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理想与使命》[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理想与使命》[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理想与使命》
一.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在将来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二.单元地位
本课教学的主题是“理想与使命”, 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单元从学生主体出发,从畅谈理想、感受使命入手从而担当自己的使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懂得理想的实现过程就是一艰苦奋斗的过程。并进一步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这部分学习内容,意在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
单元内容依据个人----社会来设计,每一内容都遵循着个人----国家----社会逻辑安排,体现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尊重和个体关怀的人文精神。
三.单元知识结构
前言:设计了“张云倬的思考”这一小情景。一方面,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另外一方面,直接提出本单元的主题“理想与使命”。同时也指出一个人要有理想与使命。
本单元共分三节,每节内容分两个框题,框题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本单元所涉及内容,都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在一个框题里,有时也许包含了几个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在以往的教材里阐述得相当多。
第一节“畅谈理想”,包括“多彩的个人理想”和“远大的社会理想”两个内容。首先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接着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活动“欣赏关于理想的名言”,这个活动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教师自己也要准备一些经典的语句,并可以结合名人的一些经历来帮助理解和提升。在“多彩的个人理想”里,共讲了“什么是理想”“理想的变化和调整”“理想的作用”“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理想与幻想、空想的区别)”四个内容。因为关于个人理想的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与学生联系很紧密,故这一框题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从丰富的活动中真正受益。教师在“远大的社会共同理想”这一框题,讲述了三个内容:“什么是社会共同理想”“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理想”“实现社会共同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理想”和“实现社会共同理想需要艰苦奋斗”这两个内容,都是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而教材正文中只用了两句话进行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活动和“信自平台”进行适当的的补充和进一步说明。
第二节“感受使命”,之所以命名“感受使命”,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实际的社会责任承担能力,重在认知,重在感受,而非“承担”。包括“不同时代不同使命”“新时代新使命”两个框题的内容。在引言中,设计了一个小故事,从对“使命”二字认识的逐渐加深,引出“使命”实际上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接着讲述了“理想与使命的联系”“什么是使命”两个内容,使前后两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不同时代不同使命”这一框题,主要是通过讲述各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来论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同,不同时代的人们所肩负的使命也就不同。“新的时代新的使命”主要是讲述现阶段我们所肩负的使命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节“坚持理想 担当使命”,包括“思想引导人生”“实践锻造人生”两个内容。这一章节是在前两个章节讲述理论基础上的行动落实。第一框题“思想引导人生”,讲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材从“三个代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及与“西柏坡精神”的联系等方面来进行了阐述。第二框题“实践锻造人生”,主要讲了“勤于学习 立志成才”“甘于奉献 勇于创新”两个内容,前一个框题是在思想上进行指导,这一框题主要是在行动上给学生以指导。
单元活动建议:这一单元的内容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内容较为抽象,所以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活动,将直接关系到课堂的质量。在“单元活动设计”中,共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和第四个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里开展,活动效果应该不错。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也许会受到一些限制,教师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教学方法
本单元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讲比较抽象,因而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运用具体事例、故事等形式使同学们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当前,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决定了学生社会理想的淡漠、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怀疑。建议:
1.教师要从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描绘入手,引导学生憧憬未来,从感性理解理想问题。
2.从不同历史阶段著名的代表人物为了社会理想而不懈追求的事例,探索他们的动力,进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
3.注意解读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必要时进行必要的知识的解释
4.关于艰苦奋斗精神,往往容易成为教育他人的口号,说与做的分离,根本原因是学生认为没必要,懒得做、不好做。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辩论赛:新时代是否还需要艰苦奋斗?
故事竞赛:关于现代艰苦奋斗的故事
说说:原来艰苦奋斗可以这样做
做一做:我是这样艰苦奋斗的……
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辨析等等
五、探究活动建议
1.设计目的
理想、考试、选择、使命都是学生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初三的学生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较明确的设想,但不知道实现自己的理想;感受到考试的压力,却不知道如何缓解;认识到理性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却又不知该从现在起做好哪些准备;初步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却不明确该怎样面对社会新的挑战。
主题探究活动“放飞我们的理想”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懂得理想的实现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克服困难,付出努力的过程;学会慎重对待人生中的重要选择,经常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反思、总结,以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
六、课时建议
建议本单元可安排6课时(其中单元活动1课时)
课序 课题 课时
第一节 畅谈理想 第一框 多彩的个人理想 第一课时
第二框 远大的社会 第二课时
第二节 感受使命 第一框 不同时代不同使命 第三课时
第二框 新时代新使命
第三节坚持理想 担当使命 第一框 思想引导人生 第四课时
第二框 实践锻造人生 第五课时
单元活动 放飞我们的理想 第六课时
六、课时内容具体分析和教学设计
第一节 第一框 多彩的个人理想
☆、教材分析:
知识目标:
让学生理解理想的含义,理想的重要作用,理想与幻想、空想的区别
能力目标:
理解理想的重要性;能找到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调整自己的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全力以赴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理想的理解和规划
难点:树立理想的重要性
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目前由于社会的竞争压力,学生长时间的心理疲惫。文化的多元性导致的价值观的迷茫,理想信念的缺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
学生的需要:有了正确的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会努力去学习去生活,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讲是必需的。
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理想名言的资料
1、活动一:
展示名人伟人的理想,并导入让学生自己来谈自己儿时的理想。
明确理想的涵义: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未来的蓝图和设想,是具有实现可能的奋斗目标。
(强调实现可能性,要把理想、幻想、空想区别开来)
2、活动二:
让学生阅读教材p75《我的理想》,得出理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
分小组交流同学各自的理想。(通过对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关于理想的话题中来,并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变化)
3、活动三:
案例:马加爵的事例(书本P76)
展开讨论:马加爵的案例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出理想的作用(重要性)p135
活动四:如何实现理想
案例分析: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的例子(见附录)。
教师设问一:山田本一的做法对于树立和实现自己理想有什么启示?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
教师总结: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这个规划要尽可能长远,这样我们就不会在某个阶段找不到目标而迷失方向;这个规划还要尽可能具体,可以把它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这样一步步付出努力,理想就不会仅仅是我们美好的愿望。
设问二、当山田本一发现原来的方式不能够帮助他成功的时候,他马上进行了调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在理想树立和实现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适当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推动理想的实现。正如我们同学都希望自己能提高学习成绩,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号自己在每个阶段实际情况的目标和学习计划。
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所学和经验方法来阐述。
后教师总结:A、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B、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坚持不懈(举苏格拉底让学生甩胳膊,看谁最后坚持下来的故事)(见附录)
3、集体朗诵诗歌《理想》
有它,无它,不一样。
有它,像船儿有浆,能漂滩,能斩浪。无它,像一只花公鸡,只知为觅食奔忙
有它,即使天黑下来也能看到不亮。无它,纵然在大白天,眼前也上片迷茫
它的名字——叫理想。
结束语:教师有激情地总结和对学生给与激励:理想是美好的,理想可以有很多,但通向理想的道路却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不屈不饶、坚持不懈。我们每个同学想要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不仅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计划,更要全力以赴,不屈不饶,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升学和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共同在诗朗诵流沙河的《理想》中结束本课。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理想固然美好,但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可能绝大多数学生只有短期的理想,比如说升重点高中和未来职业方面。对于理想应该是多方面的可能理解有困难,对于长期目标的制定也不太感兴趣。教师应多加引导。
第二框 远大的社会共同理想(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知识目标:1、理解社会共同理想的含义,明确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
2、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
3、把握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图表展示,培养学生读图表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2、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发展地看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时刻准备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们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难点: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共产主义社会究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中国人奋斗了几十年,到现在为什么还没有实现?我们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什么?作为青少年我们又能为之做些什么?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讲可能根本平时从来就没有去深究过!所以今天提出来,他们不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多元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社会理想的淡漠、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怀疑。
学生的需要
作为祖国的未来的中学生应该了解历史的责任与使命,了解我国的国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 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英雄的足迹的资料
1、典故导入:
老师可利用《礼记、礼运》中关于大同社会的描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有所终,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并结合八年级有关社会知识(如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空想社会主义者描写的美好社会景象)从而引发学生对“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话题的讨论。
2、畅所欲言话理想:
讨论交流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在阶级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为摆脱剥削和压迫,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却始终不渝。刚才大家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其实就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体现的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因此,称为是社会的共同理想。(导入社会共同理想的含义p78)
3、回顾历史,走近共同理想
学生活动:故事会《踏着英雄的足迹》。(根据课前的有关资料收集)
学生1:党的创始人李大钊曾豪迈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即使站在敌人的绞刑架下,他仍然慷慨讲演:“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
学生2:方志敏在阴湿昏暗的死囚牢里,曾写下光耀千秋的信仰绝唱:“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学生3:年仅15岁的共产党员刘胡兰在敌人的屠刀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奋力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毛泽东亲笔题词赞扬她“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老师归纳: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之所以威武不屈、气壮山河,其中的原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就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先锋战士。这种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唤人觉醒,催人奋进,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斗的号角,鼓舞着他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然而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和许多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奋斗目标。
老师提问:在今天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共同理想)是什么呢?
(导入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公民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为实现共同理想,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今天我们今天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里程碑,
5、小结升华,为学生提希望和要求
展示鲁迅的经历:从军卫国—实业救国—学医强国—从文醒国(附录)
导入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与崇高的社会理想是相辅相成的。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如果个人理想脱离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失去社会意义。如果离开了个人理想,我们所说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就会流于空谈。社会理想要通过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
教师提问:对你有何启示呢?
各抒已见,师归纳现阶段,青少年要向鲁迅学习,自觉的把个人理想与全国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振兴结合起来,把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为下一课时作铺垫)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教材中对社会共同理想的提法有些不完整,因而,在处理中我对教材处理,从理想分为个人理想(第一框)和社会理想,而社会理想又包括我国公民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来讲课。最后,在两框的基础上强调,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远大的社会共同理想和实践锻造人生二目结合)
知识目标:
了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自觉向古今中外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从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针对的问题:
关于艰苦奋斗精神,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们,尤其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们来讲更只是一种口号,一种历史,一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老师用来说教的字词,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停留在较低水平,认识模糊而且片面,对艰苦奋斗的重要性更多地理解为空洞的说教,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培养和发扬了。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意志和毅力的关键时期,如果不注意学习理论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实践,势必会形成妨碍进步的心理障碍,更何况现在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学习目标并不十分明确,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大多数是无意识的、感性的,因此难以形成坚强的思想品质。
学生的需要:
21世纪不仅需要有知识的人才,更需要有精神的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的接班人和创造者。未来社会需要的以白仅仅是知识。而今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缺的也不是知识的贫乏,而是精神上的缺失。有了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的执着的精神和意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真正早日实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艰苦创业,与时俱进。
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艰苦奋斗的图片和事例,《愚公移山》的歌曲(或FALSH )。并制成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艰苦奋斗的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 教师:大家一定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在这首歌中感受愚公的精神,播放歌曲和歌词,师生共唱。设问:结合你们所学习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和歌曲,谈谈自己对于愚公移山的看法和感受。 通过歌曲,既可带动课堂气氛,又可以从学生熟悉个故事和歌曲中引发学生对不怕可能,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思考,从而导出艰苦奋斗的话题。
艰苦奋斗精神大搜索 让学生从已学的知识中搜索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精神的事例、名言警句,故事,人物等等。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艰苦奋斗的图片。例A、(古代)中国古代神话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故事,民间传说中铁杵磨成针、凿壁偷光的美谈,古籍史料中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的记载,都是这一主题的生动写照。B、(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C、(建设时期)驻港部队“大渡河连”。讲述时还可以穿插播放《大生产运动的歌曲》 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知识出发,教师通过多媒体来更多更好地向学生展示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充分体现。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它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在深刻感受到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所在!通过歌曲的播放来进一步渲染气氛,振奋同学们的精神。
课堂大讨论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引发学生们思考。教师提问1、身处逆境的人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么身处顺境的人是否也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时代不同了,条件改善了,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或“鼓励消费与艰苦奋斗矛盾吗?艰苦奋斗精神过时了吗?(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任选其中一题来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得出:(1)艰苦奋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精神要代代相传。(2)艰苦创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3)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4)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和政治都不发达,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可以发现他们对艰苦奋斗的看法和见解,虽然可能与老师的要求有差距,但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播来进一步理解。并且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更能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艰苦奋斗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过时的,但它并不等同于节衣缩食。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怕苦,在困难中保持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感悟艰苦创业的内涵 教师展示两代“铁人”的故事。让学生分析思考两代“铁人”的共同点所在。教师也可结合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如袁隆平、杨利伟、钱学森、王选)等团结拼搏、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事迹进行讲述。通过课本孟泰和焦裕禄的事例,让学生思考艰苦奋斗精神还表现在什么方面? 引导学生体会“艰苦创业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问“你能不能举有关科技、理论、体制方面创新的实例呢?”从而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体会艰苦奋斗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在关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有不同的内涵。通过事例让学生感受到艰苦奋斗精神也是在前进的,也是对上一环节“今天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吗?”问题的进一步深化理解。也同时了解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创业的精神。
反思、总结升华 展示“八荣八耻”中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图片,以及今天社会上出现的“月光族”行为(见附录)进行评价。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后教师提问: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小结:教师归纳:在不同年代,艰苦创业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而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视为成就任何事业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一种崇高的美德。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时代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注意积累,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通过评价“月光族”的行为和自己平时的行为,可以让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发强烈对比来深刻体会艰苦奋斗精神的必需与可贵,从而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回答问题为学生的导行做好准备。结合思考国家如何发展成为创新型的国家,为此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教学容易,导行难,尤其是现在,我们的学生所受的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艰苦奋斗似乎是上一辈人所用的词,现在人人都在攀比,谁在班级里穿的差,用的差就会被看不起.。所以在他们的现实观念中可能会认为艰苦奋斗就是穿破衣服,吃差的东西,是小气寒酸的象征。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怎么样真正改变他们的这种观念,让他们真正理解艰苦奋斗的含义和精神所在,从而在行动中加以体现,仅靠一节课45分钟是不可能达到的。课后还应该多加引导才行。
单元活动设计:放飞我们的理想

【设计理念】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挑战,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考,严肃对待人生,是九年级思想品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古希腊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本次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体验、实践,积极地思考、感悟,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活动目标】
1、使学生明确“理想”的含义,理解“理想”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有远大理想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2、了解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崇高使命,明确自己肩上的历史重任,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演讲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放飞理想
-------主题教育活动课
一、教师引言
故事:三位砌砖工人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是“砌砖,一个说是“赚工资”,而第三个却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这位工匠有了这一远大的理想,后来才成为有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则一生默默无闻。
托尔斯泰,他将人生的理想分为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分钟的理想。一句话,生活中时时都应有理想。
如果一个水手既不知目的地,也不带指南针就把船驶出了茫茫大海,结果会怎样?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利用毛毛虫做过一次不寻常的试验。法伯把他们安排在花瓶边缘,走成一个圆圈。花瓶旁边放了一些松针,这是毛毛虫喜欢的食物。毛毛虫前后盲目的绕着花瓶一圈一圈,一连七天七夜,直至筋疲力尽而死去,却不知去觅食。说明它们只会随着同类,糊里糊涂地走下去,不会选择自己的目标。如果是你,你愿意作一只糊里糊涂的毛毛虫吗?
二、活动: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
想过长大后要干什么吗?你们心中的理想是什么?你们想成为哪一方面的人才呢?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人树立了理想,人生就成功了一半。”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化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理想吧。
三、活动:猜猜他们是谁?
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伟大的理想,为他们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讲几则名人少年立志的故事,请大家猜猜主人是谁。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孔子)
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3.青年应立志做大事,不个立志做大官。(孙中山)
4.没有远大包负的人,他的生活缺乏伟大动力,自然不能盼望他有杰出成就。(华罗庚)
5.有志者,事竟成。(范晔)
6.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拿破仑)
7.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8.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雪莱)
有位少年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立志报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读书时,同学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1914年他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全部的费用只有几块大洋,而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非常单薄。他与同学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期间不谈恋爱“。他认为改造世界对学问知识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请问这位少年是谁? (毛泽东)
20世纪初沈阳一所小学。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课堂上顿时寂静无声。听了片刻,一个同学毕敬毕恭的站起来回答:“读书为了寻求生路。”话音刚落,另一位同学说:“为了光宗耀祖!“这时,一位同学从座位上站起来。他 ,浓眉大眼,昂首挺胸,大声回答道:“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腾飞于世界而读书。”当时这位少年年仅12岁。请问这位少年是谁? (周恩来)
歌德巴赫猜想一直被看作数学王冠上的明珠。200多年前,有不少科学家试图征服它,并因此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却都没有成功。有位中国少年上中学就暗暗立志摘取这颗明珠,他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他拼命积累知识、奋力演算难题,草稿纸装了一麻袋又一麻袋。最后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想的合力,移动了数学群山,摘取了数学王冠上这一璀璨的明珠,发明了以他的姓氏的定理。请问这位少年是谁? (陈景润)
四、活动:小故事中的深刻启示
无志之人,不可能激起生活的浪花;无志之人,不可能享受事业的种种辉煌。成功的人不仅说出了自己的志向,还付出了行动。下面一则小故事,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一个青年职员平时工作懒懒散散,在转正前一个月他问老板:“如果我兢兢业业工作一个月,我能转正吗?”老板答道:“你的问题让我想到一个冷房间的温度计,你用热手捂着它,能使表上显示温度上升,不过房间一点也不会温暖。”
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其实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工作中。这要靠我们的意志,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 “因为你有选择,你主宰自己的人生。”
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被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至中途停顿下来,或是走上岔路,而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不要忘了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哪去了?
自己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 在付出以行动以前先得思考.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悠长的生命启示。
五、活动:心动不如行动,制定自己的目标
目标——行动三角式
我国著名的成功学家陈安之曾经说过,人成才要分五个步骤:1、人要在18岁以前确立人生目标,如果一个人在18岁都还没有确立目标的话,那这个人就没有作为了。2、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3、自己要学会总结,人每总结一次,人自身就会上升一个台阶。4、再看看自己所定的目标是否过高,从而修正自己的目标、理想。5、要坚持不懈的为自己所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中考即将来临,我们该怎样做呢?
心动不如行动
在语言和行动两者之间,成功者选择做“行动的巨人”。
为自己的目标确定一个行动的计划,否则明天永远不会到来。
<课堂作业>每位同学设计好一张名片并在上面定下自已接下来三个阶段的理想。
【案例评述】
该活动设计的内容是地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活动的形式引发一场对“中学生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思想,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等问题的探讨,教育效果要比死板的课堂教学好得多。这样灵活的教育方式既有针对性又有时效性,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榜样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身的豪情壮志。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本探究活动的开展最好跟班主任商量使用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的时间一起,而且课前要作好准备工作。
附录:
1.关于理想的名言和话题:
我们多年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邓小平
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 -------伏尔泰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德
一个人向着目标迈进的时候,应当笔直地朝前望的。 ------罗曼·罗兰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路是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在书写动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内疚。--郭小川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郜游。--曹植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居里夫人
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左拉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诗朗诵《理想》 作者:流沙河 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 目标不断努力。理想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理想的内涵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膊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完,他做了一遍示范。 “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可一年之后,苏格拉底在问大家时,全班却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下来。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大哲学家柏拉图。 “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
2.鲁迅18岁时,看到英美列强侵略中国,无比愤慨,他考入南京水师学堂,一心想当海军。入学后,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起来,最要紧的是发展工矿业,于是他又到南京矿务学堂学习工业技术,想走实业救国之路。毕业后,他面对中国当时的现实,深感中国要富强,光有工矿也还是不行,首要任务是要把中国人改为“强种人”,于是他远涉重洋,到日本学医。在学习期间,有一次看电影,其中有个画面是一个中国给沙皇军队当侦探,被日本兵抓去枪毙,围观的中国人虽然体格健壮,可是精神麻木,表情淡漠。鲁迅十分气愤,进而认识到中国急需治疗的不是躯体,而是灵魂。为了救国,他毅然放弃了学医,用文学做武器,来唤醒亿万民众。
3、关于艰苦奋斗的话题:
艰苦奋斗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铸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又铸造了“抗美援朝精神”、“好八连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抗洪精神”。我们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艰苦创业形成的这些精神,就是不同时期艰苦奋斗的具体概括和体现,其核心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月光族:时下的年轻人口中,“月光”一词已经不再陌生。许多人都标榜自己是“月光族”,听起来既时尚又酷。月光族的惟一条件:工资月月光,不剩一分,只许负债,不可盈余。
这样的“月光族”占大学毕业生的30%。他们中不少人靠父母的资助读完大学,毕业后虽说有了收入,却仍要依赖父母。http://news./050512/120,4,1351752,00.shtml ( http: / / news. / 050512 / 120,4,1351752,00.shtml )
4、歌曲与歌词
江涛的《愚公移山》的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5、选择的话题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在山田本一的自传中,发现这段话的时候,我正在读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这部作者花了16年写成的7卷本巨著,有很多次让我望而却步,要不是山田本一给我的启示,这部书可能还会像一座山一样横在我的眼前,现在它已被我踏平了。我曾想,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许会少许多懊悔和惋惜。
6、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大比拼:先让学生回答,新时代需要我们具备哪些素质?从回答中指出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并让学生举例来说说你所知道有哪些人哪些事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体现?(例:我们的航天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活动:现在看看我们同学谁最具有创新精神,最具有创造力?
怎样提升一杯水的价值?怎样把冰卖给因纽特人?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怎样把纸做成人可以坐的可以在水上行驶小船?同时让学生思考创新精神还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并展示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2)拓宽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3)敢于质疑,善于质疑;(4)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5)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6)培养动手能力,勤于实践;(7)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事例:一位小孩对父亲说:你发现了吗,苹果里面有一颗小星星。父亲漫不经心的说:那怎么可能?儿子拿了一个小水果刀,费力地切开了,但他不是从茎部到底部这样切,而是横向拦腰切了下去。儿子把切开的苹果放在父亲面前:看,多漂亮的星星!父亲惊呆了
7.理想、梦想、幻想、空想四个概念的不同。
理想、梦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当理想或者梦想的追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自身的客观实际,在一定的条件下,尤其在艰苦奋斗的情况下,理想、梦想就会得以实现,理想、梦想就转化为了现实。幻想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想象,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但在将来有实现的可能性。空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是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想象,不具备转化为现实的可能。
8、有关图片:
延安精神
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雷锋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