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戊戌变法教案导入新课(学生观看一组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教师引导)一个民族的深重灾难,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那一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呢?(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教师引导)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堂堂天朝上国居然被小小岛国日本打败。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都向西方学习后的一次较量,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洋务运动办厂练兵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则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改革运动,全面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结果就是日本以全面的西学打败了我们片面的西学。然后也向西方列强一样要求割地、赔款签定《马关条约》,这更刺激了西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该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刚刚很多同学提到了变法的主张,日本能通过变法迅速强大起来我们为何不可变法呢?在当时中国很多的爱国志士也想到了变法并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戊戌变法”运动。那么“戊戌变法”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如何兴起的,结果又怎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新课学习(教师讲述)“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将从背景、序幕、发展、高潮、结果这五个方面去全面了解。一、背景——甲午战败首先我们来看背景:通过我们前面的导入部分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呢?(学生思考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教师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定《马关条约》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西方帝国主义即将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不变法就要亡国灭种了!二、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群情激奋,纷纷来到“督察院”(当时清政府主管传达民情的机构)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举人更是义愤填膺地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这时当中的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感受一下当时读书人的拳拳报国之心,以及了解他们当时对《马关条约》的态度和提出了救国的哪些主张。(学生观看短片)(教师提问)当时各省举人对《马关条约》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康有为的万言书中提出了哪些救国主张?(学生回答)“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确正如康有为所言“近世日本胜我,决非其将相兵器能胜我也,”只有变法图强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教师提问)各位同学你们赞同康有为提出的变法图强的主张吗?(穿越时空)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你会在上面签下你的名字吗?但清政府有“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签了名会有杀头的危险的,你还敢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这一次由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不过这明明就是举人上书啊,为什么要被称为“公车上书”呢?(若有学生知道就由学生解释,若没有就由老师解释何为公车)(教师讲述)这次“公车上书”督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字无法挽回为借口,拒绝接受没有上传给光绪皇帝。上书的直接目的――阻签《马关条约》虽未达到,但在封建专制时代,数以千计的爱国知识分子勇敢地冲破清政府“士人干政”的禁令,会集一堂,敲起祖国危亡的警钟,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和爱国伟业,轰动了全国!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上书的内容被广泛传抄,维新变法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三、发展——办报设会(教师过渡)“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感到单靠一些举人上书请愿力量太小,需要更多支持维新变法的人特别是王公大臣。接下来同学们阅读书上33页第一段内容看看康有为为实现变法图强的愿望又做了哪些努力?(学生看书回答)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问他以后该如何作为时,康有为提出了一个初步计划:“办报——设会——合群——开风气”办报——《万国公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设会——“强学会”——联合朝中王公大臣定期集会演讲,探求中国自强之学合群——《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开风气——维新变法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四、高潮——戊戌变法(教师过渡)由于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就为后来戊戌变法在思想上、组织上奠定了基础。1897年底预谋已久的德国侵略者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激起全国上下的愤慨,康有为闻讯后又连续三次上书光绪帝,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式,痛切称述国家处于危亡时刻,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即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光绪帝读后深手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令康有为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1898年初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变法的具体策略。此外康有为还进呈了他写的《日本变政考》《俄国大彼得变政记》等著作,作为借鉴。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变法决心日益增强,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这次变法就被称作“戊戌变法”。从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同学们阅读书上变法内容的文字,看看戊戌变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学生阅读概括)(教师引导)改革变法通常都要革旧布新,同学们看戊戌变法的内容哪些是颁布的新政呢?哪些是改革的旧制呢?(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展示表格)(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分析一下这些新政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师:首先我们看政治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什么?生:有利于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生:有利于文化、教育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 \t "_blank )、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教师总结)这些变法内容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因而受到爱国知识分之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那有没有人会反对呢?哪些人会反对?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不可避免的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而实权又掌握在谁手中呢?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把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不肯逃走,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一起处死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的内容除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变法的结果如何呢?失败!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六、失败原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我们后人来学习这段历史不禁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呢?(各抒己见)各小组展开讨论: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可以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的对比、变法的内容等等)(教师总结)七、历史意义戊戌变法以悲剧性的失败告终,它在历史上是不是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呢?有没有产生过一些积极的意义呢?同学们课前已经去收集了戊戌变法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历史资料,下面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组长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份资料在班上集体交流。(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总结)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即将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要关头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戊戌变法又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局面,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同时变法的失败也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洋务运动进行了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也都是由于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所以后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要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专政。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zk / Class / 001 / " \t "_blank )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传承借鉴——史海撷珠戊戌变法我们分析完了,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从公车上书时的义愤填膺到谭嗣同牺牲时的的英勇无畏,同学们从中是否感受到一种共同的精神在里面?(学生思考回答)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众多爱国志士挺身而出奋起抵抗,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其他班上这课的时候有同学说: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回答)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可以保存力量,继续进行斗争(教师引导)那谭嗣同慷慨就义岂不就白白牺牲了?(动脑筋题目讨论)(学生思考回答)各国变法都有人流血牺牲,变法维新需要唤醒民众,在关键时刻,需要有人付出生命代价,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教师总结)不论是暂时逃离的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刻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革命战争年代,为保家卫国,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那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该如何体现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国家兴亡,我有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