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教学设计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 张丽艳一、解读课标要求1-1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2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二、教材结构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中第一课时的内容。课本以生动地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对古代文明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作了重点介绍。内容主要涉及它们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由于本课是该册教材中最先提到的欧洲早期文明,同时也对欧洲文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所以,讲好这一节课对于整个单元的学习都至关重要。三、学情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印象较为深刻,但对于世界历史,知之甚少。而且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普遍感到很难,兴趣也不高。然而,本课内容在整册教材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节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单元的学习,乃至世界史的学习。针对这种现状,我觉得成功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兴趣。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分析古希腊文明衰落的过程中,感悟到国内团结和维护和平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古希腊的两个重要城邦的特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分析归纳能力。(2)课后探究相关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起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知识与技能(1)古希腊文明的源头-----爱琴文明。(2)选择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斯巴达、雅典的主要特点。五、教学过程(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教师导语: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对这段录像非常熟悉,因为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盛况给我们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开幕式中呈现出来的辉煌灿烂的古希腊的文化底蕴更让我们为之惊叹。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古老的希腊文明。[设计意图]因学生假期刚刚看过雅典奥运会,记忆犹新,而且兴趣浓厚,以此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展示图片,了解爱琴文明)展示古希腊地理位置图,播放相关录像,教师介绍奥运会圣火点燃地和特洛伊战争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并辨记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两处地点。[设计意图]一是“温故而知新”,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获取新知识;二是引发学生对爱琴文明的强烈好奇心,激发学生课后自主探究,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展示图片,对比两个城邦)展示关于斯巴达、雅典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图片,对比学习两个重要的城邦,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对古希腊城邦的典型国家管理形式展开讨论,发表看法。(学生课堂活动)真情告白:假如你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你愿意生活在斯巴达还是雅典?[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已经了解了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城邦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对两个城邦的喜恶已在心中。巧设此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各个城邦的特色,避免枯燥的问答式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真正体会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考回答问题,进行情感教育)由于斯巴达、雅典的长期争霸战争,导致了古希腊文明的衰落,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又和借鉴意义?[设计意图]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设计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牢记保持团结、维护和平的重要性。(课堂小结)设计“你说我猜”课堂活动,进行小结。针对本课的重要内容,让一名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另一名学生猜测。[设计意图]设计此项活动,可以说形式非常新颖,而且容易营造热烈的学习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本节课的知识技能都得以突破,效果很好。因为能够让学生对枯燥的知识感兴趣,就解决了我们教学的第一大难题,因而有利于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作业)收集有关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的资料。[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留作业---写作业---交作业---改作业---订正作业”的传统模式,大胆创新,使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的地点不应只局限在课堂,学习的范围不应只局限在书本,学生的能力不应只局限在识背教材,该作业的设计突破了以上种种限制,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六、课后反思本节课应该是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一节课,满意的原因是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前在教学中也总是急于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但是感觉很被动,有些内容上起来比较困难,不能达到想象的效果。这节课的成功,似乎对自己有很大的触动,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以前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的理解过于偏激,并没有真正读懂它。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但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一定要努力改变观念,努力克服其主导性压抑、阻碍学生能动性、自主性的一面,尽可能地强化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指点方向、引导主题、评价学习效果等构建学生主体的一面。最大的感受是新课程理念看上去不难,但真正理解还需要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摸索,要有所“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