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第三课时宝安实验学校 黄若冰一、对教材的理解二、对学情的分析三、制订教学目标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设想《百家争鸣》这一课时讲述的是春秋战国动荡时期出现的一次思想解放,当时涌现出很多的思想家都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是影响非常深远的。学好了这一课,对学生了解春秋战国动荡历史和明白文化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是有帮助的。重点:1、诸子百家的各派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2、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难点:1、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原因;2、当时法家思想受重视的原因。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八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接触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很难深刻地理解百家的思想内涵和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原因,也很难将百家思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1)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了解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1、通过让学生收集归纳并讲述百家思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2、通过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因果观念。通过对比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活跃,了解当时的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时代特点,感悟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法: 问题探究情境体会教法: 启发点拨引领思考一、情境导入二、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三、了解百家思想派别四、感受百家异同五、思考百家对今天的影响情境导入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来分析难点步骤一:让学生用2~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本,了解当时涌现出哪些著名的思想家,他们主张什么?形成哪些思想派别。步骤二:课前负责搜集百家资料的4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用简洁的语言来分别讲述他们理解的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重点学派 代表者 所处时代 主要主张孔子 春秋晚期孟子 战国老子 春秋晚期墨家 墨子 战国前期法家 韩非子 战国孙武 春秋末期孙膑 战国儒家道家兵家“仁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无为”“兼爱”“非攻”“法治”“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事备而后动”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步骤三:重点探讨孔子的治国思想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孔子还提倡统治者怎样对待老百姓,自己要怎样做呢?关爱老百姓“克己复礼”秦王最后会请谁呢?秦王正在准备出兵六国,建立统一霸业,为此首先必须改变秦国人乐于私斗、怯于战争的不良风气,因此急需招聘一名善于出谋划策的人。请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孙子分别向秦王宣传自己的主张。秦王会重视和采纳谁的主张呢?形式: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全班自由讨论结果韩非子思考:秦王青睐法家的原因是什么?(联系秦国情况回答)秦王赢政非常欣赏韩非子,不惜发动战争,将韩非子弄到了秦国难点联系实际,找出这些思想对今天社会的影响七嘴八舌: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墨家)依法治国(法家)平等博爱(儒家)……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原因;二、百家思想学派三、百家思想对今天的影响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第三课时百家争鸣(说课稿)宝安实验学校 黄若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作用:我所选的《百家争鸣》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的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的第三课时。《百家争鸣》这一课时讲述的是春秋战国动荡时期出现的一次思想解放,当时涌现出很多的思想家都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是影响非常深远的。学好了这一课,对学生了解春秋战国动荡历史和明白文化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是有帮助的。2、重难点:重点:1、诸子百家的各派代表人物及他们的思想主张;(依据课标要求)2、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难点:1、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原因;2、当时法家思想受重视的原因。(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有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的,与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密切相关,这一点课本没进行深刻剖析,学生不容易理解;2、在诸子百家中,惟独法家思想受到秦国统治者的青睐,与当时的社会形势、秦国的国情有很大关系,学生很难联系起来理解。)二、学情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八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接触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很难深刻地理解百家的思想内涵和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原因,也很难将百家思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尽量适应初中生的心智特点,以老师的讲授、引领为主,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百家的思想内涵;并让学生课前搜集百家思想资料,初步了解百家的思想主张;通过历史剧表演这样直观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法家受重视的原因。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分析基础上,我制订了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初步了解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2、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收集、归纳并讲述百家思想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历史资料的能力;(2)通过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因果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比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活跃,了解当时的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时代特点,感悟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四、教学方法基于这一课思想文化学生难以理解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达成我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教法:启发点拨、引领思考学法:问题探究、情境体会。五、课前准备:学生分组查找并整理归纳好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六、教学设想:这一课的教学主要分为情境导入、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百家思想派别、感受百家的异同、思考百家对今天的影响五大环节。1、情境导入:展示图片:纪念孔子诞辰2555年的活动导入。提问学生:孔子已经逝世2000多年了,为什么人们还是如此怀念他?他生活在什么年代,有哪些思想主张?从而导入本课学习,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2、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问:为什么春秋战国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提示学生联系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来思考)原因:1、春秋战国的特点: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战乱频繁。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很多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2、因为王室的衰微,所以很多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形成文士阶层;3、诸侯争霸也需要网罗大量的人才,所以士人们得到重视。3、了解百家思想派别步骤一:让学生用2~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本,了解当时涌现出哪些著名的思想家,他们主张什么?形成哪些思想派别。步骤二:课前负责搜集百家资料的4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用简洁的语言来分别讲述他们理解的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让学生对主要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有所了解。老师列表归纳归纳百家的思想观点和代表人物。步骤三:老师引领点拨难点问题,让学生能深入浅出地了解百家思想。提问: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一位思想家?(孔子)进一步提问: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思想?启发:孔子经常说的一句话“为政以德,以礼治国”,说明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来治理国家。提醒学生注意:“礼”指的是西周时的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提倡恢复周礼。孔子还提倡统治者怎样对待老百姓,自己要怎样做呢?(孔子提倡“仁”,一方面要爱护老百姓,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当学生对四大家的思想已经有所了解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你猜,在当时的战乱频繁,诸侯争霸的年代,哪一家的思想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呢?4、感受百家异同:设计了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百家异同。情境是这样的:秦王现在准备出兵六国,建立统一的霸业,为此首先必须改变秦国人乐于私斗、怯于战争的不良风气,因此急需招聘一名善于出谋策划的人。请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和孙子分别向秦王宣传自己的主张,设法使秦王相信自己的主张和思想是最符合当时秦国争霸需要的。秦王会重视和采纳谁的主张呢?通过这个历史情境剧,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百家思想的不同。通过秦王的选择也能明白当时法家思想受重视。老师补充一则材料:秦王赢政非常欣赏韩非子,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把韩非子弄到了秦国。老师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思考,为什么法家思想能受到重视?原因:就拿秦国来说,它当时正在实行变法图强,要打击旧势力,强化君主权力;而法家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打击旧贵族来维护君主统治,是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的。5、思考百家思想对今天的影响:(拓展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联系实际,这些思想对今天有哪些影响?学生一般能答出:1、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墨家思想);2、依法治国(法家思想)3、平等博爱(儒家思想)等。说明学生对诸子百家的思想已经有比较深的了解了,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附板书:百家争鸣1、 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原因;2、 百家思想学派;3、 百家思想对今天的影响附电话:1343080354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百家争鸣(说课稿)修改.doc 百家争鸣(说课)修改.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