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隋朝强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2)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等问题,培养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视频、材料及阅读教材等手段,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3、情感、意志和价值观:(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见证,至今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3)、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促成隋朝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影响,科举制度的创立难点:对大运河开凿和科举制度的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但它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请问;这是哪个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它类似的一个王朝-----隋朝。(二)、讲授新课:我们一起来书写第一篇章:统一篇1.隋朝的建立师: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8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他夺取北周政权势在必得。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请你概括隋朝建立的三要素;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回答: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1)、教师制作地图,把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名称写在卡片上。结合已学知识,教师进行演示并简要说明政权更替情况。(2)、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发展的概况。)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第1段内容概括统一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隋灭陈的关键因素学生回答:隋朝统一的因素;①、北方;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民族分歧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北方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动荡的的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②陈朝统治腐朽;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③隋朝国力强盛。(3)、隋朝的统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秦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师:请你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归纳隋朝统的意义。学生回答:一方面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另一方面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师:既然隋的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那就请同学们来书写第二篇章;强盛篇3、隋朝的强盛(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页第2段内容,讨论归纳;隋朝强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强盛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3)、实行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隋朝强盛的表现有哪些呢?结合教师出示的表格,概括出隋朝强盛的表现 隋初 隋盛时 结论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垦田面积扩大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仓嘉仓 洛口仓 粮仓丰实学生回答:强盛的表现;(1)人口激增。(2)垦田面积扩大(3)粮仓丰实。隋朝国力的强盛,为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而大运河的开通也显示了隋朝的强盛。4、大运河的开通:(1)、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教师出示材料,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材料,概括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长时间在北方,如何对南方实行有效的管理,是历代统治者都线尽脑汁去考虑的问题,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缩短南北方的距离,更有效地加强了统治者对南方的控制。材料二:在经济上,从六朝开始,南方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经济重心虽在北方,但北方人口力众多,长安、洛阳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官员和军队,为了保证能有充足的物资供应,隋朝必须转运江南地区富庶的物产到北方。学生回答:开通的目的(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2)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大运河开通的概况。引导学生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找到大运河的三点(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段、五大水系及三个重要地点的古今地名演变。名称 开凿时间 所在国家 长度 (千米)隋朝大大运河 605--610年 中国 2000多苏伊士运河 1859--1869年 埃及 173巴拿马运河 1904--1914 巴拿马 81.3学生回答:隋炀帝帝从605年起派人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三点;大运河以落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四段;由北向南分为水济渠、通济渠、形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准河、长江和钱塘江,余行在今浙江杭州;部在今北京;江都在今江苏扬州地位;全长22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如此浩大的工程为什么能在隋朝完成?(结合隋朝的统一及发展情况、教材的小字内容,讨论得出。)学生回答:(1)隋朝实现了统一,使隋场帝有征发几百万人口的可能。(2)、隋文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为大运河的开通准备了条件(3)、已有的天燃河道和古运河作基础(4)大运河的开通有何历史作用?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材料二:“出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认真阅读以上材料,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有何作用?应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学生回答: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评价大运河:1、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2、但当时开凿大运河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师:行政效率的提高得益于隋文帝选出了德才兼备的官吏。隋文帝是采用什么方法选官的呢?引出选官制度的改革,即科举制的创立4、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隋朝建立之初,沿袭前朝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呢?材料:魏晋以来,做高官的基本条件是;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貴的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结合教师出示的材料,分析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度的原因。学生总结得出;(1)官吏的选拔权由地方权贵垄断,不利于中央集权(2)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许多有真才实(2)、科举制创建的过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页“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内容,概括科举制创建的过程。学生:(1)隋文帝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总结得出:(1)世家大族的子弟;失去了靠门第做官的特权(2)上层权贵;不再垄断官吏的选拔权。(3)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凭才学做官的机会。(4)皇帝;得到选官和用人的权力(3)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有何影响?材料: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的范围。选拔官吏的实权,也就转移到朝廷手中。科举制的历史影响;(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2)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师:隋朝的繁盛是短暂的,很快走向了灭亡,我们再来书写第三篇章;灭亡篇。1、隋场帝残暴统治的表现及造成的后果学生回答:隋炀帝的暴政:(1)、他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如;他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驿道;他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2)、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如;多次乘坐龙舟巡游后果;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导致大规农民起义。2、隋朝灭亡的时间及原因。学生回答:时间:618年,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3、从隋朝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教训:隋朝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统治者个人的素质及统治才能对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三)、课堂小结隋朝的繁盛和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国家的兴衰有着重要作用,可谓“成由勤俭败由奢”。(四)、课堂练习:1、下列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大运河是隋文帝时开凿的B、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C、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D、大运河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2、征发百万民工、历时数年之久、开通纵贯南北大运河的皇帝是( D )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隋炀帝3、隋朝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是( C )A 、世袭 B、举荐 C、考试 D、捐官4、下列对隋文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C )A、完成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厉行节约 C、创立进士科 D、统一南北(五)、板书设计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的统一:1、建立:581年,杨坚,长安2、统一:589年,灭掉陈3、国力强盛: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隋文帝励精图治 科举制度的开创:标志:隋炀帝开设进士科 意义: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利 表现:人口增长;垦地面积增加;粮仓丰实 大运河的开凿: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 作用: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时间:618年(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