一幅《商鞅舌战图》介绍争论。商鞅紧紧抓住秦王迫切希望富国强兵振兴秦国的心理,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有取信于民,保证新法在百姓中顺利实行。变法措施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是富国的手段;奖励军功提高秦军的战斗力;设立县制、加强国君权力、轻罪重罚,既是新法贯彻执行的保障,也是法家治国主张的体现。以富国强兵为中心,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顺应了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潮流,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秦国富强,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同时商鞅所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落得兵败车裂而死的下场。商鞅为自己的抱负、理想,坚持变法图强,不给自己留后路,是敢于为理想先生的改革家。商鞅的结局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法家思想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新鲜感、好奇心比七年级时有所减弱,但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还是能够调动其较强的求知欲,而且他们已经具有初步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强;与以前相比,教学内容新、教法新,为改变以往因说教、满堂灌的教学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的状况,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习,增强宏观分析能力,十分有必要。三、教学设计的思考本节课运用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法。《商鞅变法》课本剧依据教材结构分为四幕:孝公求贤、廷议变法、立竿取信和商鞅之死,分由四个学习小组分头准备,一方面方便学生寻找资料,另一方面将任务化小,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可以体现新课程的发挥学生主体性、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活动的目的:通过收集材料、排演历史剧,使学生对社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家的精神较深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表演能力。准备阶段:课前两周,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商鞅变法的资料,将学生按10人分一个小组,分别编写《商鞅变法》的四个主要场景——《孝公求贤》、《廷议变法》、《立竿取信》、《商鞅之死》(每个场景约5—8分钟),要求语言通俗、生动,想象丰富。待学生交稿后,组织文学功底强的学生修改剧本,再在小组内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分工,分出导演、演员、道具、服装、音效、评委,进行排演、准备服装、道具等。查阅资料、选取主题、排练表演、制作道具等,可以弥补青少年自主性、实践性的缺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绘画的,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或口技的,配音伴奏;作文程度较好的,改编或写剧本;……各扬所长、相互配合,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将德育、美育、创新教育、历史教育巧妙的融汇在一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并将精力集中于课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每个场景表演前都给学生留些思考任务,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第一幕:孝公求贤思考:⒈商鞅在什么地方变法?⒉孝公为什么要变法?第二幕:廷议变法思考:商鞅具有怎样的品质?第三幕:立竿取信思考:⒈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⒉商鞅变法有什么作用?⒊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第四幕:商鞅之死思考:变法让秦国国富兵强,商鞅功不可没,这么了不起的人物为什么会得到如此残酷的下场呢?这样的设计,使一部分学生在表演,另外的学生则积极思考问题,演、学、思三者结合,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活泼愉快的情绪状态,主动的学习与思考。小结:当表演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这次表演进行小结,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有评委对每一组表演总体评分,评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演员奖,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作业: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将课堂知识内化、拓展,培养其自我评价能力,我将作业设置为撰写关于商鞅变法的活动体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