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日、中欧、中非、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美、中日、中欧、中非、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

资源简介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 高尔基
专题8.中美、中日、中欧、中非、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
【专题目标】
高考国际关系史的考查是热点中的热点。
1: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时期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2:把中美关系与社会热点结合
3:要重视比较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异同。
4. 注意近现代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5.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和苏联在革命道路、建设道路、改革政策等方面的比较。
6.在古代史中区别一些国家的古今称法。
【知识梳理】
一.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近年来,中美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做法、中美两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与纠纷、影响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等都是高考的热点
1\近现代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后在朝鲜两国进行战争.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2、当今世界中的中美关系表现:
相互谅解,友好合作是主流。但相互之间在一些问题上也摩擦不断 。
中美之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
布什在“和平解放西藏日”明目张胆会见达赖(2001年5月23日)
中美撞机事件、
美国对台湾出售军火和台湾问题。
(台湾一直是美国手中的一张牌,一个杀手锏,只要中美关系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拿对台军售来说事儿,这已经成了中美关系和台海关系的晴雨表。美国是台湾当局武器装备采购的大户,台湾当局采购武器装备的95%来自于美国)、
复杂的中美关系与合作问题
(1)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得到改善和发展。第一,中美两国在反恐问题上立场一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2004年6月7日,中美两国举行第四次反恐磋商,双方就国际和地区反恐合作问题广泛交换了看法。第二,2004年6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美国商务部长等客人时说,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希望双方加强合作,推动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第三,2004年8月3日,胡锦涛主席在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参议院临时议长史蒂文斯一行时指出,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史蒂文斯重申了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2)中美双方在人权、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分歧。第一,2004年5月13日,美国的所谓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发表2004年度报告,对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宗教状况妄加指责,其涉华部分利用不实材料肆意攻击中国的宗教和民族政策,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第二,2004年9月1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所谓"支持香港自由"决议案,对香港居民的人权与自由指手画脚。对此我国外交部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要求美方停止利用香港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3)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第一,2004年5月29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与胡锦涛主席通电话时再次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第二,2004年5月上旬,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支持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议案,对此,中方表示强烈不满。第三,2004年7月1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重申《与台湾关系法》的承诺"两院共同决议案,鼓吹扩大对台军售,敦促美国政府提升美台军事关系,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
二.中日关系
一. 日本发展简史及启示
1.古代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2.近代日本:向欧美学习,进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3.现代日本: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且
重视培养人才,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
4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训示 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进来;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坚持对外开放,
引进外国先进科技;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二.中日关系
近现代中日关系的阶段特征
(1)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6、70年代-------19世纪末)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2)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3) 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从局部侵华到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阴谋破产。
(4) 二战后------中日建交(1945---1972)追随美国,呈敌对状态,但民间往来不断
(5) 中日建交至今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对待历史问题和边界问题摩擦不断。
(一)古代的中日关系:
古代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1.西汉时,中日就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
2.隋时,日本遣使来中国。唐时更加频繁,日本到唐留学的学生,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来日
本的僧人中,最有影响是鉴真和尚。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但到明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平息倭寇,他训练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
(二)近代中日关系
1、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发动参加对华战争:
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日、俄在中国东北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和平居民进行野蛮的大屠杀,如旅顺大屠杀、济南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2)同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多项权益:
先后同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善后借款合同》、《二十一条》、《九国公约》、《淞沪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等。
(3)支持反动势力,扶植在华代理人:
支持袁世凯,支持晋系军阀阎锡山,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支持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推行“以华治华”的政策。
(4)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
参与绞杀义和团,破坏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签署出售武器的合同,鼓动段祺瑞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8年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制造“济南惨案”。
(5)日本在中国制造的惨案、事变
1)旅顺大屠杀 2)杀害顾正红 3)1928年,济南惨案。 4)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 5)一二八事变 6)华北事变 7)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8)八一三事变 9)南京大屠杀。 10)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罪恶。
(6)整个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就是以日本的这种侵华为主要特征的,其侵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军事上:多次发动侵华战争。1874年日本在美国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南京的军民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
2、 政治上:(1)先后同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淞沪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等。(2)支持中国反动实力,扶植在华工具人。先后支持袁世凯、张作霖、段祺瑞等军阀,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支持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推行“以华制华”政策。
3、 经济上:(1)勒索巨额赔款。1874年勒索白银50万两;《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日本白银2.3亿两;《辛丑条约》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起勒索中国白银4.5亿两。(2)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取得开设工厂权,大规模资本输出开始。(3)商品输出。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商品输出,成为对华经济掠夺德三个主要国家之一。(4)全面侵华期间掠夺沦陷区。
4、 思想文化上:全面侵华期间,日本在沦陷区推行愚民同化政策,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反抗意志,实现同化政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
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经历了两个时期
1、冷战对立时期(1949-1972年)。此时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原因是中国政府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对日本在华财产采取一律没收的政策。日本则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态度,加入美国的对华包围圈,拒不承认新中国。
2、友好和平时期(1972年至今)。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迫使日本重新调整对华政策。随着日美矛盾加剧,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采取比较自主的对华政策。因此,田中内阁下决心顺应民意和时代潮流,决定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正式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始了新的木林友好关系,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当今世界中的中日关系表现 :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经贸方面,中日经济的交往给两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美、中欧、中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三答板块,日本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此外,双方在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合作。中日发展经贸合作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使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受到妨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责任完全在日方。
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宣扬天皇史观、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历史教科书。2001年8月13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日本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
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强烈谴责日本军国主义逆流。我们主张中日两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日本应遵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取信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日本应遵守防卫政策,遵守和平宪法,走和平发展之路。
总之,合则两利,只要双方友好往来,就会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而对立和战争则带来巨大的灾难。
三中俄关系
2006年被确定为中俄交往的俄罗斯年。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与中国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看法一致,高层互访频繁,不断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一)以俄历史分期
1、沙俄时代:①侵略中国东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②康熙帝时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③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以后不久,沙俄强迫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爱珲条约》、《北京条约》、《改订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特权,霸占了大片领土。④自六十年代以来,沙俄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开办工厂、开办银行等。⑤强租大连、旅顺,把东北、新疆、长城以北等地变成其势力范围。⑥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签订《辛丑条约》。⑦策动外蒙“自治”,肢解中国领土。
2、十月革命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①中国先进分子积极研究、宣传十月革命,从苏联引入马列主义。②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创建共产党。③苏联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进国共合作,帮助创办黄埔军校,支持中国国民大革命和北伐战争。④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从道义上、物质上给予中国很大援助。⑤1945年8月,苏联对日作战,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败亡。
3、新中国时期的中苏关系:①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②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成同盟关系。苏联政府还给予中国经济上较大的贷款。③“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中国156年个大型项目,对建立起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了骨干作用。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中苏走向严重对抗。⑤八十年代末,中苏实现了关系正常化。⑥苏联解体后,中俄保持了正常关系,并签订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互信的协定。
(二)中国历史上的中俄关系
1.古代
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俄国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挫败俄军,经过平等协商,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近代
(1)俄国对我国的侵略。
①俄国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 ,
取得了通商、内河航运等一系列的侵略权益。
②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凭借其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在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③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国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企图霸占中国东三省。
④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⑤1904---1905年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
⑥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参与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中国革命,后来帮助袁士凯纂夺革命果实。
⑦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
(2)苏俄(苏联)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中,苏联和共产国际起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②20世纪20、30年代,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
③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④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3.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走的是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四中非关系
一、古代友好交往中国和非洲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
1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和非洲间接交往
⑴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与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有了密切联系
⑵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往
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远及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它起自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再到西亚,最后到达欧洲的大秦。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就通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各地,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2 隋唐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
①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新唐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
②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
③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④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3元 朝
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4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中西洋是现在方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
从1405年到1433年近30年里,郑和率船队先后航海7次,到过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印度、伊朗和阿拉伯等地区,共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船队远航经过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他们在下西洋过程中与沿途国家友好交往,不仅给海外诸国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同时也把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制度... 带给了亚、非国家和地区。
二、近代遭受殖民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中非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现代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双方政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不断,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其他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日益加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给予中国诸多有力的支持。以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和非洲国家开始经济结构调整作分界,大体上可以划为前30年和后20年两大阶段。
1、中非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相互同情、相互支持
1) 积极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巩固独立。中国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为中非关系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 ( http: / / news. / ziliao / 2005-04 / 11 / content_2814265.htm" \t "_blank ) 召开亚非会议 ( http: / / news. / ziliao / 2005-04 / 11 / content_2813794.htm" \t "_blank ) 。
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率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
此后不久,中国即首先与埃及、随后又与一大批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63年12月至1965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3次访非,提出了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和援外八项原则,在非洲国家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从而将中非关系推向一个新台阶,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迅速增加,至1979年底,我国已与44个非洲国家建交。
  2) 非洲国家在政治上与中国密切合作,积极支持我祖国统一大业和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非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中非合作形式多样发展迅速1979年至今,中非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非在新世纪里结成了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五、古代中国与欧洲各国关系
东汉: 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隋唐:唐与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丝绸、瓷器运往欧洲。
明清:1553年,葡萄牙人借居澳门,后设“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时,中俄发生雅克萨之战,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西学东渐: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思考与讨论】
1\下面是一幅反映国际关系史上重大历史时刻的图片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图片的拍摄时间是__________年,具体地点在_________市。
在《尼客松回忆录》中, 尼客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为什么杜勒斯(当时美国国务卿)当时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3)分析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说明“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首先明确此图片表明的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其次再现课本知识:结合提示语作第(1)问;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课本有关尼克松访华的历史意义分别拟定第(2)问和第(3)问的答题思路。最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出精挡准确的答案。
答案:(1)1972北京
(2)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使美国敌视新中国,杜勒斯的举动既是对周恩来人格的侮辱硬是美国敌视申国的表现。中国的强大和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它在美苏争霸申所处的守势地位,便美国急于改善申美关系,尼克松的举动既表达他个人对周恩来的歉意,更是主动表达美国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外交姿态。
(3)中美双方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此后,日本等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缓和了国际局势,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美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有利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健康发展,有利于逐渐形成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双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8月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的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4月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回答:(1)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发展?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
(2)据材料一、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3)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答案】(1)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惟一的合法政府;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应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谋求霸权。两个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的结束,有利于反霸权斗争。(2)是一致的。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3)材料四表明《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该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对中国没有约束力,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能答出这一点的可加分)而该法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3\简述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崛起及分别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第一次崛起: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从此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影响:明治维新不久,日本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中国进行侵略,1894年~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割占台湾。20世纪30年代,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第二次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在亚太地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试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同时两国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但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也有所抬头,应引起重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4年4月7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表示,他将继续参拜供奉有二战军国主义分子神位的靖国神社,尽管此前日本法院已经判决这一举动违反了日本宪法。小泉对记者表示:“法院的判决很奇怪,我不知道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会违反日本宪法”,在被问及他是否会继续参拜靖国神社时,小泉回答说:“是的,我会。”
材料二观察下面这幅图片: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你是否赞同图片中的观点?请以史实说明。
【答案】(1)日本国内存在着为军国主义分子招魂的现象和法西斯主义等极右势力沉渣泛起,认为二战期间日本进行的是大东亚圣战,是对亚洲人的造福,始终不甘心失败,日本政府对右翼势力给予了一定的支持。(2)不赞同。二战期间,日本对亚洲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在中国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实行“三光”政策,施放毒气弹,进行细菌战。侵略奴役了朝鲜人民,使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掠夺朝鲜人民土地和财富,强迫朝鲜人当兵,充当日本侵略东南亚地区的炮灰。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5\.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中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俄国近代史上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试从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对此做法作简要评价。(4分)
(2)中国近代史上遭受了列强的侵略,俄国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原因。(3分)
(3)俄国十月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何关系,这种发展对中国民主革命带来什么影响?(4分)
(4)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获得成功,简述两国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5)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30年的波折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苏关系经历长时间的波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1)农民高价赎买份地;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2)鲸吞蚕食中国领土;是由俄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军事性的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决定的。(3分)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4分)
苏俄:粮食税。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农业政策的制定要维护农民的利益。(4分)
苏联的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2分)
6.(30分)中欧关系渊远流长,双方都曾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
材料一:中世纪,在天主教“神本”学说的浸染下,人们恪守神学伦理的清规戒律,将未来寄托在来世的“天国”,对客观自然现象既无多少兴趣,也缺乏自主思考的权利,自然科学沦为神学恭顺的奴仆,其固有的生命活力在宗教的灵光之下窒息殆尽。
材料二:自11世纪开始,随着“东学西渐”浪潮的涌动,阿拉伯人逐渐将其所保存的西方古典文化遗产与穆斯林的科学知识传播到西欧,自然科学有了复苏苗头。
材料三:到了16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复苏逐渐演进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一些科学家逐渐冲破神学传统的藩篱,将目光投射到广阔而复杂的客观物质世界,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与思考,掀起了划时代的“科学革命”。
(1)16世纪初欧洲掀起“划时代科学革命”的原因是什么?(6分)
(2)举例说明“科学革命”对中国和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
答:(1)①文艺复兴(或人文主义思潮)深入发展的推动。(3分)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或生产力的进步)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3分)
(2)①科学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欧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2分)②如: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维新变法或新文化运动。(2分)
7、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 攻占巴士底狱 《人权宣言》封面 法国大革命形势
材料二:应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希拉克于10月8日至12日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法国文化年开幕活动。希拉克此次访华推动了中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新的更高水平。
请回答:
(1)试根据以上材料一概括法国大革命所体现的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对法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成就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精神:
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的革命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的精神
②将政治主张以法律肯定下来的法治精神
③不畏干涉的爱国精神 ④建立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的创新精神
(2)成就
①民主共和取代了封建专制。 ②公民取代了臣民 ③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8、(32分) 2004年到2005年,在中法建交40周年之际,中法进行了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深受两国人民欢迎,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法两国友好关系由来已久。
材料1: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材料2:1793年,罗伯斯庇尔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孔子的的格言“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⑴据材料1、2回答:
①简述伏尔泰和罗伯斯庇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贡献。(4分)
②据所学知识,简析伏尔泰为什么如此称赞当时的中国?(4分)
③罗伯斯庇尔引用孔子格言的意图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4分)
材料3:进入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的发展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法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法国很早就意识到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潜在力量。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睡狮,不要吵醒它。”
⑵据材料3回答:
①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中国与法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对外政策方面主要有哪些差别?(16分)
②在拿破仑时期以后的100年间,法国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突出影响?(4分)
答: (32分)
⑴①伏: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深刻揭露批判了法国封建制度,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2分) 罗:是雅各宾派的领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摧毁法国封建制度,使法国大革命走向高潮。(2分)
②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清朝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4分)
③意图:反对封建统治。(2分)说明:东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互补性。(2分)
⑵①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封建制度;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8分)
法:工业革命已开始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实行资产阶级帝制;民主思想为其主流思想;法兰西帝国极力对外扩张,称霸欧洲。(8分)
②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启蒙思想传至中国,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成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4分)
【专题检测】
1\唐朝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当时日本仿照唐朝制度颁布的是 A
A.租庸调制 B.均田制 C.幕府制 D.节度使制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古代,先进的中国 文化对日本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两国人民长期友好相处。据此回答。
2.下列有关两汉与日本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D
A.中国兴起了大规模移民日本的浪潮 B.对门本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C、汉武帝与光武帝先后赐:子日本使者金印 D.铁器、铜器与丝帛传人日本
3.隋唐文化对日本的最大影响是 D
A、建造都市城郭,建筑业发展迅速 B.货币发生了巨大变革
C.进行了大化改新,进入封建社会 D.儒学传人,促进了日本文化的革新运动
西汉先后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使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突破东亚的范围,远播欧洲和非洲。据此回答。
4.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都可传播到的地区是 C
A、欧洲 B.中亚 C.南亚 D.非洲
5.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C
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
C.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D.沟通了东西外交之间的联系
6.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所做的努力是 D
A、设置旅馆,修筑驿站 B.派玄奘西游,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C.加强同欧洲之间的使团往来 D.征服高昌,大败西突厥,设立机构管理
7.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是 B
A.甘英 B.列班·扫马 C.杜环 D.郑和
明清时期,在对外关系上除了发展传统的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外,中国还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据此回答。
8.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冒险家开辟新航路活动的最大不同点是 D
A.航海的时间与规模 B.航海的范围是否有新的突破
C、航海对各自经济的影响 D.航海的动力与影响
9.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设立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C
A.维护了国家主权 B.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D.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10.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C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主权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促进了双方文明的进步。据此回答。
11.下列中外交往的重要史实中发生于西汉时期的有①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②汉朝皇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倭奴国使者 ③著名的“丝绸之路”全面开通 ④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联系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开辟 ⑤甘英奉命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B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2.关于中国对外关系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友好交往开始于东汉 B.唐朝已与非洲有了友好往来
C.明朝郑和下西洋曾经过波斯湾 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绝对外贸易
13.有关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B )
A.雅克萨战役之前订立 B.将外兴安岭划定为中俄东段边界
C.乾隆帝被迫同意中国代表团做些让步D.中国政府同意将贝加尔湖让给俄国
14.沙俄割占我国东北地区约一百万平方公里领土时,清朝在位的皇帝是 ( B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15.沙俄借以侵吞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 B )
A.中俄《尼布楚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改订条约》
16.三国干涉还辽的主要目的是 ( A )
A.维护三国在华侵略利益 B.维护中国领土主权
C.打击日本在华侵略势力 D.主持国际公道
17.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是 ( D )
①中共需要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②国民党上革命的民主派 ③共产国际的支持、建议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曾对中国革命有严重的错误指导。这种错误产生的主要原(C )
A.受陈独秀等人主张的影响 B.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C.低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作用 D.由当时共产国际的处境造成
19.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中得出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 C )
A.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壮大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C.“城市中心论”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D.必须彻底清除右倾机会错误
20.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B )
A.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严重分歧 B.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
C.赫鲁晓夫单方面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废除了2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
D.挑起中苏边界军事纠纷并大量屯兵于中蒙边境以威胁中国
21.下列关于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A.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B.苏联要求建立联合舰队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C.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直接导致中国三年经济困难
D.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改善
22.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C )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 B.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C )
A.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4.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D )
A.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 B.农业方面加强集体农庄的建设
C.着重改变所有制结构 D.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成一败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
①要依据国情进行建设②要努力加快经济建设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④要时刻不忘阶级斗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
1、中法文化年的成功举行,使中法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中法两国人民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其中法国人思想与精神不仅对法国历史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世界其它各国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拿破仑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
(1)简释拿破仑此话的含义。
材料二: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2)这段讲话前后是否矛盾,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材料三: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
(3)启蒙思想对美国、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答:(1)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起了思想动员作用。
(2)并不矛盾。“感谢法国人”指的是法军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希望法国人离开”指的是法军进行的侵略战争,侵犯了意大利的主权,掠夺当地人民,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3)对美国:《独立宣言》宣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对中国:成为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武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2. (32分)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法制”到“法治”,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不仅是法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是治国理论上的一大飞跃。
加强法制,是秦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
(1)列举我国古代秦、明统治者强化法律措施的具体表现。(6分)
“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
——摘自《欧洲的启蒙思想》
(2)法国启蒙运动中确立了哪些资产阶段法治思想或原则?(6分)对于这些思想或原则,近代前期中国志士仁人是如何加以实践的?(6分)
(3)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法治化过程中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8分)
(4)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政之路,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6分)
答:(1)秦朝: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明太祖制定了“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同时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6分)
(2)法制思想或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天赋人权思想、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6分)
实践:1912年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为标志,掀起新文化运动;运动中举起“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6分)
(3)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宪法大纲》,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巩固了工农革命政权;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8分)
(4)近代历史上为实现民主而进行的斗争,没有给中国带来真正的宪政,说明宪政建设是一个艰难的探索和斗争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建设仍然是今后我国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6分)
三、问答题
1.概括古代史上中日关系的主要史实,并分析其发展趋势,说明其原因。
(1)中日关系主要史实:秦汉时期,日本积极与中国通使,先进的中国经济、文化输入日本,如倭奴国奉贡朝贺,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隋唐时期,唐文化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影响都很大,如遣唐使、大化改新、都城建筑、鉴真东渡等。明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2)发展趋势:一是由以经贸往来为主发展为以学习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为主,二是由以友好交往为主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的敌对斗争。(3)原因:一方面,中国由秦汉到隋唐,封建社会逐渐发展并繁荣昌盛,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吸引日本及周边国家积极来中国学习;另一方面,日本在大化改新后,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崛起,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到明清时期却日趋衰弱,封建专制主义越来越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比较17~18世纪中国与西欧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思想领域的差距,说明当时东西方格局的基本特点。
政治上:西欧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若干国家已经建立,其君主制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基础之上的,君主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清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达到顶峰;严重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经济上:西欧各国实行重商主义及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思想上:西方经过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解除了封建神学的枷锁,资本主义文化发展起来,近代科学兴起。清朝虽然产生了早期的民主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抨击,但封建专制制度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对外政策上: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进入“扩张时代”,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活动。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格局的基本特点:西方对东方的优势开始形成,东方即将从属于西方。
【参考答案】已经附在题后
【质疑与反思】
PAGE
2
专题8.中美、中日、中欧、中非、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