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代农业[上学期]

资源简介

课 题:古代农业
教学媒体平台 多媒体Authorware5
教学目标 学习主要农作物培植、耕作技术发展,重要水利工程和农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达到世界的最高水平。联系实际,在激发学生自豪感的同时,激起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利工程
教学难点 耕作技术的发展
板书设计 一、主要农作物的培植 三、重要的水利工程水稻 :河姆渡遗址 6000多年前 1、农田水利:战国魏 西门豹 引漳水灌邺 半坡遗址 5000多年前 秦 李冰 都江堰汉麻(大麻)半坡遗址 5000多年前 秦 郑国 郑国渠苎麻(中国草) 4000多年前 2、防洪治河:东汉 王景 :治理黄河茶 (唐 陆羽 《茶经》) 3、水运交通 桑、漆 春秋(邗沟) 秦(灵渠)二、 耕作技术的发展 隋(隋朝大运河) 元(会通河、通惠河)1、耕地工具:牛耕—耦犁、犁耕法—曲辕犁 四、重要农书2、灌溉工具:翻车—筒车 1、《齐民要术》 北魏 贾思勰3、播种工具:耧车 2、《农政全书》 明 徐光启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知识点多,教材处理详略得当。多媒体优势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客观性教学内容更生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学中突出中国古代农业成就同时,联系现实指出现代农业科技在某些方面的先进或落后,激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起到较好思想教育作用。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今天开始我们在初步了解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古代经济、科技、思想、文学、史学等来领略世界文明古国的风采。这堂课先来谈谈农业,因为不把肚子填饱,什么事也干不成,文明就无从谈起。 导入新课
一、古代农作物的起源 问1:图片所示是什么呢?谈谈与之相关学习过的内容?问2:从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除了水稻和粟,当今世界上各国人民栽培的农作物中很大一部分直接起源于中国,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农作物起源中心。问3:大家知道的其它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吗?有,请介绍一下;没有,请让书本告诉我们。麻:听说过、穿过麻料衣服吗?挺难伺候的,很容易皱。我们经常买什么面料的衣服?棉料。棉是中国最早培植的吗?不是,是古代印度人。它先传到中国南方,后在宋时传到长江、淮河流域,到明时遍及中国。其实在古代,麻曾是南北各地主要衣着材料,因为 棉花的广泛种植和利用,麻织品逐渐失去了它先前的地位。但是大麻到清光绪年间(1875-1908),美国还专门从我国浙江移植到肯塔基洲,成为麻纺织品工业原料之一。苎麻大量出口到欧美各国,到现在仍旧驰名中外,它的纺织品夏布也运销到世界各地。大麻与苎麻是麻的不同种类。同样是考古证明这是在中国最早培植的。如何证明的呢?吴兴苎麻布平均经纬密度23.6-30.7根每平方厘米,纬密度约每厘米16-20根,与现代麻布密度相当。桑:既然提到麻料衣服、棉料衣服,不免想到中国传统的丝织品。记得1世纪的时候,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有《博物志》,讲“赛里斯国(波斯语即丝或蚕)的树林中出产的细丝著名,灰色的丝生在树上,他们用水浸泡后,由妇女加以梳理,再织成文绮。由那里远销世界各地,实是非常艰巨的事。”丝织技术是中国发明的,不过丝可不是种的,倒是它的得来离不开劳动人民养的蚕种的桑。传说,养蚕织丝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考古发现在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有丝织品,这说明桑的栽培至少应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了。战国时期铜器上采桑图可看到古代劳动妇女提篮采桑的生动形象。茶: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应用茶叶的最早的国家。至于种茶已有2000多年历史。茶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喝茶)雅致的说法是品茶,茶道是一种文化。那茶一开始种的时候就是作为饮料的吗?不是,是作为药材,是野生鲜叶直接作为药用或饮用。茶有益健康,喜欢的人觉得茶味可口,西汉时成为饮料,到唐朝饮茶成了风气。唐朝陆羽的《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就不奇怪了。唐朝商业繁盛,还有很多外国商人,在店铺中茶叶随处可见。茶税还是唐后期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呢。茶叶成为我国传统出口的大宗,唐时传入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17世纪传到欧美各国,很快就同咖啡、可可一起成为 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品种繁多,有碧露春、龙井,铁观音(福建),乌龙,近来黄岩宁溪大寺基的龙乾春在全国享有信誉。漆:漆树上取出的漆汁含有水分,称作生漆,在日光下边搅边晒脱水后就成了深色粘稠状的流体,称作熟漆,能在器物表面形成薄膜,就是漆层。如果在漆液中加入各种颜料或染料,就会形成彩色漆层。从文献记载看,漆器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虞夏时期。战国时期彩绘漆奁,木胎,以黑色为底,红黄金色漆绘,纹样丰富,有人物、植物、车马等,线条流畅,是幅技艺高超漆画。商周时已达 到相当高水平,战国时形成独立手工部门。大豆、高梁6-7000年、小麦3000年、花生4000年、桃3000年、柑橘。 出示图片《骨耜》出示图片宏观调控适时补充 思考回答任意选择畅所欲言 温故知新发挥主体作用调节课堂气氛
二、耕作技术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是以农业技术来支持的,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农具的发展史。问1:这是河姆渡遗址的骨耜;西汉时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耦犁;二牛一人的犁耕法也叫直辕犁,唐朝的曲辕犁,这些均为翻土工具,试比较它们的进步性?人力-→畜力;骨器、石器-→铁器。问2:牛耕与铁犁是在西汉时才出现的吗?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使用,可以说这是生产力的飞跃,是当时农具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两件事。铁制农具使大面积的农田开垦和深耕技术的采用成为可能,而牛耕的使用则是人类利用畜力,使这些工作有了可靠的动力,而不用自己做牛做马了。提到春秋战国,施肥技术也发端于此时,知道除粪便外,杂草也是极好的肥料。春秋战国后,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一些新的农具出现。除了翻土工具,播种工具也有新发明。播种工具:开沟、下种、覆盖三道工序一次完成,功能与现代播种机相似。西汉的耧车被称为现代播种机的始祖。问3:农业生产离不开灌溉。这分别是三国的翻车与唐朝的筒车,试比较,它们又有何进步性?如果说犁仅仅是利用畜力,那筒车充分利用水资源,以水力为动力,从而解放了人力,当然筒车也有地域的限制。 中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封建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为中国封建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农业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中国的粮食产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出示图片 看图思考回答 承上启下不求面面俱到,仅就其进步性作探讨,有助于突破难点。
三、重要的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同水利事业密切相关。古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农田水利、治河防洪和水运交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猜一猜:老师说出与某水利工程相关的内容,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什么工程,并上台用鼠标点出图上相应位置的水利工程,注意还要介绍建造的朝代,及起到的作用。 漳水:1959年在漳河上修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古灌渠。都江堰: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人类历史上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早已埋弃,而她两千多年却历久不衰,不仅继续使用,而且所发挥的功能及社会效益远超往古。如此工程,世界上惟此一处。历史上,每年农历三月的清明节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预祝当年农业丰收。届时,地方官员要亲自主持放水仪式,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当地群众也自发地组织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举行二王庙会,又称清明会。如今都江堰市政府改民间传统的清明会为政府主办的放水节。届时由身着古装的水利官员、仪仗队伍表演放水节的全过程,有民间歌舞表演,引人入胜。位于四川岷江,距成都60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引防洪减灾离不了它,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不能缺少它。与同时代国内水利工程比较,与古埃及、古西亚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水利工程相比较,许多方面都是领先的,所以被外国游人誉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观”。自兴建后历代都为经济发展而实行着古为今用的保护与发展,它能遗存至今,是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更完善的保护而获得的。古今的发展变化,始终没有改变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科学原理和工程格局,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是古代水利工程,是人类文化遗产。历代的发展,使古人想办到但限于历史条件而未办到的理想得以逐步实现,工程日臻完善。千年古堰,永葆青春,继续造福人类。(鱼嘴分水堰修在岷江干流,因堰的尖端形状如同鱼嘴又是都江堰首的起点而得名,像一弯新月,把刚从高山峡谷中奔腾而下的岷江分为内外江。外江为正流,主要用来排洪,内江为别流,主要用来灌溉。内江左岸玉垒山劈开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引水渠首,是控制内流量的咽喉,形状像瓶口叫“宝瓶口” 。飞沙堰长约180米,在内江右岸,用笼装卵石筑成的低堰,堰前的一段内江是弯道,江水流经此处产生一种强大的弯道环流。如水位超过一定高度可以把夹带的大量沙石随堰顶溢水一并排进外江。遇到特大洪水,堰被冲垮溃决,进入内江的洪水便溢入外江,以保内江灌区安全。)邗沟: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淮扬运河、里运河。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 灵渠:在湘水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分水天平,分成北渠仍通湘水,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水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水大时,通过天平等溢洪道排到湘水故道去保证运河安全。选在汀水和漓水相距很近地方,水位相关不大,使运河路线迂回,来降低河床比降,便于行船。在水浅湍急之处设陡门,作用似现代闸门,梯级式设计,船可以逐级上升下降,两千年后巴拿马运河还是采用这种方法。1936年湘桂铁路,公路修建,航运作用被取代。京杭大运河:元时政治中心移到大都,1283年忽必烈从济宁开凿济州河,由济宁至黄河口,后修会通河,运河由此改为直线形。随后运河从通州延长50里,直通北京城的各水潭。大运河完整的航运系统得以确定,运河伟大工程基本完成。更形象的说人们可乘船从杭州西湖出发穿过五条大江直达北京城。 出示地图相关叙述出示图片介绍构造展示地图 听猜点说 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阅图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形成运河整体概念
四、重要的农书 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明了农业,又在农业生产劳动中,不断总结农业科学知识,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阅读课文:《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的作者,朝代及内容。读《齐》的主要内容:反映古代高水平 的农业科学技术,是最早最完整的包括农林牧副渔综合性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优秀著作之一。另外值得提出的,一是贾思勰的科学精神,通过访问、考察、实验的方法来证明科学价值;二是唯物论思想,尊重自然,同时认为人定胜天,遵循自然规律,通过人的努力就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农》也是综合性农学著作,书名体现了徐光启的思想,不仅提倡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而且重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治措施,农与政结合。书中重点介绍棉花、甘薯的种植技术,它们分别是谁最早培植的?古代印度人和美洲人。 阅读课文 承上启下详略处理
通过了解古代农业,谈谈你的感受。不妨结合当今农业的发展情况,如农具、水利工程等。曲辕犁与耧车在中国使用了1000年甚至2000年左右后,于18世纪传入欧洲,这说明中国人民的智慧,中国无愧于世界文明古国;而同时近2000年前的翻车至今仍在农村使用,可见中国农业科技在古代是先进的、实用的,而今天的现代农业又相对落后。98年夏黄岩田间出现的割稻机,家家户户争着轮用,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否说明中国就落后了呢?不。中国人民继续奋发,取得了新的成就。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70年代研究成功;长江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于1989年完工,有 防洪、水利、水产等综合效益;黄河治理: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滋润着万倾良田,为两岸人民带来丰收与富庶;然而她的决口泛滥,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解决黄河洪涝灾害最典型最传统的方法就是加高堤防,由此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多少代治河科技工作者冥思苦想,苦于没有有效手段。2001.7“调水调沙”试验, 7.4大坝水位达236.4米,高出汛限水位11.4米,于7.4-7.15将小浪底坝下至河口800多公里河道内的3620万吨泥沙冲入大海。“调水调沙”4个汉字的简单组合却包含了沉甸甸的科技含量,这次试验是在思想方法上、手段上,从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转变的里程碑,科技治黄任重而道远。 课堂小结思想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