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书院中学 姜小玲◆ 课标要求:1、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2、描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些区域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地区经济。3、3-4讨论本地特别关注的问题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学会行驶自己享有的监督权。4、知道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5、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明确党实施“科教兴国”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时政的一大热点。2007年3月3—15日两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讨论最多、议案和提案涉及最多、媒体关注最多就是三农问题,如何解决解决三农问题,2007年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提出,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当代中学生是祖国不久将来的建设者,所以必须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国家的现状,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和身边的问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在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是身体发育的高峰,也是自我意识和智慧的增长期。他们求知欲强,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广,知识面较宽。经过将近三年初中阶段学习,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培养,应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且由于本主题的重要性,学生已在生活中看到、听到、了解不少,所以他们可以通过课前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的,但由于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对如何更好的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还不甚理解,有待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事实,加深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专题综合复习,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因(必要性、重要性或意义),办法、措施,理解“新”的含义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并能提出自己的有关建设新农村的建议。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如历史与社会中的“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孟子的“仁政”轻徭薄赋、汉唐时期的繁盛、1978年开始农村改革以及农民的两个伟大创举,农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当代改革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等知识;思品中党的基本路线、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建设小康社会等知识。3、通过专题综合复习,培养学生按专题收集时政资料的能力和整理、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图片、漫画、简单的时政事例等多种直观资料的呈现、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因(重要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建设新农村的措施、办法和途径(启示、建议)。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全国各地和身边新农村的变化,帮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与党的基本路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增强当代青年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2、通过事实让学生感受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重点:1、通过图片、漫画等多种直观资料,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因(重要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建设新农村的措施、办法和途径(启示、建议)。2、尝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分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因(重要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建设新农村的措施、办法和途径(启示、建议)。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如何掌握综合复习的方法。3、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1、教师指导综合复习。专题复习的特征是以时政的一大热点为主题,然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现生活中的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多,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并提供一定的时政背景资料。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是学生的主体,而且专题综合复习所含的知识内容很多,面很广,用45分钟的课内时间完成较难,所以课前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成为非常必要。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合作伙伴,通过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设计说明:“三维目标”制定的依据和落实的途径: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三维目标”,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复习课的特点以及中考的要求,通过文字、图片、表格、漫画、例题等多种手段落实既定目标。教学设计的意图:结合主题内容,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复习思路,把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并通过直观性的图片、漫画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整个主题的理解。通过例题分析、解答来体验中考。并编制与主题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最大的亮点:结合主题内容,引导学生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进行复习;编制与主题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最大的困难:学生的学和能力参差不齐,在一节课中完成这么大容量的知识综合,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解决问题,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心里不是很踏实。◆ 教学流程:课堂导入:请学生欣赏自拍并制作的《七里乡特色经济》flsh图片。问:图片反映了那个地区的景色?看后有什么感觉?生答:略。师:是什么致使一个小小的山村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让我们走进农村,共同来探讨今天的主题:“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课堂教学:第一板块:“我”的复习思路转承:那新农村“是什么?”,到底“新”在哪里?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请学生看五组有关“新”“旧”农村的对比图片,通过对比感受“新”农村的要求,然后请学生回答。生答:“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 师抽查其中“生产发展,管理民主”两项内容,请学生分析判断与五组图片中的哪一幅相对应。师:新农村建设与党的基本路线、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一致的,关系密切(教师同时板书,分析与新农村内容相对应项,并结合五组图片请学生回答有关内容)。转承:那“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预设一:学生能回答的话,可直接请学生回答,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预设二:如果学生基础差可从小切口:如现在农村和城市相比,你认为一般情况下,那个更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引出一系列的知识。学生回答 → 教师归纳补充说明。师:我们知道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因,其实也就懂得了其意义,在回答问题时,只要改动其中的“动词”就可以了,如:城乡差距扩大,发展很不平衡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改为“有利与缩小城乡差距,使社会发展逐渐走向平衡。”转承:建设新农村的原因和重要性,我们懂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建设新农村?引导学生分别从国家、社会、农民、中学生角度回答→ 教师逐个从上述四方面补充时政和乡土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首要任务的重要位置上,必须遵循“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感受到发展新农村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针对“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着重请学生回答衢州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以及发展哪些特色经济。师转承小结:刚才我们尝试着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同时点击做好的幻灯片)把时事主题和所学知识整合起来,但能否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请看下一环节。第二板块:学以致用例举2006年省中考卷,分析、解答题目,与学生共同寻找答题技巧,同时对照上述复习的思路。第三板块:“我”展我智慧教师呈现材料,请学生设计2—3个问题,并作出解答。两大组对抗赛: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1、一组提问(得100分),另一组解答(得100分),提问组对答案不满意的可以作补充(得100分)。2、两组轮流提问、解答。老师给最佳组发奖品(请学生欣赏《谁不说俺家乡美》,大家一起唱)。师:在歌曲还没播放前,我想请同学对今天这一专题复习说一句话,可以感受,也可以说你展望的新农村。2007年4月22日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