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案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案例

资源简介

●介绍一个教学案例
专题五之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重返联合国(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美关系解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3、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的过程)
案例三:《外交关系的突破》
集体备课时,老师们认为,采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形式,设计一个虚拟的展览馆,让学生“身入历史”,在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历史,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教师把整堂课设计为带领学生参观“外交关系的突破和发展”展览馆的形式,非常新颖。教学就从三个展厅入手。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历史照片《乔冠华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时间是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点。当时,西方媒体称乔冠华之笑“极富感染力”、“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 为什么乔冠华会发出如此爽朗自信的大笑?图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让我们把历史镜头拉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辉煌的瞬间。
展厅1——70年代外交成果回顾厅:
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在介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投影介绍两幅图片。
(图片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亚非国家代表一片欢呼,西方国家代表却愁眉苦脸)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大会就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投票结果是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这一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1月1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升起,从此鲜艳的中国国旗——五星红旗就一直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图片2)。
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这是中国在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果之一,再来看看,还有哪些外交成果?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在介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展示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照片(图片: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1日中午,在北京机场,摄影师摄下了这历史性的瞬间:身穿大衣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夫人帕特两人走出机舱门,身后没有任何人跟随,长长的旋梯只有尼克松和他的夫人两个人走下,当离地面还有三四个台阶时,尼克松微笑着伸出了他的手,急步朝离旋梯还有几步远的周恩来走来。周恩来站在原地把手伸了出来,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在一片掌声中,周恩来意味深长地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2年没交往了呵!” 尼克松说:“I am very happy!”(我非常高兴)尼克松事后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师:请大家注意周恩来总理说:“……(中美两国)22年没交往了呵。”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一直对新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中美双方基本上没有外交往来。
师:在周总理说话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说“I am very happy!”,意思是讲美国现在很乐于同中国交往。美国从最初不愿同中国交往,到现在主动愿意同中国交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美国认识到再孤立中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乐于同中国交往。此外还有一点重要原因,那就是苏联军事力量增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及其国内经济衰退,造成它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认为只要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就能把主要力量用来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师:那对于中国来说,又为什么想同美国这个宿敌改善关系呢?
生:从中国方面来讲,也有其重要原因想同美国对话和交往。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我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中国需要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借助美国来缓解来自苏联的霸权主义的压力。
再一个原因就是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助于早日实现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使其回到祖国怀抱,所以也需要适时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根据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弄清楚了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第一,美国因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同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第二,中国因为苏联的军事压力和解决台湾问题,也乐于同美国改善外交关系。这样,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了中美双方的共同愿望。
尽管中美双方都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的强烈愿望,但毕竟积怨多年(已经22年没有交往了),有许多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需要花时间认真解决,要改变这种局面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那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关的大事呢?(分六个步骤,展现六张照片)课前请学生分六个组,分别搜集有关这六张照片(六个过程)的资料,课上请学生担任图片展的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
步骤1:双方的积极姿态
中美关系已经断绝20多年,要改变这种局面是一个很大的转折。1970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1周年的庆典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夫妇被邀请上天安门城楼,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一起检阅了国庆游行队伍。第二天,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观礼的照片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显著位置。两个月后,毛泽东再次接见斯诺,他对斯诺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这实际上是毛泽东向尼克松发出了邀请。
步骤2:乒乓外交
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运动员的当天,尼克松发表了声明,宣布对华新步骤,开始启动他的政治“阿波罗”计划(他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这就是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步骤3:基辛格秘密访华
随后的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官方接触);接着,两国几乎同时宣布一个震惊世界的公告:“……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步骤4: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并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经过会谈,中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这样,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不但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步骤5: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和中美正式建交
随着两国关系的逐渐发展,中美建交的时机日益成熟,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原则: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思考: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间结束敌对状况,将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呢?
步骤6:邓小平访美
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三、中日关系的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当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中日两国突然握手言和了,关系开始改善了。(图片)1972年毛泽东和田中角荣的握手,却被人称道——正是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又是他使得日本首相亲自跑来中国,要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什么缘故呢?
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29日,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势力;双方决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宣布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这样,日本抢在美国之前,断绝了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还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毛泽东和田中角荣的握手,结束了一个时代,使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美、中日这两对昔日宿敌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外交迎来新局面。
展厅2——当今外交情况展示厅
当今有哪些外交成就?认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奉行不结盟政策,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坚持对外开放。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倡导和实行裁军;(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美关系:历届美国总统访华。如果有美国总统现在来你学校访问,你会如何提问?
中日关系:虽然有不和谐之音(右翼分子,企图抹杀历史),但仍努力朝友好的方向发展。
展厅3——未来外交前景展望厅
讨论:中国的外交前景?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参观了“打开外交新局面”图片展,了解了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也看到了今天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对我们国家美好的外交前景进行了展望。
评价: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而力图构建一种新的学习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教学能力,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施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大胆创新课堂教学,突破教材原有的以课为单位的框架结构,真正做到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现对新教材的再创造。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本案例以“70年代外交成果回顾厅”、“当今外交情况展示厅”和“未来外交前景展望厅”三个展厅为主线,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实际探索,通过引导、讨论,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都有很大收获。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前给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网站,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是一个热心的指导者;在课堂展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内容、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充当了一个细心的解说员和参与者。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无论是课前的资料收集、分析、整理,还是展示教学中的扮演讲解员、讨论,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这种既有教师的充分讲解,又没有以往教师一堂言的倾向;既有学生的充分展现,而又不是放任自流的做法,是应当提倡的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