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下学期]

资源简介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和意义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正确掌握进行历史归纳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对一国两制基本含义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香港和澳门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分析】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课堂学习,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引导学生在进行讨论、交流的同时,体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培养其乐于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2)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的行使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情境引导式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自主学习,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其模式为:创设情境或启发引导—探究知识—归纳总结。
2.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采用综合分析的教学方法,把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来展开。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可以通过借助政治学科的知识解释其内涵;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本课教学程序框架:
【说明】框架中的“拓展”指知识内容和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框架中的“知识链接”指和课文有关的阅读资料,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处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四、教学引入
方法1
设问引入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思,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那么,香港、澳门是什么时候回归的?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引入新课。
方法2
歌曲引入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教师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词作者是谁,说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香港、澳门是祖国母亲的骨肉,中国有句俗话:“树高千尺,叶落归根”。那么,离开祖国上百年的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引入新课。
方法3
图示引入
利用多媒体演示香港、澳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的位置,提出讨论话题:香港和澳门是怎样被占领的?引导学生探究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归纳出香港和澳门被占领的过程。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祖国的统一大业能否实现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好,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通过借助政治学科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活动内容1
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进行立体思维,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引导学生回忆关于香港地区的历史。
师:香港地区是怎样变成英国殖民地的?
生: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
生:1860年,中国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九龙半岛)。
生:1898年的中英《展拓香港址界专条》,英国租借新界(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99年。
师:谁能给大家讲述一下澳门问题的由来?
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船遇风暴,需要到岸上晾晒衣物,贿赂当地官吏,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生: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长期的殖民统治。
引导学生回忆台湾问题的由来。
师:大陆与台湾是怎样分离的?
生: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蒋介石率领其残余势力退守台湾。
生: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此形成了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的局面。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新中国的建立虽然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却给我们留下了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人民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我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来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呢?
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师:说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和平解放台湾,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指导学生结合政治学科知识,解释“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生:“一国”是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前提;“两制”则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57页小字部分。
师:为什么在一个国家要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生:“一国两制”的构想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是根据港澳台的历史和实际情况而提出的。
生:“一国两制”构想既维护了祖国统一,又是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
【评析】
本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有什么历史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得出正确结论:“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好方法,“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2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课件,创设情境;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利用多媒体播放香港、澳门回归时的历史纪实片。播放到澳门回归时,学生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着乐曲师生共同演唱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融入港澳回归这一激动人心的气氛中,体会到了港澳回归时全国人民喜悦自豪的心情。
师:你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感想?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全班交流,归纳得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地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政府才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评析】
本案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内容3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图片和资料,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目,再小组互讲,全班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1.1982年9月中英会谈→1984年12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
2.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胜利回归。
引导学生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图片和“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图片,感受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中的场景,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书上小字部分,师生共同体会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多媒体展示)
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说明了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才真正地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完成!
【评析】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乐于探究的精神。
如何保持香港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课外知识进行拓展研究
材料一: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就做不到三方面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即使不发生武力冲突,香港也将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后遗症很多的香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香港。所以,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大前提,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爱祖国,爱香港。在今后十三年和十三年以后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大家共同努力,这个目标肯定可以实现。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二、活动指导
1.确立课题
如何保持香港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2.活动方法
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资料,组织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3.探究过程
(1)假设:中国采取非和平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
请同学们
(2)验证:
生: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香港,就不能达到三方统一的目的。
生:采取非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会造成香港地区的混乱局面。
生:香港地区将会出现大的波动,严重损害香港经济发展。
生:香港将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
结论:采用非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会给香港地区留下很多后遗症,那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香港,因此假设不成立。所以说“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好途径,才能保持香港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4.活动总结:请你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使香港保持繁荣和稳定。
拓展专题
“一国两制”中的港人治港
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课外知识进行拓展研究
材料一: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问题,是1997年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讨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所采取的立场、方针、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我国的政府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二、活动指导
1.确立课题:“一国两制”中的港人治港。
2.探究方法: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到网站去查询资料。
3.探究过程:
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什么?
生:“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师:请具体说明。
生:“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师:中国政府决定除军队以外,不向香港地区派出干部,实行港人治港的政策。香港人能否治理好香港呢?
生:能,首先要相信香港人能治好香港。
师:你们的根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生: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拼搏出来的。
生: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外国人差。
生:中国人不是低能儿。
生:不要以为只有外国人才干得好,我们相信香港人自己是能治理好香港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都相信香港人能治理好香港。港人治港是“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表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4.活动总结: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师生对话,写出自己对“港人治港”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