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资源简介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 本节课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 1、设计活动,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找周围的四边形物体,巧妙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自然过渡到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始了让学生“辨、拼、说”的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 2、独立思考,有效合作。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实践与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交流中思考,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深化巩固”,或是“联系实际”,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 3、改善策略,创新思维。教学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了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第一,设计学生喜欢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教学时这样设问:“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学生经过积极、自主的思考、实践,创造了不少的方法。第二、提供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再创造”。课前我为每个学生准备长方形,课中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做数学”,在做中创新,在做中“再创造”。第三、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再创造,实现了真正的数学学习。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倡导上一届扎扎实实的数学课。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我的教学预想,通过设定的教学策略,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本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先把它记录下来,与各位分享。
一、同一问题的处理要具备多种教学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虽然在备课时也设想了教学中诸多意外,有的教学环节也准备了多种方案。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让学生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学生局限于特征的概括,认为必须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说完整才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而实际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是两组对边平行就包含着它的特征。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也属于正常,毕竟比较抽象的概念不是非得让学生概括,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知道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说特征时说不准或者不完整不一定非得学生概括出来,遇到当时情形,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如:表扬学生说的不错,只要把平行四边形对变形等去掉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再说一说它的概念。或者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学生已经归纳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和“四边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叫做……让学生顺势说出平行四边形。因此,在以后教学时,处理问题要多准备几种手段与方法,当一种教学策略遇到堵塞或者出现困难时,教师就要机智的进行变通,灵活的应对,我们的课堂才会出现“行云流水”般的欢畅与自然。
二、及时的调控课堂。
教学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表现出现了与教师的不同步或者学生的表现超出了课堂的常规,教师一定要做到及时的调控。及时调控不仅可以让学生不耽误学习时间,还可以最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本节课上,我就遇到了一点小麻烦。当进行到让学生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撕一撕”“比一比”等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就偏离了目标,我让学生撕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撕角验证角相等,可学生却错误的理解为将老师给定的两个平行四边形撕下来。虽然我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制止,再次强调学生现在它们的任务是验证,而不是撕纸。但学生由于平时动手操作机会太少,还是固执的撕,浪费了很长的一段验证的时间。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把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所明确,在规定的时间里必须做什么,解决什么。
三、课件的使用。
在教学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课件出现了一点小问题,总点不动,而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却无事可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操作上还应该更熟练些,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时,及时想到应对的方法进行填补,避免出现“教学空白”。
总之,通过本节主任下水课,使我对于教材的钻研上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细节的关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历来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如何运用操作、计算、变换、简单推理等多种手段认识图形,是教好这门知识的关键。通过本节知识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使学生切实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容易变形的特性做为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是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提炼的。通过“拉一拉”,让学生看到了由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的位置关系是分别平行的,拉成平行四边形后,两组对边的位置关系依然是分别平行的,这时,老师把定格的平行四边形画在黑板上,这一让学生将木框与黑板上图形相比较的过程也是学生从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过程。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定义。这就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
我的设计缺陷是只让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而忽略了让学生说说他们制作的这一过程,造成学生们会做而表达不出来的这种现象,也在次环节上浪费了好多时间。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已有感性认识,但要用语言准确表述定义,对小学生来说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建构,难度较大,为此,我分3个环节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归纳概念:第一,先观察小组内做出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最先感知观察到的是“它们都是四边形”;第二,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到这些图形都有“对边平行”:第三,通过观察——学生动手验证,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在探究活动中部分学生对平行线的检验不是很熟练,因此得小组合作,个别学生得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虽然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在引导、启发学生学习做得不够,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激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启而不发的冷场现象。
困惑之处:对于这类比较抽象的图形课,教师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想像能力,一直都在困扰着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